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四

關燈
說三十餘年。

    諸于流衍千七百則指示于人者。

    盡此事也。

    豈獨老盧。

    即老人今日為司直所說者。

    亦此事也。

    司直與諸現前共聞見者。

    亦此事也。

    經雲。

    唯此一事實。

    餘二則非真。

    是知此一事外。

    皆成魔說。

    為戲論耳。

    是則諸佛全證若不出世。

    則辜負衆生。

    諸祖悟之而不說法。

    則辜負諸佛。

    凡有聞者。

    而不信不解不受不行。

    則辜負自己。

    負衆生者慢。

    負諸佛者堕。

    負自己者癡。

    斯則佛祖可負。

    而自己不可負。

    以其本有而不求。

    具足而不善用。

    譬如持珠作丐。

    可不謂之大哀欤。

    司直今者。

    身嬰塵海。

    心堕迷途。

    忽然猛省。

    回頭尋求此事。

    是猶持珠之子。

    恥與丐者為伍。

    心心向人求自足之方。

    老人頓以此法直指向渠。

    俨若指示衣底神珠。

    原是司直固有。

    亦非老人把似。

    以當人情世态也。

    然此如意寶珠。

    随求而應。

    種種事業受用境界。

    無不取足。

    至若求其随應之方。

    又在司直自心善互精勤。

    克苦之力耳。

    若果能自肯。

    極力自求。

    一旦豁然了悟。

    則将山河大地鱗介羽毛。

    與夫三世諸佛。

    曆代祖師。

    及堯臻周孔事業。

    一口吸盡。

    不假他力。

    否則依然一夢想颠倒衆生耳。

    又何以稱為大丈夫哉。

    司直司直。

    甯可上負佛祖。

    下負老人。

    萬萬不可自負負君負親也。

    老人今日所說般若。

    皆從上佛祖心地法門。

    即與六祖大師最初所說。

    不差一字。

    第最初聞者。

    唯爾一人。

    既以一人而當昔日千二百衆。

    老人歡喜不禁。

    故亦為說般若之法。

    如吾佛祖所雲。

    如為一人。

    衆多亦然。

    鄧生持此自利利他。

    未必不為廣長舌也。

     示妙光[纟-八]禅人 入道因緣。

    門路各别。

    但随夙習般若種性。

    淺深不一。

    有先頓棄文字。

    單提古德機緣話頭而悟入者。

    有先從教中親習種種修行妙門。

    而後抛卻雜毒。

    專依觀行而悟入者。

    如永嘉大師。

    于天台止觀。

    頓見自心。

    如觀掌果。

    及見曹溪。

    如脫索師子。

    老盧極盡神力。

    剛道得個如是如是而已。

    此即從上知識第一個樣子也。

    玄禅人曆遍諸方。

    久依講肆。

    于佛乘教眼。

    已窺一班。

    若即其所窺。

    苟能刬去一切知見。

    文字習氣。

    于離文字外。

    佛祖向上一路。

    單提力究。

    日夜參求。

    參到佛未出世。

    祖未西來。

    一着冷地。

    向自己胸中忽然迸出。

    如冷灰豆爆。

    是時方信一切諸法不出自心。

    轉一切山河大地草芥塵毛皆為自己。

    如此任運。

    随宜作法施因緣。

    是則名為開甘露門。

    向佛祖頂[甯*頁]上行也。

    若心志狹劣。

    将口頭殘茶剩飯。

    當作無上妙味。

    如此自救不了。

    又安敢言佛法知見乎。

     示寬兩行人 昔人為生死行腳。

    今人但行腳而不知生死。

    可哀之甚也。

    所謂日用而不知者此耳。

    其過在不知本有。

    若人知有。

    便知自重。

    知自重則不随物轉。

    而能轉物矣。

    詩有之曰。

    我心匪石。

    不可轉也。

    要知非金剛心地。

    靡不為物所轉者。

    既為物轉。

    則随他去也。

    可稱行腳衲子乎。

    寬兩自北而南。

    來慰餘數矣。

    不為艱難道路饑寒困苦所轉。

    老人但知其腳跟勁。

    故稱為鐵腳。

    今見其心不移。

    故複以鐵腸二字美之。

    然鐵腸乃老人所知。

    其行腳事定非爾所知。

    若稍知行腳。

    便不恁麼蓦直去也。

    老人愍其愚。

    而恐其所不知。

    故複以此書發付。

    再行腳去。

    若此後摸索鼻孔不着。

    他時異日。

    定難似今日相見也。

     示如良禅人 佛言。

    剃除須發而作沙彌。

    離欲寂靜最為第一。

    是知欲乃生死路頭第一大事也。

    故切呵之戒之。

    離此便得安隐快樂。

    衆生所以沉淪苦海。

    不得速登彼岸者。

    獨欲為過患耳。

    佛言。

    諸苦所因貪欲為本。

    若滅貪欲無所依止。

    且三界為一切衆生所依止之宅。

    而以欲為基址。

    塵勞聒聒。

    皆此為喧鬧耳。

    今欲一離依止。

    便無所謂破三毒。

    出三界。

    破魔網。

    爾時如來一大歡喜。

    是知五欲不離。

    三界難破。

    我如來悲愁可知。

    要求寂靜解脫難矣。

    如良少小出家。

    多方行腳。

    今遇老人發菩提心授沙彌戒。

    志修離欲行。

    此則願出生死第一妙行也。

    第恐志不堅。

    行不力耳。

    佛言。

    久受勤苦。

    乃可得成。

    當決定志。

    直至成佛而後已。

    此乃真志離欲行也。

     示周旸孺 周子請益法相宗旨。

    老人因揭六祖識智頌曰。

    大圓鏡智性清淨。

    平等性智心無病。

    妙觀察智見非功。

    成所作智同圓鏡。

    五八六七果因轉。

    但轉名言無實性。

    若于轉處不留情。

    繁興永處那伽定。

    此八句。

    發盡佛祖心髓。

    揭露性相根源。

    往往數寶算沙之徒。

    貪多嚼不爛。

    概視此為閑家具。

    曾無正眼觑之者。

    大可憫也。

    鹹謂六祖不識字。

    不通教。

    何以道此。

    殊不知佛祖慧命。

    隻有八個字包括無餘。

    所謂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以唯心故。

    三界寂然。

    了無一物。

    以唯識故。

    萬法枞然。

    蓋萬法從唯識變現耳。

    求之自心自性了不可得。

    所以佛祖教人。

    但言心外無片事可得。

    即黃梅夜半露出本來無一物。

    即此一語。

    十方三世諸佛。

    曆代祖師。

    盡在裡許擘不破。

    故衣缽止之。

    即二派五宗。

    都從此一語衍出。

    何曾有性相之分耶。

    及觀識智頌略為注破。

    若約三界唯心。

    則無下口處。

    因迷此心變而為識。

    則失真如之名。

    但名阿賴耶識。

    亦名藏識。

    此識乃全體真如所變者。

    斯正所謂生滅與不生滅和合而成。

    乃真妄迷悟之根。

    生死凡聖之本。

    棱伽雲。

    藏識海常住。

    境界風所動。

    洪波鼓冥壑。

    無有斷絕時。

    既雲藏識即阿賴耶。

    而又雲常住。

    則本不動也。

    然所動者非藏識。

    特境界風耳。

    偈雲。

    前境若無心亦無。

    是則取境界者。

    非藏識乃生滅心耳。

    此生滅心強名七識。

    其實是八識之動念。

    所謂生機。

    若此機一息。

    前境頓空。

    而六識縱能分别。

    亦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