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

關燈
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二 侍 者  福 善 日錄 門 人  通 炯 編輯 嶺南弟子 劉起相 重校 法語 答鄭昆岩中丞 若論此段大事因緣。

    雖是人人本具。

    各各現成。

    不欠毫發。

    争柰無始劫來。

    愛根種子。

    妄想情慮。

    習染深厚。

    障蔽妙明。

    不得真實受用。

    一向隻在身心世界妄想影子裡作活計。

    所以流浪生死。

    佛祖出世。

    千言萬語。

    種種方便。

    說禅說教。

    無非随順機宜。

    破執之具。

    元無實法與人。

    所言修者。

    隻是随順自心。

    淨除妄想習氣影子。

    于此用力。

    故謂之修。

    若一念妄想頓歇。

    徹見自心。

    本來圓滿光明廣大。

    清淨本然。

    了無一物。

    名之曰悟。

    非除此心之外。

    别有可修可悟者。

    以心體如鏡。

    妄想攀緣影子。

    乃真心之塵垢耳。

    故曰想相為塵。

    識情為垢。

    若妄念消融。

    本體自現。

    譬如磨鏡。

    垢淨明現。

    法爾如此。

    但吾人積劫習染堅固。

    我愛根深難拔。

    今生幸托本具般若。

    内熏為因。

    外藉善知識引發為緣。

    自知本有。

    發心趣向志願。

    了脫生死。

    要把無量劫來。

    生死根株。

    一時頓拔。

    豈是細事。

    若非大力量人。

    赤身擔荷。

    單刀直入者。

    誠難之難。

    古人道。

    如一人與萬人敵。

    非虛語也。

    大約末法修行人多。

    得真實受用者少。

    費力者多。

    得力者少。

    此何以故。

    蓋因不得直捷下手處。

    隻在從前聞見知解言語上。

    以識情抟量。

    遏捺妄想。

    光影門頭做工夫。

    先将古人[纟-八]言妙語蘊在胸中。

    當作實法。

    把作自己知見。

    殊不知此中一點用不着。

    此正謂依他作解。

    塞自悟門。

    如今做工夫。

    先要刬去知解。

    的的隻在一念上做。

    谛信自心。

    本來幹幹淨淨。

    寸絲不挂。

    圓圓明明。

    充滿法界。

    本無身心世界。

    亦無妄想情慮。

    即此一念。

    本自無生。

    現前種種境界。

    都是幻妄不實。

    唯是真心中所現影子。

    如此勘破。

    就于妄念起滅處。

    一觑觑定。

    看他起向何處起。

    滅向何處滅。

    如此着力一拶。

    任他何等妄念。

    一拶粉碎。

    當下冰消瓦解。

    切不可随他流轉。

    亦不可相續。

    永嘉謂要斷相續心者此也。

    蓋虛妄浮心。

    本無根緒。

    切不可當作實事。

    橫在胸中。

    起時便咄。

    一咄便消。

    切不可遏捺。

    則随他使作。

    如水上葫蘆。

    隻要把身心世界撇向一邊。

    單單的的提此一念。

    如橫空寶劍。

    任他是佛是魔。

    一齊斬絕。

    如斬亂絲。

    赤力力挨拶将去。

    所謂直心正念真如。

    正念者。

    無念也。

    能觀無念。

    可謂向佛智矣。

    修行最初發心。

    要谛信唯心法門。

    佛說三界唯心。

    萬法唯識。

    多少佛法。

    隻是解說得此八個字。

    分明使人人信得及大段聖凡二途。

    隻是唯自心中迷悟兩路。

    一切善惡因果。

    除此心外。

    無片事可得。

    蓋吾人妙性天然。

    本不屬悟。

    又何可迷。

    如今說迷。

    隻是不了自心本無一物。

    不達身心世界本空。

    被他障礙。

    故說為迷。

    一向專以妄想生滅心。

    當以為真。

    故于六塵境緣。

    種種幻化。

    認以為實。

    如今發心趣向。

    乃返流向上一着。

    全要将從前知解。

    盡情脫去。

    一點知見巧法用不着。

    隻是将自己現前身心世界。

    一眼看透。

    全是自心中所現浮光幻影。

    如鏡中像。

    如水中月。

    觀一切音聲。

    如風過樹。

    觀一切境界。

    似雲浮空。

    都是變幻不實的事。

    不獨從外如此。

    即自心妄想情慮。

    一切愛根種子。

    習氣煩惱。

    都是虛浮幻化不實的。

    如此深觀。

    凡一念起。

    決定就要勘他個下落。

    切不可輕易放過。

    亦不可被他瞞昧。

    如此做工夫。

    稍近真切。

    除此之外。

    别扯[纟-八]妙知見巧法來逗湊。

    全沒交涉。

    就是說做工夫。

    也是不得已。

    譬如用兵。

    兵者不祥之器。

    不得已而用之。

    古人說參禅提話頭。

    都是不得已。

    公案雖多。

    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

    塵勞中極易得力。

    雖是易得力。

    不過如敲門瓦子一般。

    終是要抛卻。

    隻是少不得用一番。

    如今用此做工夫。

    須要信得及。

    靠得定。

    咬得住。

    決不可猶豫。

    不得今日如此。

    明日又如彼。

    又恐不得悟。

    又嫌不[纟-八]妙。

    者些思算。

    都是障礙。

    先要說破。

    臨時不生疑慮。

    至若工夫做得力處。

    外境不入。

    唯有心内煩惱。

    無狀橫起。

    或欲念橫發。

    或心生煩悶。

    或起種種障礙。

    以緻心疲力倦。

    無可柰何。

    此乃八識中。

    含藏無量劫來。

    習氣種子。

    今日被工夫逼急。

    都現出來。

    此處最要分曉。

    先要識得破。

    透得過。

    決不可被他籠罩。

    決不可随他調弄。

    決不可當作實事。

    但隻抖擻精神。

    奮發勇猛。

    提起本參話頭。

    就在此等念頭起處。

    一直捱追将去。

    我者裡元無此事。

    問渠向何處來。

    畢竟是甚麼。

    決定要見個下落。

    如此一拶将去。

    隻教神鬼皆泣。

    滅迹潛蹤。

    務要趕盡殺絕。

    不留寸絲。

    如此着力。

    自然得見好消息。

    若一念拶得破。

    則一切妄念。

    一時脫謝。

    如空華影落。

    陽焰波澄。

    過此一番。

    便得無量輕安。

    無量自在。

    此乃初心得力處。

    不為[纟-八]妙。

    及乎輕安自在。

    又不可生歡喜心。

    若生歡喜心。

    則歡喜魔附心。

    又多一種障矣。

    至若藏識中習氣愛根種子。

    堅固深潛。

    話頭用力不得處。

    觀心照不及處。

    自己下手不得。

    須禮佛誦經忏悔。

    又要密持咒心。

    仗佛密印以消除之。

    以諸密咒。

    皆佛之金剛心印。

    吾人用之。

    如執金剛寶杵。

    摧碎一切物。

    物遇如微塵。

    從上佛祖心印秘訣。

    皆不出此。

    故曰。

    十方如來。

    持此咒心。

    得成無上正等正覺。

    然佛則明言。

    祖師門下恐落常情。

    故秘而不言。

    非不用也。

    此須日有定課。

    久久純熟。

    得力甚多。

    但不可希求神應耳。

     凡修行人。

    有先悟後修者。

    有先修後悟者。

    然悟有解證之不同。

    若依佛祖言教明心者。

    解悟也。

    多落知見。

    于一切境緣。

    多不得力。

    以心境角立。

    不得混融。

    觸途成滞。

    多作障礙。

    此名相似般若。

    非真參也。

    若證悟者。

    從自己心中樸實做将去。

    逼拶到水窮山盡處。

    忽然一念頓歇。

    徹了自心。

    如十字街頭見親爺一般。

    更無可疑。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亦不能吐露向人。

    此乃真參實悟。

    然後即以悟處融會心境。

    淨除現業流。

    識妄想情慮。

    皆镕成一味真心。

    此證悟也。

    此之證悟。

    亦有深淺不同。

    若從根本上做工夫。

    打破八識窠臼。

    頓翻無明窟穴。

    一超直入。

    更無剩法。

    此乃上上利根。

    所證者深。

    其餘漸修。

    所證者淺。

    最怕得少為足。

    切忌堕在光影門頭。

    何者以八識根本未破。

    縱有作為。

    皆是識神邊事。

    若以此為真。

    大似認賊為子。

    古人雲。

    學道之人不識真。

    隻為從前認識神。

    無量劫來生死本。

    癡人認作本來人。

    于此一關最要透過。

    所言頓悟漸修者。

    乃先悟已徹。

    但有習氣。

    未能頓淨。

    就于一切境緣上。

    以所悟之理。

    起觀照之力。

    曆境驗心。

    融得一分境界。

    證得一分法身。

    消得一分妄想。

    顯得一分本智。

    是又全在綿密工夫。

    于境界上做出。

    更為得力。

     凡利根信心勇猛的人修行。

    肯做工夫。

    事障易除。

    理障難遣。

    此中病痛。

    略舉一二。

     第一不得貪求[纟-八]妙。

    以此事本來平平貼貼。

    實實落落。

    一味平常。

    更無[纟-八]妙。

    所以古人道。

    悟了還同未悟時。

    依然隻是舊時人。

    不是舊時行履處。

    更無[纟-八]妙。

    工夫若到。

    自然平實。

    蓋由吾人知解習氣未淨。

    内熏般若。

    般若為習氣所熏。

    起諸幻化。

    多生巧見。

    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