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卷 桂員外途窮忏悔

關燈
常聽人說金蛇是金,白鼠是銀,卻沒有神道變鼠的話,或者樹下窖得有錢财,皇天可憐,見我夫妻貧苦,故教白鼠出現,也不見得。

    你明日可往肯門童瞎子家起一當家宅課,看财交發動也不?”桂生平日慣聽老婆舌的,明日起早,真個到童瞎子鋪中起課,斷得有十分财采。

    夫妻商議停當,買豬頭祭獻藏神。

     二更人靜,兩口兒兩把鋤頭,照樹根下竅穴開将下去。

    約有三尺深,發起小方磚一塊,磚下磁壇三個,壇口鋪着米,都爛了。

    撥開米下邊,都是白物。

    原來銀子埋在土中,得了米便不走。

    夫妻二人叫聲“慚愧”,四隻手将銀子搬盡,不動那磁壇,依;日蓋磚掩土。

    二人回到房中,看那東西,約一千五百金。

    桂生算計要将三百兩還施氏所贈之數,餘下的将來營運。

    孫大嫂道:“卻使不得!”桂生問道:“為何?”孫大嫂道:’施氏知我赤貧來此,倘問這三百金從何而得?反生疑心。

    若知是銀杏樹下掘得的,原是他園中之物,祖上所遺,憑他說三千四千,你那裡分辨?和盤托出,還隻嫌少,不惟不見我們好心,反成不美。

    ”桂生道:“若依賢妻所見如何?”孫大嫂道:“這十畝田,幾株桑棗,了不得你我終身之事。

    幸天賜藏金,何不于他鄉私與置些産業,慢慢地脫身去,自做個财主。

    那時報他之德,彼此見好。

    ”桂生道:“‘有智婦人,勝如男子。

    ’你說的是。

    我青遠房親族在會稽地方,向因家貧久不來往。

    今攜千金而去,料不慢我。

    我在彼處置辦良田美産,每歲往收花利,盤放幾年,怕不做個大大财主?”商量已定。

    到來春,推說浙中訪親,私自置下田産,托人收放,每年去算帳一次。

    回時舊衣舊裳,不露出有錢的本相。

    如此五年,桂生在紹興府會稽縣已做個大家事,住房都買下了,隻瞞得施家不知。

     忽一日兩家兒女同時出痘,施濟請醫看了自家兒子,就教去看桂家女兒,此時隻當親媳婦一般。

    大幸痘都好了。

    裡中有個李老兒号梅軒者,素在施家來往。

    遂邀親鄰酸錢與施公把盞賀喜,桂生亦與席。

    施濟義題起親事,李梅軒自請為媒,衆人都玉成其美。

    桂生心下也情願,回家與渾家孫大嫂商量。

    大嫂道:“自古說‘慈不掌兵,義不掌财’。

    施生雖是好人,卻是為仁不富,家事也漸漸消乏不如前了。

    我的人家都做在會稽地面,到彼攀個高門,這些田産也有個依靠。

    ”桂生道:“賢妻說得是,隻是他一團美意,将何推托?”大嫂道:“你隻推門衰柞薄,攀陪不起就是。

    倘若他定要做親,隻說兒女年幼,等他長大行聘未遲。

    ” 古人說得好:“人心不足蛇吞象。

    ”當初貧困之日,低門扳高,求之不得;如今掘藏發迹了,反嫌好道歉起來。

     隻因上岸身安穩,忘卻從前落水時。

     施濟是個正直之人,隻道他真個謙遜,并不疑有他故。

     在蔣光陰,又過了三年:施濟忽遣一疾,醫治不痊,鳴呼哀哉了,殡殓之事不必細說。

    桂富五的渾家掉掇丈夫,乘此機會早為脫身這計,乃具隻雞鬥酒,夫婦齊往施家吊奠。

    桂生拜奠過了先回,孫大嫂留身向嚴氏道:“拙夫向蒙恩人救拔,朝夕感念,大馬之報尚未少申。

    今恩人身故,愚夫婦何敢久占府上之田廬?;甯可轉徙他方,别圖生計。

    今日就來告别。

    嚴氏道:“嬸嬸何出此言!先夫雖則去世,奴家亦可做主。

    孤苦中正要嬸嬸時常伴話,何忍舍我而去?大嫂道:“奴家也舍不得姆姆。

    但非親非故,白占寡婦田房,被人議論。

    日後郎君長大,少不得要吐還的。

    不如早達時務,善始善終,全了恩了人生前一段美意。

    ”嚴氏苦留不住,各各流淚而别。

    桂生摯家搬往會稽居住,恍似開籠放鳥,一去不回。

     再說施家,自從施濟存日,好施樂善,翼中已空虛了。

    又經這番喪中之費,不免欠下些債負。

    那嚴氏又是賢德有餘才幹不足的,守着數歲的孤兒撐持不定,把田産逐漸棄了。

    不勾五六年,資财馨盡,不能度日,童仆俱已逃散。

    常言“吉人天相,絕處逢生”。

    恰好遇一個人從任所回來,那人姓支名德,從小與施濟同窗讀書,一舉成名,剔曆外任,官至四川路參政。

    此時元順帝至正年問,小人用事,朝政日紊。

    支德不願為官,緻政而歸,聞施濟故後,家日貧落,心甚不忍,特地登門吊唁。

    孤于施還出迎,年甫垂暑,進退有禮。

    支翁問:“曾聘婦否?”施還答言:“先人薄業已馨,老母甘旨尚缺,何暇及此!”支翁潛然淚下道:“令先公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此天地間有數好人。

    天理若下抿,子孫必然昌盛。

    某喬在窗誼,因久宦遠方,不能分憂共患,乃令先公之罪人也。

    某有愛女一十三歲,與賢侄年頗相宜,欲遣媒的與令堂夫人議姻,萬望先為道達,是必勿拒!”施還拜謝,口稱“不敢”。

     次日支翁差家人持金錢币帛之禮,同媒人往聘施氏子為養婿。

    嚴氏感其美意,隻得依允。

    施還擇日過門,拜嶽父嶽母,就留在館中讀書,延明師以教之。

    又念親母嚴氏在家薪水不給,提柴送米,每十日令其子歸省一次。

    嚴氏母子感恩非淺。

    後人評論世俗倚富欺貧,已定下婚姻猶有圖賴者,況以宦家之愛女下贅貧友之孤兒,支翁真盛德之人也!這才是:棧财如糞土,仁義值千金。

     說那支翁雖然屢任,立意做清官的,所以宦翼甚薄,又添了女婿一家供給,力量甚是勉強。

    偶有人來說及桂富五在桑棗園搬去會稽縣,造化發财,良田美宅,何止萬貫,如今改名桂遷,外人都稱為桂員外。

    支翁是曉得前因的,聽得此言,遂向女婿說知:“當初桂宮五受你家恩惠不一而足,别的不算,隻替他償債一主,就是三百兩。

    如今他發迹之日不來看顧你,一定不知你家落薄如此。

    賢婿若往會稽投奔他,必然厚贈,此乃分内之财,諒他家也巴不得你去的,可與親母計議。

    ”施還回家,對母親說了。

    嚴氏道:“若桂家果然發迹,必不負我。

    但當初你尚年幼,不知中間許多情節,他的渾家孫大娘與我姊妹情分。

    我與你同去,倘男子漢出外去了,我就好到他内裡說話。

    ”施還回複了,支翁以盤費相贈,又作書與桂遷,自叙同窗之誼,囑他看顧施氏母子二人。

     當下買舟,徑往紹興會稽縣來,間:“桂遷員外家居何處?”有人指引道:“在西門城内大街上,第一帶高樓房就是。

    ”施還就西門外下個飯店。

    次日嚴氏留止店中,施還寫個通家晚輩的名刺,帶了支公的書信,進城到桂遷家來。

    門景甚是整齊,但見:門樓高聳,屋字軒昂。

    花木,久綴庭中,卓椅擺列堂上。

    一條雨道花磚砌,三尺高階琢石成。

    蒼頭出入,無非是管屋管田;小戶登門,不過是還租還債,桑棗園中掘藏客,會稽縣裡起家人。

     施小官人見桂家門庭赫奕,心中私喜,這番投人投得着了。

    守門的問了來曆,收了書帖,引到儀門之外,一座照廳内坐下。

    廳内匾額題“知稼堂”三字,乃名人楊鐵崖之筆。

    名帖傳進許久,不見動靜。

    伺候約有兩個時辰,隻聽得儀門開響,履聲閣閣,從中堂而出。

    施還料道必是主人,乃重整衣冠,鶴立于檻外,良久不見出來。

    施還引領于儀門内窺觑,隻見桂遷峨冠華服,立于中庭,從者十餘人環侍左右。

    桂遷東指西畫,處分家事,童仆去了一輩又來一輩,也有領差的,也有回話的,說一個不了。

    約莫又有一個時辰,童仆方散。

    管門的禀複有客候見,員外問道:“在那裡?”答言:“在照廳。

    ”桂遷不說請進,一步步踱出儀門,徑到照廳來。

    施還鞠躬出迎。

    作揖過了,桂遷把眼一瞅,故意問道:“足下何人?”施還道:“小子長洲施還,号近仁的就是先父。

    因與老叔昔年有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