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戒消災經略釋
關燈
小
中
大
随消。
酒亦有無量酒。
所謂三毒酒。
散亂酒。
禅定酒。
無知酒。
無明酒。
醉三毒酒。
卧三惡道逐出人天國。
醉散亂酒。
卧雜居地逐出禅定國。
醉禅定酒。
卧色無色界逐出無生國。
醉無知酒。
卧方便土逐出無礙國。
醉無明酒。
卧果報土逐出寂光國。
鬼亦有無量鬼。
所謂見思鬼能使真谛法财空盡。
三界死喪不絕。
塵沙鬼能使俗谛法财空盡。
利他死喪不絕。
無明鬼能使第一義谛法财空盡。
真常流注死喪不絕。
見思鬼能盜人天僞寶。
塵沙鬼能盜偏真小寶。
無明鬼能盜二谛種種功德之寶。
以未達性具。
總名行盜他方。
佛亦有無量義。
所謂劣應身佛。
帶劣勝應身佛。
勝應身佛。
報身佛。
法身佛。
見亦有無量見。
所謂依事識見。
依業識見。
又随相見。
觀空見。
随處随時見。
不以二相見。
了了分明見。
女亦有無量女。
所謂愛染為女。
慈悲心為女。
智度菩薩母母亦是女。
乃至阿羅漢亦有無量義。
且就所含三義釋者。
殺見思賊。
殺塵沙賊。
殺無明賊。
見思斷。
分段不生。
塵沙斷利衆生障不生。
無明斷變易不生。
真谛三昧成。
應受人天供養。
俗谛三昧成。
應受二乘供養。
中谛三昧成。
應受九界供養。
有如此等種種義理。
故不應視作淺近也。
約圓頓觀心釋者。
第二約理。
已是觀心。
但就界内偏真未顯。
稱性圓頓。
故更略示以知梗概。
若得此意則于一切佛所說教。
聖賢撰述。
若大若小。
若頓若漸。
若偏若圓。
若了不了。
乃至治世語言外道典籍。
皆順實相裨益真修。
永離诤執之愆。
亦免說食之诮。
夫言戒者。
即是從自性清淨心所起無作妙善也。
故起信論雲。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
随順修行屍波羅蜜。
梵網經雲。
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夫不生不滅等。
即是無染真法性也。
方便莊嚴。
即是随順修行屍波羅蜜也。
行者若不達法性。
則所受戒不能堅固。
或遇惡緣每多退失。
如舍衛國人及客舍主人是也。
若高談法性。
而不随順修行。
終不獲戒善之益。
如啖人鬼能說三歸五戒。
而不免見逐。
今以全性所起妙修還合于性。
所得無作戒體。
等真法界。
無漏無為。
如一殺戒。
悉于一切可殺不可殺中而得無作。
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
無作戒善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如一念中無作戒善無量無邊。
一切念中無作戒善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如一殺戒無作戒善念念皆悉無量無邊。
一切諸戒無作戒善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是以未随順受戒之時。
盡十方世界。
皆是殺盜淫妄飲酒昏迷之處。
即皆我愛見羅刹損害奪命之處也。
已随順受戒之時。
盡十方世界。
皆我得戒行善遠離災害之地。
即皆我親師取友見佛證果之地也。
未知法性未随順行。
則戒體境界無非是災。
能随順行能觀法性。
則一切災患。
當體是戒。
即災成戒名戒消災。
如木生火火出木盡。
非别有火能燒木也。
試觀擾亂主人者。
是三鬼神。
敬畏尊客者。
亦即此三鬼神。
安穩可宿者此亭。
居甕大怖者亦即此亭。
索肉欲啖者此鬼。
說歸說戒者亦即此鬼。
令男子迷惑不信佛者此女。
使男子心悟還識佛者亦即此女。
罔罔不可解者。
佛在給孤獨園所說之法。
心開意解得果證者。
亦即是給孤獨園佛所說法。
迷則十界俱迷。
何但九界。
悟則十界俱悟。
何但佛界。
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讵不信哉。
若以三法釋此三字。
能消之戒。
若事若理。
無非三觀。
所消之災。
若外若内。
體即三德。
持一心三觀無作妙戒。
則何災不消。
達内外災障全即性德。
則無災可消。
三觀名如如智。
三德名如如理。
理外無智。
智外無理。
互融互照。
則非消非不消。
雙照消與不消。
非消論消。
即空義成。
消無可消。
即假義成。
非消非不消。
即中義成。
當知一一字中各具三法。
又當知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不可思議。
性修交成。
是名戒消災義。
今更就一念觀者。
本覺名佛。
意識為大姓家子。
心遊理外為遠販他國。
煩惱眷屬為故同學。
無明為酒。
迷真法性為醉卧。
智度方便為父母。
違背寂光名出國。
依六根聚名住客舍。
三種惑為三鬼神。
第八識為客舍主
酒亦有無量酒。
所謂三毒酒。
散亂酒。
禅定酒。
無知酒。
無明酒。
醉三毒酒。
卧三惡道逐出人天國。
醉散亂酒。
卧雜居地逐出禅定國。
醉禅定酒。
卧色無色界逐出無生國。
醉無知酒。
卧方便土逐出無礙國。
醉無明酒。
卧果報土逐出寂光國。
鬼亦有無量鬼。
所謂見思鬼能使真谛法财空盡。
三界死喪不絕。
塵沙鬼能使俗谛法财空盡。
利他死喪不絕。
無明鬼能使第一義谛法财空盡。
真常流注死喪不絕。
見思鬼能盜人天僞寶。
塵沙鬼能盜偏真小寶。
無明鬼能盜二谛種種功德之寶。
以未達性具。
總名行盜他方。
佛亦有無量義。
所謂劣應身佛。
帶劣勝應身佛。
勝應身佛。
報身佛。
法身佛。
見亦有無量見。
所謂依事識見。
依業識見。
又随相見。
觀空見。
随處随時見。
不以二相見。
了了分明見。
女亦有無量女。
所謂愛染為女。
慈悲心為女。
智度菩薩母母亦是女。
乃至阿羅漢亦有無量義。
且就所含三義釋者。
殺見思賊。
殺塵沙賊。
殺無明賊。
見思斷。
分段不生。
塵沙斷利衆生障不生。
無明斷變易不生。
真谛三昧成。
應受人天供養。
俗谛三昧成。
應受二乘供養。
中谛三昧成。
應受九界供養。
有如此等種種義理。
故不應視作淺近也。
約圓頓觀心釋者。
第二約理。
已是觀心。
但就界内偏真未顯。
稱性圓頓。
故更略示以知梗概。
若得此意則于一切佛所說教。
聖賢撰述。
若大若小。
若頓若漸。
若偏若圓。
若了不了。
乃至治世語言外道典籍。
皆順實相裨益真修。
永離诤執之愆。
亦免說食之诮。
夫言戒者。
即是從自性清淨心所起無作妙善也。
故起信論雲。
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
随順修行屍波羅蜜。
梵網經雲。
應當靜觀察諸法真實相。
不生亦不滅。
不常複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
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
夫不生不滅等。
即是無染真法性也。
方便莊嚴。
即是随順修行屍波羅蜜也。
行者若不達法性。
則所受戒不能堅固。
或遇惡緣每多退失。
如舍衛國人及客舍主人是也。
若高談法性。
而不随順修行。
終不獲戒善之益。
如啖人鬼能說三歸五戒。
而不免見逐。
今以全性所起妙修還合于性。
所得無作戒體。
等真法界。
無漏無為。
如一殺戒。
悉于一切可殺不可殺中而得無作。
一切可殺不可殺者無量無邊。
無作戒善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如一念中無作戒善無量無邊。
一切念中無作戒善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如一殺戒無作戒善念念皆悉無量無邊。
一切諸戒無作戒善亦複如是無量無邊。
是以未随順受戒之時。
盡十方世界。
皆是殺盜淫妄飲酒昏迷之處。
即皆我愛見羅刹損害奪命之處也。
已随順受戒之時。
盡十方世界。
皆我得戒行善遠離災害之地。
即皆我親師取友見佛證果之地也。
未知法性未随順行。
則戒體境界無非是災。
能随順行能觀法性。
則一切災患。
當體是戒。
即災成戒名戒消災。
如木生火火出木盡。
非别有火能燒木也。
試觀擾亂主人者。
是三鬼神。
敬畏尊客者。
亦即此三鬼神。
安穩可宿者此亭。
居甕大怖者亦即此亭。
索肉欲啖者此鬼。
說歸說戒者亦即此鬼。
令男子迷惑不信佛者此女。
使男子心悟還識佛者亦即此女。
罔罔不可解者。
佛在給孤獨園所說之法。
心開意解得果證者。
亦即是給孤獨園佛所說法。
迷則十界俱迷。
何但九界。
悟則十界俱悟。
何但佛界。
煩惱即菩提。
生死即涅槃。
讵不信哉。
若以三法釋此三字。
能消之戒。
若事若理。
無非三觀。
所消之災。
若外若内。
體即三德。
持一心三觀無作妙戒。
則何災不消。
達内外災障全即性德。
則無災可消。
三觀名如如智。
三德名如如理。
理外無智。
智外無理。
互融互照。
則非消非不消。
雙照消與不消。
非消論消。
即空義成。
消無可消。
即假義成。
非消非不消。
即中義成。
當知一一字中各具三法。
又當知即一而三。
即三而一。
不縱不橫。
不并不别。
不可思議。
性修交成。
是名戒消災義。
今更就一念觀者。
本覺名佛。
意識為大姓家子。
心遊理外為遠販他國。
煩惱眷屬為故同學。
無明為酒。
迷真法性為醉卧。
智度方便為父母。
違背寂光名出國。
依六根聚名住客舍。
三種惑為三鬼神。
第八識為客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