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二

關燈


    精詳委悉。

    而長水記。

    亦浩瀚無涯。

    淺識者茫無歸宿。

    予先取本疏。

    略去繁科。

    纂成疏略。

    業已刻行。

    時為初機指點。

    猶以為艱。

    故複用疏義随文直解。

    貴在一貫。

    不假旁引枝蔓。

    而一心真妄迷悟之義。

    了然畢見。

    如胝白黑。

    其實祖述前意。

    不敢妄越。

    但取随文易會。

    不煩鈎索。

    而直達本源。

    以為新學之一助雲。

     刻百法論八識規矩跋 百法八識。

    乃相宗指南。

    為入大乘之門也。

    以佛說惟心唯識道理。

    遍該一大藏經。

    而彌勒約為六百六十。

    而天親約為百法。

    識論百卷。

    三藏法師。

    約為頌四十八句。

    可謂至簡至要。

    乃法界之綱維也。

    以一切衆生。

    迷一心而為識。

    無明障蔽現前日用。

    而不知自心之善惡樞機。

    若親教者。

    展卷則見文字遮障。

    而不知所說皆自心本有之佛性。

    參禅者。

    抱持妄想。

    盲修瞎煉。

    而竟不達生滅根源。

    是皆不知此論之過也。

    然論約剛五百言。

    而頌止四十八句。

    統收一大時教。

    世出世法。

    無不該盡。

    若教若禅。

    無不揭示正修行路。

    學者有志。

    不費期月之功。

    而通徹無遺。

    嗟無志者。

    不能潛心于此。

    而甘為愚蒙。

    可不悲哉。

    此論古今解者。

    多引識論本文。

    初心難入。

    且不便于俗谛。

    故予取其義而變其文。

    以便初機。

    使其易入。

    文似阙而義實具。

    是亦随順說法。

    非敢妄損古德成言。

    以取謗法之愆也。

     書四十二章經題辭 此經乃吾佛世尊。

    初成正覺。

    所轉根本法輪也。

    其旨以一心為宗。

    故曰。

    識心達本号為沙門。

    以斷欲出塵為用。

    故曰。

    離欲寂靜。

    最為第一。

    又曰。

    愛欲斷者。

    如四支斷。

    以酪為教相。

    以醍醐出于奶酪。

    而無上佛果。

    皆本于真妄一心也。

    良由心為法界之本。

    欲為衆苦之源。

    今将離苦得樂。

    故以斷欲為先。

    世出世間修行之要。

    無外乎此。

    故為根本法輪也。

    有子曰。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欤。

    且順親為孝。

    敬長為弟。

    吾佛亦曰。

    孝名為戒。

    孝順三寶父母師僧。

    孝順至道之法。

    豈非以随順覺性。

    而為複性之本耶。

    嗟乎。

    一切衆生。

    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颠暝于此。

    其來久矣。

    然性與欲。

    若微塵泥團耳。

    苟非雄猛丈夫。

    以金剛心而割斷之。

    可以出大苦。

    得至樂乎。

    孔子曰。

    人有欲。

    焉得剛。

    不剛。

    則于此法門。

    猶望洋也。

    是以吾佛出世。

    最初說此離欲法門。

    是猶痛處劄錐耳。

    故經中。

    以此再三叮咛緻意焉。

    凡學佛道。

    有志于究明此心者。

    舍此而言行。

    是猶卻步而求前也。

     題十六妙觀後 十六妙觀。

    始因韋提希夫人。

    為逆子阿阇世王所苦。

    求佛哀救。

    故佛親詣幽宮。

    放眉間一光。

    遍照十方佛土。

    令夫人自擇。

    随願往生。

    夫人獨愛西方極樂世界。

    是以世尊。

    特為說此十六妙觀。

    以為往生之資。

    但得一觀成就。

    必得如願。

    是故淨土一門。

    最為超脫生死之徑路。

    古今造修而取證驗者。

    不可勝數。

    或者概以為中下根設。

    非也。

    佛以一光。

    頓照十方佛土。

    了然目前。

    豈中下根人之境界。

    且一生頓脫無量劫之生死豈中下根人所能哉。

    嗟乎。

    末法人多妄誕。

    但縱口耳以資談柄。

    雖上上根人何益耶。

    語曰。

    藥不必扁鵲之方。

    愈病者良。

    況法王親垂證驗之法門。

    韋提已效之妙行。

    修行舍此而别求玄妙。

    非愚即狂。

    實是自作障礙耳。

    悲夫。

    吾徒沙門釋子。

    身既離塵。

    而心源混濁。

    日夜馳想于五欲場中。

    曾無一念回光返照于自心。

    且又妄談般若。

    輕欺法門。

    甘心泥犁而不省者。

    豈不悲耶。

    門人某請益。

    老人特書此頌。

    以為淨業之資。

    将期實行實證。

    庶不負此生出家之行腳事耳。

    若舍此法門。

    别求向上。

    則佛豈誤人。

    而永明大師。

    又豈欺人耶。

     題諸祖道影後 諸祖乃傳佛心印之宗師也。

    意昔世尊說法靈山。

    常随弟子千二百五十人。

    及佛末後拈花。

    迦葉破顔微笑。

    遂傳心印。

    為教外别傳之旨。

    是為禅宗二十八代至達摩大師遠來東土。

    六傳而至曹溪。

    下有南嶽青原。

    以分五宗。

    由梁唐至宋元。

    得一千八百餘人。

    皆世挺生豪傑之士。

    塵垢軒冕。

    薄将相而不為。

    故歸心法門。

    一言之下。

    了悟自心。

    使曆劫生死情根。

    當下頓斷遂稱曰祖。

    豈不毅然大丈夫哉。

    嗟此末世。

    去佛時遙既不預靈山嘉會。

    而此土諸祖出世。

    又不能親近入室。

    故沉迷至今而不返者。

    亦可悲矣。

    久聞大内。

    藏有曆代諸祖道影。

    新安高士丁雲鵬者。

    丹青之妙。

    不減僧繇道子。

    偶得内稿本。

    八十八尊。

    達觀禅師命畫四堂。

    其一置西蜀峨眉。

    其一置金陵祖堂。

    其一置匡山五乳。

    一置南嶽。

    曾儀部金簡居士。

    請歸湖東。

    觀察備兵吳公生白。

    一日過訪随喜。

    見而歎曰。

    此真光明幢也。

    會荊門畫士史采。

    善肖像。

    遂命臨一冊。

    竊睹公豐彩高遠。

    有翩翩出塵之度。

    故望影而歸命。

    蓋亦曾親近入室中來。

    昔裴休見壁間高僧真儀。

    問黃檗曰。

    真儀可觀。

    高僧何在。

    檗呼曰。

    裴休。

    休應諾。

    不覺谔然。

    遂大悟。

    予想公夙種般若深根。

    悟心不在裴丞相後。

    故為集諸祖略傳。

    各為贊以緻公。

    将為家傳心印也。

     題所書佛心才禅師坐禅儀後 餘每向學人說修行法。

    唯教以放下妄念。

    撇脫情根。

    不随生滅心轉。

    如此二六時中。

    一切遇境逢緣。

    逆順關頭。

    愛惡貪嗔習氣發時。

    當下一念回光返照。

    決不為他遮障遷流。

    一口咬定。

    如咬鐵釘相似。

    如此是謂具金剛心。

    名為狠心漢。

    即此可名參禅人手段。

    如力士打拳。

    渾身上下。

    左右都照管到。

    一些滲漏不放空。

    如此。

    乃可謂善用其心。

    是謂勇猛伶俐衲僧。

    此老人尋常。

    以此一段說話示人。

    恰似十字街頭。

    賣平頂冠一般。

    數十年來。

    空受了許多起早睡晚。

    不曾博得一文錢。

    買冷飯吃。

    今日看來。

    不如才老佛心禅師。

    說坐禅儀。

    大似狀元郎教童蒙。

    上大人。

    丘乙己相似。

    如此工夫。

    東道不少。

    果能學得。

    不怕不到狀元地位。

    回看老憨。

    依舊還是一老骨董也。

    具出世志。

    正好放下心腸。

    依此老榜樣。

    死做一番。

    豈不以今日此一片紙。

    作破魔軍。

    出生死。

    一道符驗耶。

    快參快參。

     題寶貴禅人請書七佛偈後 此七佛偈。

    乃佛佛傳受心法也。

    一大藏經。

    千七百則公案。

    乃至一切衆生。

    日用現前境界。

    以及蠢蠕蜎飛。

    凡有識者。

    皆向此中流出。

    自有佛法以來。

    聞見不少。

    而知之者希。

    但益多聞。

    增長知見。

    未有一人。

    能向此中着腳者。

    洪覺範禅師。

    被放海外無佛法地。

    寓于廢寺。

    破壁間見一毗舍浮佛偈。

    範持之久。

    自雲平生學道。

    獨于今日得大歡喜。

    方到休歇安樂之地。

    由是觀之。

    佛法信乎無多子。

    學者政不在廣見博識。

    增益多聞障耳。

    昔山谷老人。

    善擘窠大書。

    凡有以佳紙精素求書者。

    必書此偈以遺之。

    足知古人于此中得真意者。

    别自有解脫門。

    非言語可到也。

    餘于辛醜夏日。

    病起。

    趺坐藤床。

    寶貴以此紙求書七佛偈。

    餘是夜夢侍一偉人作書。

    予初握管自會。

    有矜持狀。

    其人笑謂之曰。

    書法政不爾。

    字始于蟲文鳥迹。

    原非有意求好也。

    餘在夢中。

    觀其用筆之妙。

    運動之勢。

    非凡情可想象者。

    覺來猶恍憶。

    遂乘興書此。

    乃學夢中人也。

     又。

     餘始學佛法。

    謂諸法如夢幻觀。

    乃入道第一妙訣。

    枯坐山林。

    三十年來。

    未曾離此一念。

    今觀此卷。

    恍如夢事。

    以此印心。

    則諸法皆然。

    即此而推。

    水月鏡像。

    空華陽焰。

    種種境界。

    頭頭皆解脫門也。

    嗟嗟塵俗中人。

    欲以有思惟心。

    不清淨見。

    求入諸法妙門難矣。

    自無受用地。

    安能令人歡喜乎。

    後之觀此卷者。

    能作如是觀。

    不獨入書法亦可入佛法矣。

    寶貴裝演卷成見有餘地。

    複作書尾。

     又。

     餘每謂此七偈。

    乃佛祖相傳心印也。

    極喜書施諸方。

    不下數百幅矣。

    往往自為題跋以示。

    為禅門關要。

    但未知翻譯來源。

    今于護法錄中。

    見宋公此跋。

    足為禅門千古公據。

    故并書之。

    以曉近日參禅者懷增上慢。

    不親教旨之輩。

    為秦鏡雲。

     丁右武大參浮海四詩跋 聞之古人有言曰。

    兕虎不能撓其神。

    獵士之勇也。

    蛟龍不能動其色。

    漁父之勇也。

    死生無變于己。

    達人之勇也。

    死生無變于己。

    而況利害之端乎。

    海内識者。

    皆以右武剛腸直烈。

    雄才大略稱知己。

    餘觀右武。

    當百折之餘。

    投之海涯。

    曠然不恧于色。

    及赴廣海戍。

    度崖門。

    風濤大作。

    桅折蓬飛。

    颠覆萬變。

    傍人束手。

    公方倚舷歌詩。

    諸豎子群起而噪曰。

    舟覆矣。

    公曰。

    且住且住。

    待我詩成。

    頃四詩剛成。

    而舟膠于沙。

    遂得無覆。

    公乃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