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五

關燈
何之。

    晤來已是經千劫。

    化去何煩贊一辭。

    忘我非貪無相好。

    觀空莫詫有形奇。

    回看峰色林端寺。

    夢想潮音箧裡詩。

    圓寂那曾分去住。

    莊嚴不改舊威儀。

    秪愁法侶應稀少。

    托缽傳衣更屬誰。

     奉挽 憨翁大和尚(有叙) 吳中偉(左方伯海鹽人) 憨山大師。

    禅宗龍象。

    餘治兵湖南。

    獲展參詣。

    庚申春。

    再承乏嶺表。

    道經曹溪。

    頂禮南華。

     祖像僅蔽風雨。

    雖巨材山積。

    而龜曝鶴飛。

    丹青剝落。

    徘徊久之。

    慨然太息。

    詢厥所以。

    老比丘答言。

    此我 憨大師未竟業也。

    安禅七日。

    金地将完。

    讒構三途。

    法輪中辍。

    言罷掩抑。

    悲不自勝。

    予重憐其意。

    語之曰。

    若等真思大師。

    予當為若招之。

    比丘輩鹹各歡喜無量。

    投地稱謝。

    遂重趼千裡。

    殷勤啟請。

    始于比年某月。

    再入曹溪。

    則僧輩已三詣大師。

    而予亦三緻書師矣。

    卓錫之日。

    法訊見贻。

    薄宦紏縛。

    未遑酬次。

    每念他日北歸。

    庶幾從容化城。

    仰參心谛。

    而法臘已滿。

    遽登涅盤。

    俾予數年所懷。

    竟成虛想。

    夫金剛不壞。

    則大教常流。

    石電難延。

    則肉軀等盡。

    予悼宗風之永寂。

    哀玄義之将頹。

    感往多哀。

    傷今欲絕。

    攬筆成誅。

    情見乎詞矣。

     歸盡天龍有大師。

    講壇華雨落遲遲。

    廚中法膳慈宮出。

    嶺表恩流 聖主知。

    鷗鳥宰官疑玩世。

    旃檀海藏有經時。

    是誰高足如迦葉。

    把撰遺疏痛所思。

     曹溪滴滴泣南華。

    當日親承坐具紗。

    心印獨傳無一字。

    地金重布有三車。

    林風月掩床頭火。

    谷雨煙消定後茶。

    末法中興還更堕。

    低徊雙樹獨長嗟。

     谶記南宗歲已千。

    道場重此更安禅。

    法流心在無窮悟。

    祖去衣藏不再傳。

    泣斷比丘黃葉下。

    靈埋鎖子白雲邊。

    應留遺教經同佛。

    猶自中流得寶船。

     滿月當年一試參。

    歸依初地憶湖南。

    衣從白[疊*毛]身常淨。

    教演青蓮舌再含。

    金版譯窮經幾部。

    銀鈎書就祖千函(予曾刻師楞嚴通議師亦為予手書祖像贊傳)是誰檀越真師負。

    三度書招秪自慚。

     過匡山奉吊憨山大師  王思任(山陰人) 七峰絕頂□開巒。

    蘿葛窮時剩石攀。

    溪舌珑玲難翦截。

    教人猶自聽憨山。

     靈光作線一相牽。

    八裡莊前二十年。

    今日拜師猶骨在。

    知師原是古金仙。

     賜環炎海 主恩多。

    鳄浪蛇雲伏幾魔。

    遮莫靈山因道力。

    空餘好相聽彌陀。

     治任千般為一龛。

    曹溪廬阜若何參。

    早知風月猶擎架。

    一火燒時沒得擔。

     奉挽五乳大師   博山後學大舣 象王迹應瑞蓮開。

    五乳峰前吼若雷。

    今日樹煙何叆叇。

    紫雲旋入白雲推。

     南華福地塔全身。

    腳底猶披五乳雲。

    柱杖攪渾清世界。

    不知得法幾多人。

     哭五乳大師     弟子福能 憶斷南華歸去來。

    那堪已脫舊蓮胎。

    人誰得髓應成笑。

    我未忘情自合哀。

    荷法從今皆弱質。

    論文視昔幾雄才。

    可憐孤客餘雙眼。

    遙對青山泣草萊。

     乍得歸依雙徑山。

    師資可想鹫峰閑。

    幾堪玉樹蒼苔[療-(日/小)+土]。

    即使香台末路還。

    語對石泉分哽哽。

    涕當風葉堕澘澘。

    印心四卷楞伽在。

    掉臂何人已出關。

     泣對緘書轉不平。

    空于手澤訴歸盟。

    相逢未惜懸千載。

    自棄須知負一生。

    推古但雲攜履去。

    臨哀誰解作驢鳴。

    蕭蕭客舍殘冬雪。

    點袂依人若有情。

     淚灑天涯寄弟兄。

    先師遺囑太分明。

    須眉五老堪摩拟。

    腰脊三梁自現成。

    紅葉鄉人雙眼血。

    白雲弟子一心旌。

    于茲領取拳拳意。

    何必高談論死生。

     寄憨大師曹溪法眷書 海印白衣弟子虞山錢謙益。

    緻書于憨大師曹溪塔院住持諸上座師兄。

    恭惟甲申之歲。

    大師真身。

    自五乳歸于曹溪。

    迄今十有三載矣。

    某洊經喪亂。

    萬死一生。

    視息僅存。

    草土自屏。

    既不能幞被腰包。

    躬埽塔院。

    又不克齋心頂禮。

    遙緻瓣香。

    仰負劬勞。

    俯辜記莂。

    局天蹐地。

    歎愧何已。

    唯是多生承事。

    畢世歸依。

    布發未忘其宿因。

    失乳久思夫慈母。

    此則海墨難盡。

    劫火不灰。

    我大師固當于長寂光中。

    重加憐慜密為加被者也。

    粵自法幢傾倒。

    末劫淩夷。

    師子逝而野幹鳴。

    龍象寝而妖狐熾。

    家家臨濟。

    個個德山。

    宗師如茨。

    付拂如葦。

    而又構造妄語。

    侮慢聖僧。

    謗紫柏則曰本無師承毀大師則曰但稱義學。

    聚聾導瞽。

    惑世誣民。

    法門之敗壞。

    未有甚于此時者也。

    舉世飲狂井之藥。

    而有一人不狂。

    舉世怖曉鏡之頭。

    而有一人不怖。

    單撐孤立。

    風雪當門。

    此一人者。

    或者護世四王。

    密谛力士。

    假手是人。

    為如來使。

    使之屏除魔外。

    不斷佛種而我大師慈心悲愍。

    普施無畏。

    亦豈無厚望于後人。

    與諸上座與。

    某缁白不同。

    同出大師之門。

    并受遺囑。

    居今之世。

    随波逐流。

    坐視斯人。

    中風狂走。

    搖手閉目。

    不為拯救。

    亦何以稱海印之真子與。

    魔強佛弱。

    俗重道輕。

    智眼無多。

    法城日倒。

    未上諸上座。

    能不河漢吾言否也。

    今所欲亟請于座右者。

    近代紫柏雲栖。

    皆有全集行世。

    大師夢遊集。

    嘉興藏函。

    但是法語一種。

    其它書記序傳之文。

    發明大法者。

    有其目而無其書。

    聞大師遺稿。

    藏貯曹溪。

    卷帙甚富。

    今特為啟請。

    倒囊相付。

    當訂其訛舛。

    削其繁蕪。

    使斯世得窺全壁。

    不恨半珠。

    人天眼目。

    刹塵瞻仰。

    斷不可遼緩後時。

    或贻湮沒之悔也。

    又大師着春秋左氏心法。

    乃發明因果之書。

    常自言曹溪削稿時。

    燈前燭下。

    征求案斷。

    魂魄可追。

    毛發皆豎。

    以今世時節因緣。

    正當開顯此書。

    用以革頑止殺。

    撈攏劫濁。

    追思大師往昔付托。

    良非聊爾。

    流通之責。

    胡可逭也。

    伏祈諸上座合力搜羅。

    悉心采集。

    片紙隻字。

    罔有阙遺。

    楗椎集衆。

    招告大師真身之前。

    舉授轺車。

    诏使鄭重郵緻。

    俾某得借手撰集。

    以告成事。

    此則法乘教海。

    千秋之耿光。

    非及門一人之私幸也。

    大師五乳塔院濫竽載筆。

    南海陳相公。

    曾為題識。

    勒石南華。

    甲申已後。

    歸龛事迹。

    山門當有實錄。

    不揆蕪陋。

    願考核作第二碑。

    以備僧史。

    某年七十有五。

    誓以西垂之歲。

    歸命佛門。

    會台賢之異同。

    破性相之岐執。

    闡揚遺教。

    弘護真乘。

    庶幾黾勉餘生。

    不負大師摩頂付囑至意。

    俟文集畢工。

    少有端緒。

    當為文一通。

    啟告大師冥機密感。

    念茲在茲。

    而今固未遑及也。

    遙望雙峰。

    焚香作禮。

    嶺海迢然。

    如在床席。

    天寒夜凍。

    琢冰削牍。

    意滿楮狹。

    不盡所雲。

    歲在丙申十一月長至前三日某和南奉啟。

     右錢牧齋宗伯。

    訪求憨山大師遺稿。

    書以托龔孝升中丞者。

    頃攜至海幢。

    華首和尚觀之。

    彈指贊禮。

    蓋歎錢公能不負師。

    龔公能不負友。

    而兩公皆能不負佛所付囑也。

    使授諸梓。

    命今釋跋其後。

    嗚呼斯道淩夷。

    于今已極。

    良由信根輕鮮。

    忘法本而背佛恩。

    其視慧命斷續之閑。

    若越肥秦瘠。

    笑啼皆僞。

    起倒随人。

    請以此書正告天下萬世之為法門後昆者。

    知錢公所以盡心于大師之心。

    與龔公所共弘護之心。

    與和尚所共流通之心。

    皆共出于三世諸佛大悲大願之心。

    皮下有血。

    人觸着便痛。

    不隔一絲。

    危涕既零。

    忘身非險。

    即生佛慧命。

    實嘉賴之。

    豈止為大師豎立光明法幢而已。

    時丁酉春正月谷日華首門下弟子比丘今釋跋。

     台谕憨大師全集。

    泰處署中。

    搜羅咨訪。

    非力所及。

    适金道隐在此。

    知中丞傳台劄于海幢法侶。

    其堂頭宗寶老人。

    歡喜贊歎。

    焚香設拜。

    屬道隐題跋付梓。

    布告諸方。

    俾凡有收藏大師法語者。

    單辭片紙。

    皆來聚集。

    現在數種。

    附中丞行笥。

    此外更有所得。

    泰當為續上也。

    門人萬泰頓首。

     憨山大師全集舊序 餘嘗思維世聖賢。

    立身一代。

    或開創。

    或繼述。

    或守成。

    或重興。

    或救弊。

    其用心于制作之微。

    事無不周。

    義無不備。

    使千萬世下。

    有能尋其旨趣。

    皆可因之而振起也。

    此非古今之大經大法哉。

    于是更進而思之。

    夫經世聖賢。

    尚能以身盡一代之事。

    以道開萬世之心。

    況我佛祖出世為人。

    以超生死性命之法。

    而化凡聖迷悟之心。

    其示現普門。

    感應異類者。

    豈不能續三世之慧燈。

    傳大千之種智乎。

    餘于憨山大師見之矣。

    大師悟門。

    與教化之廣大。

    已見于自己著述。

    與諸明眼傳記贊銘之詳。

    舉世莫不知為再來肉身大士矣。

    餘何能贊一辭。

    蓋痛念法門而有感焉。

    大師當此宗門凋落之際。

    方與雲栖達觀二大師。

    相為鼎立。

    以悟宗門之人。

    不據宗門之位。

    是預知宗門将振。

    故為宗門大防。

    獨虛此位。

    而尊此宗。

    使其狂妄僭竊之徒。

    自生畏懼。

    而不敢眇視輕賤。

    此其心又奚啻程嬰杵臼哉。

    嗚呼。

    有三大師如此光明赫奕于前。

    而後世尚有僭竊。

    不恤為大師之罪人者。

    甯不大可慨與。

    雖然。

    孔子作春秋。

    正萬世名義。

    雖不能使萬世之名義皆正。

    而有不能正名義者。

    亦何能逃春秋之誅。

    餘昔年見大師贊予壽昌先祖及撰塔銘。

    即突出大好山。

    千裡遙相見。

    之句。

    已知與先祖把手共遊向上一路矣。

    至于平生說法著作。

    曲盡一代時教。

    始終本末。

    全體佛心。

    全行祖意。

    其提唱拈頌。

    及指示偈語。

    曾何減于古人。

    曾何讓今人。

    天下後世。

    自知師實祖位之人。

    不居祖位。

    豈可以師不自居。

    即為非祖位人乎。

    師沒後二十二年。

    而全身不壞。

    與曹溪六祖。

    開創重興。

    無有二義。

    其進于維世大經大法。

    而能續法身慧命。

    誠無不周。

    無不備也。

    茲大師法孫堅如。

    欲募刻師全集。

    乃特請為序而贊成之。

    予嘉其為法忘軀之誠。

    因述餘所仰慕感慨之思雲爾。

    天界後學道盛和南題。

     憨山大師口筏引 客歲龔中丞孝升入粵。

    虞山錢宗伯屬收憨山大師遺文。

    維時華首老人。

    與鼎湖栖壑和尚。

    裒集法語及諸論述。

    附星轺以往珠海。

    牟尼光已照映吳山浙水閑矣。

    餘從友人黃秋聞又得遺言一則。

    乃師中興曹溪祖庭時。

    與鄧生敷說。

    所謂口筏者也。

    師信口說法。

    泚筆千言。

    文不加點。

    皆從不思議中流出。

    其示鄧生言下指點。

    縱橫穿漏。

    從來單提直指。

    未有如是之簡捷透快者。

    師與雲栖紫柏。

    同時稱三大宗師。

    弘皆親受記莂。

    雲栖以低眉作佛事。

    師與紫柏。

    以努目作佛事。

    而其作略大都從五台水觀中來。

    故其楮墨所宣。

    莫不有千峰積雪。

    萬壑轟雷之雄概。

    此片紙亦具見一班矣。

    刻成仍寄宗伯。

    俾補入全集中。

    而敬書數語于後。

    丁酉蒲月中州曾弘合掌言。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五十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