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
或一萬聲。
完即對佛回向。
發願往生彼國。
語在功課經中。
此是早功課。
晚亦如之。
如此日日以為定課。
定不可缺。
此法教諸宮眷。
如法同修更妙。
此乃我 聖宗仁孝聖母所行。
垂法宮闱。
至今不廢者。
是為常行也。
至若為末後一着大事。
其做工夫。
更要親切。
每日除二時功課之外。
于二六時中。
單将一聲阿彌陀佛。
橫在胸中。
念念不忘。
心心不昧。
把一切世事。
都不思想。
但隻将一句佛。
作自己命根。
咬定牙關。
決不放舍。
乃至飯食起居。
行住坐卧。
此一聲佛時時現前。
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
心不安時就将者一聲佛。
提起一拶。
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
是生死苦根。
今以念佛。
消滅煩惱。
便是佛度生死苦處。
若念佛消得煩惱。
便可了得生死。
更無别法。
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于睡夢中作得主。
若于睡夢中作得主。
則于病苦中作得主。
若于病苦中作得主。
則于臨命終時。
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
此事不難行。
隻是要一念為生死心切。
單單靠定一聲佛。
再不别向尋思。
久久純熟。
自然得大安樂自在。
得大歡喜受用。
殊非世閑五欲之樂可比也。
惟大王留意此法。
便是真實修行。
舍此更無過此直捷省事者也。
切不可聽邪見邪說而惑焉。
又大王若要末後知去向。
更有一妙法。
請為言之。
其法就在念佛心中。
時時默下觀想。
想目前生一大蓮華。
不拘青黃赤白。
狀如車輪之大。
觀想華狀分明。
仍想自身坐在華中。
須台之上。
端然不動。
想佛放光明來照其身。
作此想時。
不拘行住坐卧。
亦不計歲月日時。
隻要觀境分明。
開眼合眼。
了了不昧。
乃至夢中。
亦見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
同在華中。
如白日明見。
若此華想成就。
便是了生死之時節也。
直至臨命終時。
此華現前。
自見己身。
坐蓮華中。
即有彌陀觀音勢至。
同來接引。
一念之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居不退地。
永不複來受生死之苦。
此實修行一生了辦之實效也。
惟此法門。
非是僧談。
乃佛經中。
處處開導。
直捷法門。
所謂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舍此别無妙法矣。
聞大王心。
不求長生。
但願末後明白。
除此再無可明白之法矣。
若怕疾病。
要學調息運氣求卻病。
此非良法。
若氣不善運返至大病。
至不可療。
萬萬不可惑于此也。
若是念佛一法。
得入親切。
其餘總不必留心矣。
願大王着實谛信。
切莫懷疑。
又。
正月二十七日。
僧蘊真。
奉大王令旨。
持睿語。
下問事件。
山僧伏讀再三。
足見大王體究生死大事。
要明性命根宗。
了達佛祖禅教旨趣。
山僧愚昧。
不敢妄譚。
謹按教典。
一一條牒來問。
對答分明。
陳列如左。
伏乞睿覽。
一問三乘之道。
性命之原。
教禅之說。
達磨之道。
何曰無字。
心地何處用工。
人生到底。
怎麼下落。
又說。
有佛無佛端的何為。
又說一靜之中。
無我無人。
猶如太虛。
到底如何。
可将上中下乘言語。
佛祖度衆生之念。
一一細剖解釋。
是所願聞。
答。
佛教宗旨。
單以一心為宗。
原其此心。
本來圓滿。
光明廣大。
了無纖塵。
清淨無物。
此中本無迷悟生死。
聖凡不立。
生佛同體。
無二無别。
此正達磨西來。
直指此本有真心。
以為禅宗。
故對武帝雲。
廓然無聖。
若能頓悟此心。
則生死永絕。
隻在當人一念頓悟。
即名如如之佛。
不屬修證階差。
不屬三乘漸次。
此禅宗目為向上一路。
從前諸祖所傳。
即指此心。
以為宗極。
是名為禅。
此宗不立文字。
隻貴明心見性。
其修進工夫。
當初達磨教二祖。
問曰。
汝作甚麼。
二祖雲。
乞師安心。
達磨雲。
将心來與汝安。
二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達磨即與印正。
雲與汝安心竟。
此心不可得一語。
便是西來的指。
二祖又問。
豈無方便。
磨雲。
汝但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此便是教參禅最初第一着工夫。
達磨之道。
如此而已。
除此心外。
更無别法後來禅道既久。
學人不能頓悟。
故有參禅提話頭之說。
其話頭不拘是誰。
随将古人公案一則。
蘊在胸中作話頭。
下疑情。
即無之一字。
就是公案。
直者疑處。
便是參究。
參來參去。
久久忽然心地迸開。
如大夢覺。
即名為悟。
以參究便是用工夫。
以正參時。
心中一念不生了無一物。
故說無我無人。
猶如太虛。
悟處便是下落。
既得了悟自心。
則曆劫生死情根。
一齊頓斷。
既悟此心又說甚佛與衆生。
故從此已去三界。
往來任意度生。
永絕諸苦。
不被生死拘留。
是稱菩薩。
此便是參禅到底下落。
性命從此了卻。
若不悟此心。
則被一生作下善惡業牽。
輪轉六道諸苦趣中。
到底沒下落。
所謂生死苦海。
無有彼岸。
正謂此也。
一。
問三乘之道。
乃是佛度衆生。
随機施設。
權巧方便之法門也。
一大藏經。
皆是此意。
原夫一心之法。
生佛同體。
本無身心。
蓋因最初一念妄動。
迷了此心。
遂結成幻妄身心。
即今人人血肉之軀。
名為色身。
即今知覺思慮者。
乃妄想。
心經說。
五蘊是也。
五蘊者。
色受想行識也。
肉身即色蘊。
心即受想行識之四蘊。
以身心知苦樂等為受。
分别貪求念念不斷為想。
此想相續不斷為行。
此三即知覺思慮之心。
其識即命根。
初未迷時。
但隻雲性。
既迷真心。
有此幻妄身心。
其識連持此身。
故名為命。
此性命之原也。
佛初出世。
隻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
以迷之既久。
不能了悟。
故佛設方便。
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
其苦因貪嗔癡愛。
煩惱所集而生。
故
或一萬聲。
完即對佛回向。
發願往生彼國。
語在功課經中。
此是早功課。
晚亦如之。
如此日日以為定課。
定不可缺。
此法教諸宮眷。
如法同修更妙。
此乃我 聖宗仁孝聖母所行。
垂法宮闱。
至今不廢者。
是為常行也。
至若為末後一着大事。
其做工夫。
更要親切。
每日除二時功課之外。
于二六時中。
單将一聲阿彌陀佛。
橫在胸中。
念念不忘。
心心不昧。
把一切世事。
都不思想。
但隻将一句佛。
作自己命根。
咬定牙關。
決不放舍。
乃至飯食起居。
行住坐卧。
此一聲佛時時現前。
若遇逆順喜怒煩惱境界。
心不安時就将者一聲佛。
提起一拶。
即見煩惱當下消滅。
以念念煩惱。
是生死苦根。
今以念佛。
消滅煩惱。
便是佛度生死苦處。
若念佛消得煩惱。
便可了得生死。
更無别法。
若念佛念到煩惱上作得主即于睡夢中作得主。
若于睡夢中作得主。
則于病苦中作得主。
若于病苦中作得主。
則于臨命終時。
分明了了便知去處矣。
此事不難行。
隻是要一念為生死心切。
單單靠定一聲佛。
再不别向尋思。
久久純熟。
自然得大安樂自在。
得大歡喜受用。
殊非世閑五欲之樂可比也。
惟大王留意此法。
便是真實修行。
舍此更無過此直捷省事者也。
切不可聽邪見邪說而惑焉。
又大王若要末後知去向。
更有一妙法。
請為言之。
其法就在念佛心中。
時時默下觀想。
想目前生一大蓮華。
不拘青黃赤白。
狀如車輪之大。
觀想華狀分明。
仍想自身坐在華中。
須台之上。
端然不動。
想佛放光明來照其身。
作此想時。
不拘行住坐卧。
亦不計歲月日時。
隻要觀境分明。
開眼合眼。
了了不昧。
乃至夢中。
亦見阿彌陀佛。
與觀音勢至。
同在華中。
如白日明見。
若此華想成就。
便是了生死之時節也。
直至臨命終時。
此華現前。
自見己身。
坐蓮華中。
即有彌陀觀音勢至。
同來接引。
一念之頃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居不退地。
永不複來受生死之苦。
此實修行一生了辦之實效也。
惟此法門。
非是僧談。
乃佛經中。
處處開導。
直捷法門。
所謂惟有徑路修行。
但念阿彌陀佛。
舍此别無妙法矣。
聞大王心。
不求長生。
但願末後明白。
除此再無可明白之法矣。
若怕疾病。
要學調息運氣求卻病。
此非良法。
若氣不善運返至大病。
至不可療。
萬萬不可惑于此也。
若是念佛一法。
得入親切。
其餘總不必留心矣。
願大王着實谛信。
切莫懷疑。
又。
正月二十七日。
僧蘊真。
奉大王令旨。
持睿語。
下問事件。
山僧伏讀再三。
足見大王體究生死大事。
要明性命根宗。
了達佛祖禅教旨趣。
山僧愚昧。
不敢妄譚。
謹按教典。
一一條牒來問。
對答分明。
陳列如左。
伏乞睿覽。
一問三乘之道。
性命之原。
教禅之說。
達磨之道。
何曰無字。
心地何處用工。
人生到底。
怎麼下落。
又說。
有佛無佛端的何為。
又說一靜之中。
無我無人。
猶如太虛。
到底如何。
可将上中下乘言語。
佛祖度衆生之念。
一一細剖解釋。
是所願聞。
答。
佛教宗旨。
單以一心為宗。
原其此心。
本來圓滿。
光明廣大。
了無纖塵。
清淨無物。
此中本無迷悟生死。
聖凡不立。
生佛同體。
無二無别。
此正達磨西來。
直指此本有真心。
以為禅宗。
故對武帝雲。
廓然無聖。
若能頓悟此心。
則生死永絕。
隻在當人一念頓悟。
即名如如之佛。
不屬修證階差。
不屬三乘漸次。
此禅宗目為向上一路。
從前諸祖所傳。
即指此心。
以為宗極。
是名為禅。
此宗不立文字。
隻貴明心見性。
其修進工夫。
當初達磨教二祖。
問曰。
汝作甚麼。
二祖雲。
乞師安心。
達磨雲。
将心來與汝安。
二祖雲。
覓心了不可得。
達磨即與印正。
雲與汝安心竟。
此心不可得一語。
便是西來的指。
二祖又問。
豈無方便。
磨雲。
汝但外息諸緣。
内心無喘。
心如牆壁。
可以入道。
此便是教參禅最初第一着工夫。
達磨之道。
如此而已。
除此心外。
更無别法後來禅道既久。
學人不能頓悟。
故有參禅提話頭之說。
其話頭不拘是誰。
随将古人公案一則。
蘊在胸中作話頭。
下疑情。
即無之一字。
就是公案。
直者疑處。
便是參究。
參來參去。
久久忽然心地迸開。
如大夢覺。
即名為悟。
以參究便是用工夫。
以正參時。
心中一念不生了無一物。
故說無我無人。
猶如太虛。
悟處便是下落。
既得了悟自心。
則曆劫生死情根。
一齊頓斷。
既悟此心又說甚佛與衆生。
故從此已去三界。
往來任意度生。
永絕諸苦。
不被生死拘留。
是稱菩薩。
此便是參禅到底下落。
性命從此了卻。
若不悟此心。
則被一生作下善惡業牽。
輪轉六道諸苦趣中。
到底沒下落。
所謂生死苦海。
無有彼岸。
正謂此也。
一。
問三乘之道。
乃是佛度衆生。
随機施設。
權巧方便之法門也。
一大藏經。
皆是此意。
原夫一心之法。
生佛同體。
本無身心。
蓋因最初一念妄動。
迷了此心。
遂結成幻妄身心。
即今人人血肉之軀。
名為色身。
即今知覺思慮者。
乃妄想。
心經說。
五蘊是也。
五蘊者。
色受想行識也。
肉身即色蘊。
心即受想行識之四蘊。
以身心知苦樂等為受。
分别貪求念念不斷為想。
此想相續不斷為行。
此三即知覺思慮之心。
其識即命根。
初未迷時。
但隻雲性。
既迷真心。
有此幻妄身心。
其識連持此身。
故名為命。
此性命之原也。
佛初出世。
隻是教人了悟此心而已。
以迷之既久。
不能了悟。
故佛設方便。
先教人知此身是苦本。
其苦因貪嗔癡愛。
煩惱所集而生。
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