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戒消災經略釋

關燈
人。

    慈悲為女。

    迷之則成貪愛。

    邪見為啖人鬼。

    悟之則成般若。

    本有慧性名天帝釋。

    與慧相應諸心心所。

    名五十善神。

    行于非道。

    通達佛道。

    既達佛道。

    無複非道。

    名鬼遂走去。

    本覺欲顯為笑而光出。

    始覺合本名向佛作禮。

    不生不生證大涅槃名阿羅漢。

    了因種子名本師。

    緣因種子名善友。

    如此觀解一念頓具一切諸法。

    觸處洞然無勞遠覓。

    然不得因見此說。

    便謂佛法止是寓言。

    都無實事也。

    托事表法。

    離事則法無從表。

    言近指遠。

    泥近則遠無由到。

    讀經者幸深思之。

     佛說戒消災經略釋 佛說戒消災經音義 月支 西域國名。

    或雲月氏。

    在雪山西北。

     支謙 漢末遊洛。

    該覽經籍及諸伎藝。

    善諸國語。

    武烈皇帝拜為博士。

     舍衛 或雲舍婆提。

    或雲室羅筏悉底。

    此翻聞物。

    寶物多生此城。

    亦翻豐德。

    一具财寶。

    二妙五欲。

    三饒多聞。

    四豐解脫。

    乃憍薩羅國都城之号。

    憍薩羅或雲拘薩羅。

    未見有翻。

     (艹/丞)仍 (艹/丞)與蒸義同。

    仍重也。

    頻也。

    謂以酒互相薰蒸。

     給孤獨園 須達多長者所施園也。

    須達多。

    此翻善施。

    勝軍王之大臣。

    仁而聰敏。

    積而能散。

    赈乏濟貧。

    哀孤恤老。

    時美其德号給孤獨。

     沙門 或雲桑門。

    或雲沙迦懑曩。

    皆訛。

    正言室摩那拏。

    或舍羅磨拏。

    此翻功勞。

    言修道有多勞也。

    什師雲。

    佛法及外道凡出家者。

    皆名沙門。

    肇雲。

    出家之都名也。

    義翻勤行。

    勤行取涅槃故。

    後漢書雲。

    沙門此言息心。

    削發出家。

    絕情洗欲。

    而歸于無為也。

    或雲具名沙門那。

    此翻乏道。

    以為良福田。

    故能斷衆生馑乏。

    以修八正道故。

    能斷一切邪道。

    故迦葉品雲。

    沙門那者。

    即八正道。

    沙門果者。

    從道畢竟永斷一切貪嗔癡等。

    世言沙門名乏那者。

    名道如是。

    道者斷一切乏。

    斷一切邪道。

    故名八正道為沙門那。

    從是道中。

    獲得果故。

    名沙門果。

    或翻勤息。

    謂勤行衆善。

    止息諸惡。

    息界内惡者。

    藏通沙門。

    次第息界内外惡者。

    别教沙門。

    一心徧息内外諸惡者。

    圓教沙門。

    又瑜伽論雲。

    有四沙門。

    一勝道。

    即佛等。

    二說道。

    謂說正法者。

    三活道。

    謂修諸善法者。

    四污道。

    謂諸邪行者。

     佛說戒消災經略釋音義 三結 身見戒取疑也。

    頌曰。

    身攝邊見戒攝取邪見元從疑惑生。

    四鈍皆由利使生。

    是故三結攝見盡。

     自行五支 一根本業清淨戒。

    二前後眷屬餘清淨戒。

    三非諸惡覺覺清淨戒。

    四護持正念念清淨戒。

    五回向具足無上道戒。

     利他十支 清淨戒。

    善戒。

    不缺戒。

    不析戒。

    大乘戒。

    不退戒。

    随順戒。

    畢竟戒。

    具足成就波羅蜜戒。

    (出大涅槃經聖行品僅列九種)一不缺戒。

    二不破戒。

    三不穿戒。

    四不襍戒。

    五随道戒。

    六無著戒。

    七智所贊戒。

    八自在戒。

    九具足戒。

    十随定戒。

    (出禅波羅蜜) 三毒 即貪嗔癡也。

     三昧 此雲調直定。

    又雲正定。

    又雲正受。

    正心行處。

     九界 一地獄法界。

    二畜生。

    三餓鬼。

    四修羅。

    五人。

    六天。

    七聲聞。

    八支佛。

    九菩薩。

    并佛法界則為十也。

     三觀 空觀泯一切相。

    假觀立一切法。

    中觀非破非立而破而立。

     三德 一法身德。

    二般若德。

    三解脫德。

     三種惑 一見思惑。

    二塵沙惑。

    三無明惑。

     諸心心所 心王有八。

    即眼識。

    耳識。

    鼻識。

    舌識。

    身識。

    意識。

    未那識。

    藏識也。

    心所有五十一。

    謂徧行五。

    一作意。

    二觸。

    三受。

    四想。

    五思。

    别境五。

    一欲。

    二勝解。

    三念。

    四定。

    五慧。

    善十一。

    一信。

    二精進。

    三慚。

    四愧。

    五無貪。

    六無嗔。

    七無癡。

    八輕安。

    九不放逸。

    十行舍。

    十一不害。

    根本煩惱六。

    一貪。

    二嗔。

    三慢。

    四無明。

    五疑。

    六不正見。

    随煩惱二十。

    一忿。

    二恨。

    三惱。

    四覆。

    五诳。

    六谄。

    七憍。

    八害。

    九嫉。

    十悭。

    (此十名小随)十一無慚。

    十二無愧。

    (此二名中随)十三不信。

    十四懈怠。

    十五放逸。

    十六昏沉。

    十七掉舉。

    十八失念。

    十九不正知。

    二十散亂。

    (此八名六随)不定四。

    一睡眠。

    二惡作。

    三尋。

    四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