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可寄矣。

    若前五識原無别體。

    但是藏識應緣之用。

    獨能照境。

    不能分别。

    故曰同圓鏡。

    其分别五塵者非五識。

    乃同時意識耳。

    故居有功。

    若不起分别。

    則見非功矣。

    由是觀之。

    藏識本真。

    故曰性清淨。

    其過在一念生心。

    是為心病。

    有生則有滅。

    惟此生滅。

    如水之流。

    非水外别有流也。

    但水不住之性。

    見有流相。

    有流則非湛淵之水明矣。

    故棱伽二種生住滅。

    謂相生住滅。

    流注生住滅。

    此二種生滅。

    總屬藏識。

    生滅不滅。

    則前七識生。

    生滅若滅。

    則唯一精真。

    其真如之性自茲複矣。

    複則識不名識而名智。

    故曰心無病。

    六祖大師所頌。

    約轉八識而成四智。

    大圓鏡智藏識所轉。

    平等性智七識所轉。

    妙觀察智六識所轉。

    成所作智前五識轉。

    以妄屬藏識之用。

    故真亦同圓鏡。

    然六七二識因中先轉。

    五八一體至果乃圓。

    如此觀之。

    識本非實。

    而妄有二用。

    故曰但轉名言而已。

    換名不換體也。

    且此體不在禅定修行。

    唯在日用一切。

    聖凡同時轉之。

    唯在留情不留情之閑。

    故有聖凡迷悟之别。

    周子有志于此。

    谛向日用轉處着眼。

    試定當看。

     示舒伯損 舒生伯損。

    有志于道。

    請益。

    因示之曰。

    老氏有言。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

    學者增長知見。

    以當進益。

    殊不知知見增而我見勝。

    我見勝則氣益驕。

    氣益驕則情愈蕩。

    情蕩則欲熾而性昏矣。

    性昏而道轉遠。

    是故為道者。

    以損為益也。

    吾人性本清淨。

    了無一物。

    所謂纖塵不立性之體也。

    由是習染濃厚。

    發而為貪為嗔為癡為慢。

    故縱情物欲。

    物欲厚而性日昏。

    所謂有餘之害也。

    今之為道者但損其有餘。

    以複性之所不足。

    性體若足則道日光。

    由是發之。

    而為忠為孝為仁為義。

    推而廣之。

    以治天下國家。

    則其利溥而德大。

    以緻功名于不朽者。

    皆損之之益也。

    故在易卦損上益下曰益。

    損下益上曰損。

    苟不自知所損。

    徒以增長知見為學。

    則損益倒置。

    又何能以盡性哉。

    是故志道者損之為貴。

     示文轸 仲尼有言曰。

    富而可求也。

    雖執鞭之士。

    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又曰。

    不義而富且貴。

    于我如浮雲。

    且曰富若可求。

    不羞執鞭。

    既曰可求。

    而又曰富貴如浮雲。

    果有求耶。

    果不求耶。

    蓋曰。

    不義之富貴如浮雲。

    甚言必不可求也。

    此君子有固窮之訓。

    小人有斯濫之譏。

    吾聖人教人。

    以安命定志之本也。

    嗟嗟。

    世人不達大命之本。

    而岌岌窮達之場。

    未了性命之源。

    徒懷得失之念。

    得失驚心。

    則取舍異趣。

    而紛飛之念交錯于胸中。

    欲求志定而理明。

    德新而業進。

    其可得乎。

     示劉平子 向道不難。

    而難于發心。

    道不難學。

    而難于外求。

    道不難會。

    而難于揀擇。

    道不難入。

    而難于自足。

    道不難悟。

    而難于求[纟-八]。

    學道之士。

    于此一一勘破。

    不被人瞞。

    心曠神怡。

    翛然獨步。

    此之謂[纟-八]通之士也。

     性相近。

    習相遠。

    此語直示千古修行捷徑。

    吾人苟知自性本近。

    唯因習而遠。

    頓能把斷要津。

    内習不容出外習不容入。

    兩頭坐斷。

    中閑自孤。

    自孤處。

    正謂如有所立卓爾。

    若到卓爾獨存之地。

    則性自複。

     子輿有言。

    學問之道無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雖然亦有心未嘗不求。

    而問學不明者。

    何也。

    病在不放之放。

    求而不求。

    依稀仿佛。

    視之為匹似閑耳。

    苟知不放之放。

    則自不放。

    求之無求。

    則為真求。

    子輿氏見性明心。

    單傳直指處。

    唯此而已。

    有志向道。

    以此為準。

     道在日用而不知。

    道在目前而不見。

    以知日用而不知道。

    見目前而不見道。

    非道遠人。

    人自遠耳。

    故曰道在目前不是目前。

    法亦不離目前。

    非耳目之所到。

    苟能透過目前。

    逆順關頭。

    毀譽境上。

    不被牽絆。

    橫身直過。

    如此用心。

    則聖人不在三代。

    今古不離一念矣。

    有志向道。

    初發心時。

    便從此入。

     示歐嘉範 世以忠臣孝子為第一義。

    且曰。

    忠出于孝而始于事親。

    語曰。

    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

    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夫天即吾人本然之天性也。

    人之于世百凡可假。

    獨事親之念最真。

    以出乎天性故也。

    吾人既禀此性。

    而為人。

    不知天性之本然。

    則不知人之所當貴也。

    誠能知人之可貴。

    則于一切虛浮雜染垢濁之事。

    自不敢留滞于胸中。

    以障本有之虛明。

    一複本明。

    則聖賢在我。

    故曰道不遠人。

    此之謂也。

     示李子晉 人性本明。

    為物欲情塵之所昏蔽。

    故于日用而不自知。

    故曰。

    性相近習相遠也。

    吾人苟有志于複性工夫。

    不必外求。

    但于日用見聞知覺習染物欲偏重處。

    念念克去。

    克之既久。

    物徹塵消。

    本明自露。

    譬如磨鏡。

    垢淨明現。

    然鏡體本明非待磨而有也。

    凡有志向道工夫。

    當以克磨惡習。

    為入門初地。

     示李子融 昔人雲。

    割發宜及膚。

    翦爪宜侵體。

    言其切也。

    故學道之士。

    先須辦長遠不退之志。

    下一分笃實苦切工夫。

    如登萬仞高山。

    不至極頂不已。

    步步努力。

    心心不退。

    不為毀譽傾動。

    不為是非搖奪。

    不為困橫抑挫。

    如一人與萬人敵。

    小有退怯。

    前功盡棄。

    又豈可以不堅固心。

    而至不退安樂之境界耶。

     示歐嘉可 語曰。

    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

    此言道在日用至近而知之者希。

    古人謂除卻着衣吃飯。

    更無别事。

    是則古今兩閑之内。

    被穿衣吃飯瞞昧者多矣。

    傥不為其所瞞。

    則稱豪傑之士矣。

    學道之士。

    不必向外别求[纟-八]妙。

    苟于日用一切境界。

    不被所瞞。

    從着衣吃飯處一眼看破。

    便是真實向上工夫。

    有志于道者。

    當從日用中做。

     示梁騰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