第二回 褒人贖罪獻美女幽王烽火戲諸侯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宣王自東郊遊獵,遇了杜伯、左儒陰魂索命,得疾回宮,合眼便見杜伯、左儒。
自知不起,不肯服藥。
三日之後,病勢愈甚。
其時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
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
二臣直至榻前,稽首問安。
宣王命内侍扶起。
靠于繡褥之上,謂二臣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甯,不料一病不起。
太子一宮涅,年雖已長,一性一頗暗昧,卿等竭力輔佐,勿替世業!”二臣稽首受命。
方出宮門,遇太史伯陽父。
召虎私謂伯陽父曰:“前童謠之語,吾曾說過恐有弓矢之變。
今王親見厲鬼一操一朱弓赤矢射之,以緻病笃。
其兆已應,王必不起。
”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之。
”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
’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罷各散。
不隔一時,各官複集宮門候問,聞禦體沉重,不敢回家了。
是夜王崩。
姜後懿旨,召顧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領百官,扶太子一宮涅行舉哀禮,即位于柩前。
是為幽王。
诏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後,子宜臼為太了,進後父申伯為申侯。
史臣有詩贊宣王中興之美雲: 于赫宣王,令穗茂世。
威震窮荒,變消鼎雉。
外仲内姜,克襄隆治。
幹父之蠱,中興立幟。
卻說姜後因悲恸太過,未幾亦薨。
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
方諒陰①之時,狎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
自姜後去世,益無忌憚,耽于聲色,不理朝政。
申侯屢谏不聽,退歸申國去了。
也是西周氣數将盡,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
幽王另用虢公、祭公與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
三人皆讒谄面谀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其時隻有司徒鄭伯友,是個正人,幽王不加信用。
一日,幽王視朝,岐山守臣申奏:“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
”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
”遂退朝還宮。
太史伯陽父執大夫趙叔帶手歎曰:“三川發原于岐山,胡②可震也。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今三川皆震,川源将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
夫岐山乃太一王發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無恙乎?”趙叔帶曰:“若國家有變,當在何時?”伯陽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
”叔帶曰:“何以知之?”伯陽父曰:“善盈而後福,惡盈而後禍。
十者,數之盈也。
”叔帶曰:“天子不恤國政,任用佞臣,我職居言路,必盡臣節以谏之。
”伯陽父曰:“但恐言而無益。
”二人私語多時,早有人報知虢公石父。
石父恐叔帶進谏,說破他一奸一佞;直入深宮,都将伯陽父與趙叔帶私相議論之語,述與幽王,說他謗毀朝廷,妖言惑衆。
幽王曰:“愚人忘說國政,如野田洩氣,何足聽哉!” 卻說趙叔帶懷著一股忠義之心,屢欲進谏,未得其便。
過了數日,岐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說:“三川俱竭,岐山複崩,壓壞民居無數。
”幽王全不畏懼;方命左右訪求美色,以充後宮。
趙叔帶乃上表谏曰:“山崩川竭,其象為脂血俱枯,高危下墜,乃國家不祥之兆。
況岐山王業所基,一旦崩頹,事非小筆。
及今勤政恤民,求賢輔政,尚可望消弭天變。
奈何不訪賢才而訪美一女乎?”虢石父奏曰:“國朝定都豐鎬,千秋萬歲!那岐山如已棄之屣,有何關系?叔帶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謗讪,望吾王詳察。
”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
”遂将叔帶免官,逐歸田野。
叔帶歎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吾不忍坐見西周有‘麥秀’之歌!”于是攜家竟往晉國。
是為晉國大夫趙氏之祖,趙衰趙盾即其後裔也。
後來趙氏與韓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
此是後話。
後人有詩歎曰: 忠臣避亂先歸北,世運淩夷漸欲東。
自古老臣當一愛一惜,仁賢一去國虛空。
卻說大夫褒珦,自褒城來,聞趙叔帶被逐,急忙入朝進谏:“吾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不保。
”幽王大怒,命囚珦于獄中。
自此谏诤路絕,賢豪解體。
話分兩頭。
卻說賣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懷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撫養,因乏一乳一食。
恰好
自知不起,不肯服藥。
三日之後,病勢愈甚。
其時周公久已告老,仲山甫已卒。
乃召老臣尹吉甫、召虎托孤。
二臣直至榻前,稽首問安。
宣王命内侍扶起。
靠于繡褥之上,謂二臣曰:“朕賴諸卿之力,在位四十六年,南征北伐,四海安甯,不料一病不起。
太子一宮涅,年雖已長,一性一頗暗昧,卿等竭力輔佐,勿替世業!”二臣稽首受命。
方出宮門,遇太史伯陽父。
召虎私謂伯陽父曰:“前童謠之語,吾曾說過恐有弓矢之變。
今王親見厲鬼一操一朱弓赤矢射之,以緻病笃。
其兆已應,王必不起。
”伯陽父曰:“吾夜觀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之垣,國家更有他變,王身未足以當之。
”尹吉甫曰:“‘天定勝人,人定亦勝天。
’諸君但言天道而廢人事,置三公六卿于何地乎?”言罷各散。
不隔一時,各官複集宮門候問,聞禦體沉重,不敢回家了。
是夜王崩。
姜後懿旨,召顧命老臣尹吉甫、召虎,率領百官,扶太子一宮涅行舉哀禮,即位于柩前。
是為幽王。
诏以明年為元年,立申伯之女為王後,子宜臼為太了,進後父申伯為申侯。
史臣有詩贊宣王中興之美雲: 于赫宣王,令穗茂世。
威震窮荒,變消鼎雉。
外仲内姜,克襄隆治。
幹父之蠱,中興立幟。
卻說姜後因悲恸太過,未幾亦薨。
幽王為人,暴戾寡恩,動靜無常。
方諒陰①之時,狎昵群小,飲酒食肉,全無哀戚之心。
自姜後去世,益無忌憚,耽于聲色,不理朝政。
申侯屢谏不聽,退歸申國去了。
也是西周氣數将盡,尹吉甫、召虎一班老臣,相繼而亡。
幽王另用虢公、祭公與尹吉甫之子尹球,并列三公。
三人皆讒谄面谀之人,貪位慕祿之輩,惟王所欲,逢迎不暇。
其時隻有司徒鄭伯友,是個正人,幽王不加信用。
一日,幽王視朝,岐山守臣申奏:“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
”幽王笑曰:“山崩地震,此乃常事,何必告朕。
”遂退朝還宮。
太史伯陽父執大夫趙叔帶手歎曰:“三川發原于岐山,胡②可震也。
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今三川皆震,川源将塞;川既塞竭,其山必崩。
夫岐山乃太一王發迹之地,此山一崩,西周能無恙乎?”趙叔帶曰:“若國家有變,當在何時?”伯陽父屈指曰:“不出十年之内。
”叔帶曰:“何以知之?”伯陽父曰:“善盈而後福,惡盈而後禍。
十者,數之盈也。
”叔帶曰:“天子不恤國政,任用佞臣,我職居言路,必盡臣節以谏之。
”伯陽父曰:“但恐言而無益。
”二人私語多時,早有人報知虢公石父。
石父恐叔帶進谏,說破他一奸一佞;直入深宮,都将伯陽父與趙叔帶私相議論之語,述與幽王,說他謗毀朝廷,妖言惑衆。
幽王曰:“愚人忘說國政,如野田洩氣,何足聽哉!” 卻說趙叔帶懷著一股忠義之心,屢欲進谏,未得其便。
過了數日,岐山守臣又有表章申奏說:“三川俱竭,岐山複崩,壓壞民居無數。
”幽王全不畏懼;方命左右訪求美色,以充後宮。
趙叔帶乃上表谏曰:“山崩川竭,其象為脂血俱枯,高危下墜,乃國家不祥之兆。
況岐山王業所基,一旦崩頹,事非小筆。
及今勤政恤民,求賢輔政,尚可望消弭天變。
奈何不訪賢才而訪美一女乎?”虢石父奏曰:“國朝定都豐鎬,千秋萬歲!那岐山如已棄之屣,有何關系?叔帶久有慢君之心,借端謗讪,望吾王詳察。
”幽王曰:“石父之言是也。
”遂将叔帶免官,逐歸田野。
叔帶歎曰:“危邦不入,亂邦不居。
吾不忍坐見西周有‘麥秀’之歌!”于是攜家竟往晉國。
是為晉國大夫趙氏之祖,趙衰趙盾即其後裔也。
後來趙氏與韓氏三分晉國,列為諸侯。
此是後話。
後人有詩歎曰: 忠臣避亂先歸北,世運淩夷漸欲東。
自古老臣當一愛一惜,仁賢一去國虛空。
卻說大夫褒珦,自褒城來,聞趙叔帶被逐,急忙入朝進谏:“吾王不畏天變,黜逐賢臣,恐國家空虛,社稷不保。
”幽王大怒,命囚珦于獄中。
自此谏诤路絕,賢豪解體。
話分兩頭。
卻說賣桑木弓箕草袋的男子,懷抱妖女,逃奔褒地,欲行撫養,因乏一乳一食。
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