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五十五

關燈
枯瘠。

    癸卯達觀在京師。

    适妖書發難。

    下 诏獄訊。

    以為師之故。

    檄還戍所。

    因憶達師雲。

    楞嚴說七趣因果。

    世書無對解者。

    師雲。

    春秋乃明明因果之書耳。

    遂着春秋左氏心法。

    乙巳渡瓊海。

    夜望郡城氣索然。

    遂行。

    謂衆曰。

    瓊城将有災。

    行後。

    地大震。

    陷城東隅暨官民廬舍。

    仆明昌塔。

    壓碎師所寓樓。

    先時郡士大夫競留師。

    師不止故免。

    丙午遇赦。

    癸醜至衡陽。

    遊南嶽。

    禮八十八祖道影。

    丙辰登匡山。

    避暑金竹坪。

    注肇論。

    僧某以五乳贻。

    師喜其境幽。

    将投老焉。

    為達觀茶毗。

    手拾靈骨。

    藏于文殊台。

    丁巳下山。

    吊雲栖說法淨慈之宗鏡堂。

    日繞千指。

    歸閉關謝衆。

    效遠公六時刻香代漏。

    專心淨業。

    着華嚴綱要。

    重述圓覺起信直解。

    莊子内篇注。

    粵方伯吳公暨諸弟子。

    固請。

    複至曹溪者三。

    壬戌冬至為弟子戒期。

    講楞嚴起信諸經論。

    晚參示衆雲。

    老人穩坐匡廬。

    今日逾河越嶺。

    為着甚麼。

    爾曹慎毋作容易想也。

    癸亥冬十月。

    示微疾。

    韶陽太守挾醫問疾。

    師不禦。

    侍者請垂一言。

    師曰。

    金口所演。

    尚成故紙。

    我又何為。

    自後不語。

    端坐而逝。

    初。

    外道羅清。

    以其教遍行東方。

    絕不知有佛法。

    師居東漸久。

    其長率衆來歸。

    開講大化。

    遂遍東海。

    嶺南佛法久廢。

    海門周公攝南韶。

    集諸子問道于師。

    周鼎石問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師答此聖人指人要悟。

    不屬生死一着。

    公擊節歎服。

    有龍璋者。

    聞師論心異之。

    歸謂其友馮昌曆曰。

    北來禅師。

    說法甚奇特。

    因共請益。

    師開示以向上事。

    谛信不疑。

    自是王侍禦安舜歐文起梁四相等。

    相率歸依。

    士人向慕。

    法化大行。

    雖上下崇禮。

    奉為法王。

    而有為之事。

    雀角至再。

    然當事有結轖。

    則必乞師解之。

    稅使者惡大将軍因粵苦閩艚運米。

    新督席閩人也。

    公子舟次白艚之旁。

    借口以大将軍資。

    公子行。

    哄士民數千人。

    沉公子舟。

    持戈圍帥府甚急。

    帥令中軍詣關。

    涕泣求救。

    師遂破關往谒。

    從容開曉。

    使者悟。

    俾散亂民。

    師先往大言于衆曰。

    諸君所為。

    欲食賤米耳。

    今犯大法。

    當取死。

    即有賤米。

    誰食之耶。

    圍乃解。

    會城以甯複蘇采珠之擾。

    其在東海。

     敕賜殿成。

    勢家冀奪道場。

    構方外黃冠。

    稱侵其道院事。

    下菜州。

    無賴數百。

    喧競合圍。

    師令侍者他往。

    獨。

    徐行其中。

    首一人舞銅牌利刃。

    出其鞘。

    拟殺師。

    師笑視之曰。

    爾殺人何以自處。

    其人氣索。

    收牌刀。

    圍行城外二裡許。

    将東西行。

    師躊躇。

    請首者同至寓處。

    閉門解衣磅礴。

    談笑自若。

    取瓜果共啖之。

    一市喧雲。

    方士殺僧矣。

    太守遣多役捕之。

    彼衆惶懼。

    皆叩首求解。

    師曰。

    爾勿懼。

    亦勿辯。

    第聽吾言。

    太守問狂徒殺僧耶。

    師曰。

    未也。

    來捕時。

    僧方與彼同食瓜果耳。

    太守曰。

    何哄。

    曰。

    市哄耳。

    太守命三木。

    師曰。

    将欲散之。

    乃故拘之耶。

    太守悟。

    但令地方驅之。

    不三日盡解散。

    師于詩文天才駿發。

    少年入長安。

    王元美諄諄誨以詩法。

    師不答。

    瞠目視之。

    敬美一見笑曰。

    阿哥輸卻維摩了也。

     論曰。

    莊生雲。

    以聖人之學。

    教聖人之才。

    其亦庶乎其可矣。

    餘以辛酉入五乳。

    訪師者三。

    語甚洽。

    餘謂師用世異才也。

    贈以詩曰。

    出世還應用世人。

    師不語。

    其意深自得。

    又謂師老矣。

    何不加意嗣人。

    答雲。

    須其人精心求之。

    我求何益。

    初師在海上。

    即墨黃生納善。

    年十九。

    參究堅切。

    脅不至席。

    對大士破臂然燈。

    保師速還。

    火發瘡痛。

    日夜危坐。

    持觀音大士名。

    三月乃愈。

    痂痕結大士像。

    眉目身衣。

    宛然如畫。

    求随師出家。

    師不許。

    生乃曰。

    弟子打個觔鬥來。

    師又何能止我乎。

    又明年。

    竟坐脫。

    此豈所謂其人耶。

    非耶。

    其在嶺南則馮昌曆。

    五乳之患難不二者為福善 賜進士出身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會稽陸夢龍君啟撰。

     憨山大師塔院碑記 嶺南無佛。

    五祖所譏。

    而能大師出其無根之智。

    剖三光而刬五嶽。

    掃軌易向。

    以師百世。

    何其盛也。

    玄風既衰。

    法地亦墜。

    積劫之因。

    是為辟始。

    師與達觀滌源曹溪之盟。

    結想未纾。

    師乃被難。

    達觀聞之驚曰。

    憨公已矣。

    此願曷酬。

    而師以 主恩佛佑。

    流宥五刑。

    适赴其地。

    雖業累所纏。

    然亦因緣之願力也。

    初至解紛上将督府德之。

    願為護法。

    先時道場土宇。

    割裂侵并。

    流徒肆為屠沽。

    至是檄縣。

    期以三日盡之。

    因謂師六祖腥膻。

    已為滌然。

    生靈塗炭。

    請師救濟。

    其一珠船千艘。

    皆海上巨盜。

    資以 欽采之勢。

    逾期不歸。

    橫掠海上。

    吏不能制。

    其一礦役暴橫。

    掘墓破居。

    師乃徐動榷使。

    啟誘信心。

    嚴約珠船。

    徹所遣役。

    歸有司歲額解進。

    民自此安枕矣。

    遂辟祖庭。

    立義學。

    登壇說法。

    自宰官文士。

    下及[貝*古]販。

    鹹遂歸依。

    改徑拓産。

    歸所侵田。

    以屠肆為十方旦過寮。

    設庫司。

    清規井然。

    如官府法。

    歲大饑疫。

    勸施掩骼。

    作濟渡道場。

    夫無着之機。

    棄絕聖智。

    有為之化。

    波潤津梁。

    大小精粗。

    至人畢貫。

    所以君子契其精玄。

    小人懷其樂利。

    沒而不忘。

    其在斯乎。

    玄圃蕭先生北上入訪。

    因遊次謂曰。

    已為師覓一片福地。

    問何在。

    曰天時岡。

    師戲雲。

    天時岡宰相定穴。

    非吾法王。

    孰能居之。

    既别即示微疾。

    數日而逝。

    甲子春。

    廬山弟子福善等至。

    請龛還廬。

    嶺南弟子歐文起劉起相。

    暨山寺大衆議留。

    乃阄蔔之。

    三阄皆得留字。

    韶太守張三星為建塔院。

    即所指天時岡也。

    然龛卒歸五乳。

    是為衣履之藏。

    銘曰。

    聰明聖智道不涉。

    焦金腐芥世喪裂。

    大師精神十方徹。

    撓挑風雷弄日月。

    波瀾不蕩光不滅。

    曹溪中流祖源遏。

    刊山滌源九州島列。

    洪鐘在函無扣歇。

    水逝風行非續絕。

    曹溪五乳無迹轍。

    與塔而三其巀嶪 天啟七年六月 賜進士出身廣東等處提刑按察司按察使會稽陸夢龍撰。

     本師憨山大和尚靈龛還曹溪供奉始末 謹按本師以萬曆丙申。

    逆緣入粵。

    生平履曆。

    備載于蕭玄圃吳觀我錢受之諸名公碑銘。

    亦既逗漏不少。

    今所紀者。

    自廬山迎靈龛。

    還曹溪。

    及開龛漆布始末也。

    吾師弘法。

    一生精神。

    半在曹溪。

    備載于中興錄。

    暮年歸休于廬之五乳。

    天啟壬戌。

    起相同堂主本昂等。

    堅請師南還。

    以癸亥冬。

    示寂于曹溪。

    五乳眷屬。

    知微善公欲迎靈龛歸廬。

    龛前拈阄。

    三拈皆得留字。

    于時宗伯蕭公捐赀。

    會本道我齋夏公。

    韶府張公。

    暨遠近缁白弟子。

    及十房僧道。

    崇建塔院。

    善公者。

    本從師于患難九死之餘。

    孝誠笃摯。

    邀請吳越諸宰官。

    歸依師門者。

    具書當道。

    何制台下令。

    強迎歸廬。

    乙醜之春正月也。

    崇祯庚辰。

    起相承乏司李瑞州。

    入山掃塔。

    始知形家異議。

    既入塔。

    複啟[歹*贊]蔔地。

    因憶壬戌侍師于廬。

    師别詩雲。

    一片遠心溯流水。

    相期端為不傳衣。

    又曾于衆中授記雲。

    爾他日為兵部權要之官。

    當為我修蔡家先墳。

    二十年來。

    一官拓落。

    既難提石上之衣。

    又罔效包土之力。

    嘗懷内疚。

    忽猛省曰。

    師靈未妥。

    倘了此段公案。

    其于修墳。

    不既多乎。

    遂謀力任南迎之役。

    長男珵烨随任。

    因力贊之。

    癸未秋。

    楚寇震鄰。

    兵燹是虞。

    嗣孫慈力廣成等。

    用予言龛前拈阄。

    三阄皆順。

    起相解任将南歸。

    遣男珵烨代迎。

    有晏生日瑞者。

    曾物色之。

    兩造中賞其膽智可任。

    渠亦堅請效勞。

    因命之往康郡糧館亦留。

    都人難之曰。

    大師吾梓裡也。

    彼能迎。

    我獨不可留乎。

    相先托同鄉康郡司李廖公文英。

    為東道主。

    值廖奉台檄。

    辦事準安。

    已在舟中矣。

    為風所留。

    幾八十日。

    晏生懇之。

    廖欣然許諾。

    一夕風轉南。

    遣人趣晏曰。

    風利不泊。

    遲則自誤。

    值晏痢病。

    動轉不得業。

    揚帆北渡。

    晏生已夫望矣。

    是夕石尤風大作。

    又逆遞廖舟還故處。

    晏生手額曰。

    大師之靈也。

    于是檄星子縣署篆。

    甯公主其事。

    牌行山中。

    衆莫敢抗。

    瑞郡守戎金國柱。

    康郡守戎胡宗聖。

    皆遣兵迎送。

    旗鼓導引出山。

    寇警日迫。

    河道梗澀。

    六舟南邁。

    途中值賊。

    客舟皆被邀截。

    獨靈龛船得風揚帆徑去。

    鈎竿皆着手不得。

    如是屢經險阻。

    履險卒夷。

    川嶽助順。

    何莫非吾師之靈也。

    是年冬仲朔二日。

    靈龛到山。

    山中大衆。

    歡聲如雷。

    以為從天而下也。

    晏生及嗣孫慈力為餘言龛靈異甚。

    初出山及度嶺皆四人畀之。

    比到蒙裡登岸。

    夫力倍之猶勉強。

    此何說也。

    予謂老人家顯異。

    欲以肉身出現乎。

    擇吉入塔。

    在甲申九月。

    而荒盜頻仍。

    複值 燕都大變。

    崩心痛悼。

    欲先期入山省視未遑也。

    有宋總戎紀者。

    語僧遠蒼曰。

    大師名喧宇宙。

    豈同餘人。

    金剛之體。

    保無缺漏。

    請開瞻禮。

    于四月廿八。

    集衆拈阄許開。

    開則道骨如生。

    俨然端坐。

    不傾不倚。

    發甲皆長。

    衣服鮮潔。

    白绫坐褥。

    無半點瑕。

    數珠絨串若新。

    大衆歡呼。

    歸命頂禮。

    觀者如堵。

    後數日。

    前吏部尚書李公日宣。

    韶府黃公锟者。

    入山随喜。

    共作證明。

    始信肉身大士。

    應緣度世。

    前有大鑒。

    今有本師。

    先是卓錫泉久竭。

    郡侯黃公。

    留心法門。

    百計搜剔。

    比靈龛既啟泉則自湧。

    應若影響。

    豈偶然也。

    起相與餘宗元紏。

    本府長春社中。

    缁白善信。

    設阖山大齋。

    以重陽日入山。

    廿五日齋僧。

    十月初十日。

    漆布升座。

    十房戶長。

    長老耆舊。

    塔主堂主。

    及長春社。

    護法居士。

    具佥帖請嗣孫慈力等。

    守奉塔院香燈。

    宋公首捐五十金。

    漆布且請李公撰募疏。

    謂塔院襟眉未舒。

    為修創取香燈田産之費。

    制台沈公業題百金。

    此皆與本師夙值般若之緣。

    故能于末後一着。

    各出手眼。

    為千秋豎光明幢也。

    起相綿力。

    何幸躬逢其盛。

    爰識其始末如此 崇祯十七年十月吉日原任江西瑞州府推官順德菩薩戒弟子劉起相頓首謹識。

     奉挽 憨翁禅師圓寂  蕭雲舉(少宰廣西人) 鼓桌雙林扣夕扉。

    故人把袂洽心期。

    一年契闊龍華會。

    萬裡音書雁斷時。

    茅結牢山歸北海。

    花開庾嶺向南枝。

    衡陽地褊袈裟闊。

    匡嶽雲深杖錫移。

    台鏡本空觀自性。

    風幡忽動想能師。

    幾回涼月倍清夢。

    一宿秋風對故知。

    隐幾談天收密義。

    揮毫見地掃群疑。

    久無粘縛心常定。

    空有慈悲首重垂。

    落葉秋深忘語倦。

    聽鐘夜半說心危。

    每嗟塵世心常苦。

    更到禅台路轉岐。

    法語聽來堪唯唯。

    客程催去故遲遲。

    老知湖海應難遇。

    會囑機緣忽漫離。

    雁過寒山秋影盡。

    馬嘶曹水去聲悲。

    尺素傳書人北面。

    阇黎聞訃淚交頤。

    法門摧棟材難得。

    覺海藏舟事莫追。

    睡蝶蘧蘧才入夢。

    猶龍矯矯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