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謝 恩入長安。

    師攜開公走海上。

    至膠西。

    秋水泛漲。

    衆度必不能渡。

    師解衣先涉。

    疾呼衆。

    水已及肩。

    師躍然而前。

    既渡。

    顧謂弟子曰。

    死生關頭。

    須直過為得耳。

    衆心欽服。

    予在長安聞之。

    亟促裝歸。

    兼程至即墨。

    師已出山。

    在腳院。

    诘朝将長發。

    是夜。

    一見大歡笑。

    明發。

    請還山。

    留旬日。

    心相印契。

    師即以予為知言。

    許生平矣。

    師返都門。

    訪石經山。

    禮隋琬公塔。

    念琬公慮三災劫壞。

    正法澌滅。

    創刻石藏經。

    藏于岩洞。

    感其護法深心。

    淚下如雨。

    琬公塔院地。

    已歸豪右。

    矢複之而未果。

    乃決策西遊峨嵋。

    由三晉。

    曆關中。

    跨棧道至蜀。

    禮普賢大士。

    順流下瞿塘。

    過荊襄。

    登太和。

    至匡廬。

    尋歸宗故址。

    唯古松一株。

    寺僧售米五鬥。

    匠石将伐之。

    丐者憐而乞米贖之。

    以存寺迹。

    師聞而興感。

    樹根為樵斧剝斫。

    勢将折。

    師砌石填土。

    咒願複生。

    以蔔寺重興兆。

    後樹日長。

    寺竟複。

    其願力固如此。

    江州孝廉邢懋學。

    延居長松館。

    師為說法語。

    名長松茹退。

    鄒給谏爾瞻。

    丁大參勺原。

    留駐錫匡山未果。

    遂行。

    過安慶。

    阮君自華。

    請遊皖公山馬祖庵。

    師喜其境超絕。

    屬建梵刹。

    江陰居士趙我聞。

    谒請出家。

    遂剃發于山中。

    師詺名曰法铠。

    所謂最後弟子也。

    師複北遊至潭柘。

     慈聖聖母聞師至。

    命近侍陳儒緻齋供。

    特賜紫伽黎。

    師固讓曰。

    自慚貧骨難披紫。

    施與高人福倍增。

    儒随師過雲居。

    禮石經于雷音寺。

    啟石室。

    佛座下得金函。

    貯佛舍利三枚。

    光燭岩壑。

    因請舍利入 内。

    供三日。

    出帑金。

    重藏于石窟。

    以 聖母齋襯餘金。

    贖琬公塔。

    遂拉予偕往瞻禮。

    屬予作記。

    回寓慈壽。

    同居西郊園中。

    對談四十晝夜。

    目不交睫。

    信為生平至快事。

    遍融老已入滅。

    為文吊之。

    有嗣德不嗣法之語。

    師在潭柘。

    居常禮佛後方食。

    一日客至。

    誤先舉一食。

    乃對知事曰。

    今日有犯戒者。

    命爾痛責三十棒。

    輕則陪之。

    知事愕。

    不知為誰。

    頃師授杖。

    自伏地。

    于佛前受責如數。

    兩股如墨。

    乃雲。

    衆生無始習氣。

    如油入面。

    牢不可破。

    苟折情不痛。

    未易調伏也。

    師與予計。

    修我 朝傳燈錄。

    予以禅宗凋敝。

    與師約。

    往浚曹溪。

    以開法脈。

    師先至匡山以待。

    癸巳秋七月也。

    越三年乙未。

    予供奉 聖母賜大藏經。

    建海印寺成。

    以别緣觸 聖怒。

    诏逮下獄。

    鞫無他辭。

    蒙 恩免死。

    遣戍雷陽。

    毀其寺。

    師在匡山聞報。

    許誦法華經百部。

    冀佑不死。

    即往探曹溪回。

    将赴都下救予。

    聞予南放。

    遂待于江浒。

    是年十一月。

    會師于下關旅泊庵。

    師執予手歎曰。

    公以死荷負大法。

    古人為法。

    有程嬰公孫杵臼之心。

    我何人哉。

    公不生還。

    吾不有生日。

    予慰之再三。

    瀕行。

    師囑曰。

    吾他日即先公死。

    後事屬公。

    遂長别。

    予度嶺之五年。

    庚子。

    上以三殿工。

    榷礦稅。

    中使者駐湖口。

    南康太守吳寶秀劾 奏被逮。

    其夫人哀憤。

    以缳死。

    師在匡山聞之曰。

    時事至此。

    其如世道何。

    遂策杖赴都門。

    吳入獄。

    師多方調護。

    授以毗舍浮佛半偈。

    囑誦滿十萬。

    當出獄。

    吳持至八萬。

    蒙 上意解。

    得末減。

    師以予未歸初服。

    每歎曰。

    法門無人矣。

    若坐視法幢之摧。

    則紹隆三寶者。

    當于何處用心耶。

    老憨不歸。

    則我出世一大負。

    礦稅不止。

    則我救世一大負。

    傳燈未續。

    則我慧命一大負。

    若釋此三負。

    當不複走王舍城矣。

    癸卯秋。

    予在曹溪飛書屬門人計偕者。

    招師入山中。

    報書。

    直雲舍此一具貧骨。

    居無何。

    忽妖書發。

    震動中外。

    忌者乘閑劾師。

    師竟以是罹難。

    先是 聖上以輪主乘願力。

    敬重大法。

    手書金剛般若。

    偶汗下漬紙。

    疑當更易。

    遣近侍曹公質于師。

    師以偈進曰。

    禦汗一滴。

    萬世津梁。

    無窮法藏。

    從此放光。

    上覽之大悅。

    由是注意。

    适見章奏。

    意甚憐之。

    在法不能免。

    因逮及。

     旨下雲。

    着審而已。

    金吾訊鞫。

    但以三負事對。

    絕無他辭。

    送司寇。

    時執政欲死師。

    師聞之曰。

    世法如此。

    久住何為。

    乃索浴罷。

    囑侍者小道人性田曰。

    吾去矣。

    幸謝江南諸護法。

    道人哭。

    師叱之曰。

    爾侍予二十年。

    仍作這般去就耶。

    乃說偈訖。

    端坐安然而逝。

    禦史曹公學程。

    以建言逮系。

    問道于師。

    聞之急趨至。

    撫之曰。

    師去得好。

    師複開目微笑而别。

    癸卯十二月十七日也。

    師生于癸卯六月十二日。

    世壽六十有一。

    法臘四十有奇。

    師生平行履。

    疑信相半。

    即此末後快便一着。

    上下聞之。

    無不歎服。

    于戲。

    師于死生。

    視四大如脫敝屣。

    何法所緻哉。

    師常以毗舍浮佛偈示人。

    予問曰。

    師亦持否。

    師曰。

    吾持二十餘年。

    已熟句半。

    若熟兩句。

    吾于死生無慮矣。

    豈其驗耶。

    師化後。

    待 命六日。

    顔色不改。

    及出。

    徙身浮葬于慈慧寺外。

    次年春夏霖雨。

    及秋。

    陸長公西源。

    欲緻師肉身南還。

    啟之。

    安然不動。

    予弟子大義。

    奉師龛至。

    經潞河。

    馬侍禦經綸。

    以感師與李卓吾事。

    心最恸。

    因啟龛拂面。

    痛哭之。

    至京口。

    金沙曲阿諸弟子。

    奉歸徑山。

    供寂照庵。

    師臨終有偈雲。

    怪來雙徑為雙樹。

    貝葉如雲日自屯。

    以是故耳。

    時甲辰秋九月也。

    越十一年乙卯。

    弟子葬師全身于雙徑山後。

    司成朱公國祯。

    禮師塔。

    知有水。

    囑弟子法铠啟之。

    俗弟子缪希雍。

    相得五峰内大慧塔後。

    開山第二代之左。

    曰文殊台。

    蔔于丙辰十一月十九日茶毗。

    廿三日歸靈骨。

    塔于此。

    予始在行閑。

    聞師訃。

    欲親往吊。

    因循一紀。

    未遂本懷。

    頃從南嶽數千裡來。

    無意與期會。

    而預定祭日。

    蓋精神感孚亦奇矣。

    師後事。

    予幸目擊。

    得以少盡心焉。

    于戲。

    師生平行履。

    豈易及哉。

    始自出家。

    即脅不至席。

    四十餘年。

    性剛猛精進。

    律身至嚴。

    近者不寒而栗。

    常露坐不避風霜。

    幼奉母訓不坐阈。

    則盡命立不近阃。

    秉金剛心。

    獨以荷負大法為懷。

    每見古刹荒廢。

    必至恢複。

    始從楞嚴。

    終至歸宗雲居等。

    重興梵刹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