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十七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十七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較 塔銘 徑山達觀可禅師塔銘 夫大地生死。

    颠瞑長夜。

    情關固閉。

    識鎖難開。

    有能蹶起一擊碎之。

    掉臂獨往者。

    自非雄猛丈夫。

    具超世之量者。

    未易及也。

    曆觀傳燈諸老。

    鹹其人哉。

    餘今于達觀禅師見之矣。

    師諱真可。

    字達觀。

    晚号紫柏。

    門人稱尊者。

    重法故也。

    其先。

    句曲人。

    父沈連。

    世居吳江。

    太湖之灘缺。

    師其季子也。

    母夢異人授其附葉大鮮桃。

    寤而香滿室。

    遂有娠。

    師生。

    五歲不語。

    有異僧過其門。

    摩頂。

    謂其父曰。

    此兒出家。

    當為人天師。

    言訖。

    忽不見。

    師遂能語。

    先時見巨人迹下于庭。

    自是不複見。

    髫年性雄猛。

    慷慨激烈。

    貌偉不群。

    弱不好弄。

    生不喜見婦人。

    浴不許先。

    一日。

    姊誤前就浴。

    師大怒。

    自後。

    至親戚婦女。

    無敢近者。

    長志日益大。

    父母不能拘。

    嘗有詩曰。

    屠狗雄心未易消。

    蓋實錄也。

    年十七。

    方仗劍遠遊塞上。

    行至蘇州阊門。

    遊市中。

    天大雨。

    值虎邱僧明覺。

    相顧盻。

    壯其貌。

    因以傘蔽之。

    遂同歸寺。

    具晚餐歡甚。

    聞僧夜誦八十八佛名。

    心大快悅。

    侵晨。

    入覺室。

    曰吾兩人有大寶。

    何以污在此中耶。

    解腰纏十餘金授覺。

    令設驚請剃發。

    遂禮覺為師。

    是夜即兀坐達旦。

    每私語三歎曰。

    視之無肉。

    吃之有味。

    覺欲化鐵萬斤。

    造大鐘。

    師曰。

    吾助之。

    遂往平湖巨室。

    門外趺坐。

    主人進食。

    師不食。

    主問何所須。

    師曰。

    化鐵萬斤造大鐘。

    有即受食。

    主人立出鐵萬斤于門外。

    師笑。

    食畢。

    徑載回虎邱。

    歸即閉戶讀書。

    年半不越阃。

    見僧有飲酒茹葷者。

    師曰。

    出家兒如此。

    可殺也。

    僧鹹畏憚之。

    年二十。

    從講師受具戒。

    嘗至常熟。

    遇相國嚴養齋翁。

    識為奇器。

    留月餘。

    之嘉興東塔寺。

    見僧書華嚴經。

    跪看良久。

    歎曰。

    吾輩能此足矣。

    遂之武塘景德寺。

    掩關三年。

    複回吳門辭覺曰。

    吾當去行腳諸方。

    曆參知識。

    究明大事。

    遂策杖去。

    一日聞僧誦張拙見道偈。

    至斷除妄想重增病。

    趨向真如亦是邪。

    師曰。

    錯也。

    當雲方無病。

    不是邪。

    僧雲。

    你錯他不錯。

    師大疑之。

    到處書二語于壁閑。

    疑至頭面俱腫。

    一日齋次忽悟。

    頭面立消。

    自是淩跞諸方。

    嘗曰使我在臨濟德山座下。

    一掌便醒。

    安用如何如何。

    過匡山。

    窮相宗奧義。

    一日行二十裡。

    足痛。

    師以石砥腳底至日行二百裡乃止。

    遊五台。

    至峭壁空岩。

    有老宿孤坐。

    師作禮。

    因問一念未生時如何。

    宿豎一指。

    又問既生後如何。

    宿展兩手。

    師于言下領旨。

    尋迹之。

    失其處。

    至京師。

    參遍融大老。

    融問從何來。

    曰江南來。

    又問來此作麼。

    曰習講。

    又問習講作麼。

    曰貫通經旨。

    代佛揚化。

    融曰。

    你須清淨說法。

    師曰隻今不染一塵。

    融命褫師直裰。

    施傍僧。

    顧謂師曰。

    脫了一層還一層。

    師笑領之。

    遂留挂塔。

    知識嘯岩法主。

    暹理諸大老師。

    皆及門去。

    九年複歸虎邱省覺。

    乃之淞江。

    掩關百日。

    之吳縣。

    聊城傅君光宅為縣令。

    其子利根。

    命禮師。

    子不怿。

    子一日。

    搦二花問師雲。

    是一是二。

    師曰是一。

    子開手曰。

    此花是二。

    師何言一。

    師曰。

    我言其本。

    汝言其末。

    子遂作禮。

    之天池。

    遇管公東溟。

    聞其語。

    深器之。

    師因拈薔薇一蒂二花問公。

    公曰。

    此花同本生也。

    師分為二。

    德問公。

    公無語。

    因罰齋一供。

    遂相與莫逆。

    時 上禦極之三年。

    大千潤公開堂于少林。

    師結友巢林介如輩。

    往參叩。

    及至。

    見上堂講公案。

    以口耳為心印。

    以帕子為真傳。

    師恥之。

    歎曰。

    西來意固如是邪。

    遂不入衆。

    尋即南還。

    至嘉禾。

    見太宰陸五台翁。

    心大相契。

    先是有密藏道開者。

    南昌人。

    棄青衿出家。

    披剃于南海。

    聞師風。

    往歸之。

    師知為法器。

    留為侍者。

    郡城楞嚴寺。

    為長水疏經處。

    久廢。

    有力者侵為園亭。

    師有詩吊之曰。

    明月一輪簾外冷。

    夜深曾照坐禅人。

    志欲恢複。

    乃囑開公任恢複之事。

    而屬太宰為護法。

    太宰公弟。

    雲台公。

    施建禅堂五楹。

    既成。

    請師題其柱。

    師為聯語曰。

    若不究心。

    坐禅徒增業苦。

    如能護念。

    罵佛猶益真修。

    遂引錐刺臂。

    流血盈碗書之。

    自是接納往來。

    後二十餘年。

    太守槐亭蔡公。

    始克修複。

    蓋師願力所持也。

    師見象季法道陵遲。

    惟以弘法利生為家務。

    念大藏卷帙重多。

    遐方僻陬。

    有終不聞佛法名字者。

    欲刻方冊。

    易為流通。

    普使見聞作金剛種子。

    即有謗者。

    罪當自代。

    遂與太宰公。

    及司成馮公夢祯。

    廷尉曾公同亨。

    冏卿瞿公汝稷等定議。

    命開公董其事。

    萬曆己醜。

    創刻于五台。

    居四年。

    以冰雪苦寒。

    複移于徑山寂照庵。

    工既行。

    開公以病隐去。

    續蒇其役者。

    弟子寒灰如奇。

    奇子幻予本及。

    最後弟子澹居铠也。

    初桐城吳公用先。

    為儀曹郎。

    參師入室。

    從容及刻藏事。

    師遽曰。

    君與此法。

    有大因緣。

    師化後。

    吳公出長浙藩。

    用馮司成初議。

    修複化城。

    為徑山下院。

    藏貯經版。

    固吳公信力。

    亦師預谶雲。

    師于嘉禾刻藏有成議。

    乃返吳門。

    省得度師覺公。

    覺已還俗。

    以醫名。

    聞師來。

    懾甚。

    師僞為賈人裝。

    僵卧小舟中。

    請覺診視。

    覺見師大驚。

    師涕泣曰。

    爾何迷至此耶。

    今且奈何。

    覺曰。

    唯命是聽。

    師立命剃發載去。

    覺慚服。

    願執弟子禮親近之。

    師來之日。

    覺夕餐。

    飯盂忽堕地迸裂。

    其誠感如此。

    師初過吳江。

    沈周二氏。

    聚族而歸之。

    至曲阿金沙。

    賀孫于王四氏。

    合族歸禮。

    師于于園。

    書法華經以報二親。

    顔書經處。

    曰墨光亭。

    今在焉。

    聞妙峰師建鐵塔于蘆芽。

    乃送經安置塔中。

    且與計藏事。

    複之都門。

    乃訪予于東海。

    萬曆丙戌秋七月也。

    予以五台因緣。

    有聞于内。

    避名于東海那羅延窟。

    慈聖皇大後。

    為保聖躬。

    延國祚。

    印施大藏十五部。

    皇上頒降海内名山。

    首及東海。

    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