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舒增廣淨土文卷第一

關燈
不少。

    終皆死亡埋于下土。

    是平生空費心力。

    終無所益也。

    欲求長生。

    莫如淨土。

    生淨土者壽數無量。

    其為長生也大矣。

    不知修此法門而學神仙。

    是舍目前之美玉。

    而求不可必得之碔砆。

    豈不惑哉。

    或雲。

    淨土乃閉眼後事。

    有何證驗。

    答雲。

    淨土傳備載感應。

    豈無證驗哉。

    況神仙者有所得。

    則甚秘而不傳。

    以謂洩天機而有罪。

    佛法門唯恐傳之不廣。

    直欲度盡衆生而後已。

    是其慈悲廣大不易測量。

    非神仙之可比也。

     淨土起信七 人有不信因果從而不信淨土者。

    夫因果烏可以不信乎。

    經雲。

    要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要知後世果。

    今生作者是。

    若不信此語。

    何不以目前之事觀之。

    人生所以有貧富有貴賤有苦樂勞逸有榮辱壽夭。

    其禍福種種不同。

    雖曰天命。

    天豈私于人哉。

    蓋以人前生所為不同故。

    今生受報亦不同。

    而天特主之耳。

    是以此身謂之報身。

    報身報我前世所為故生此身也。

    天何容心哉。

    譬如人有功罪于外。

    當受賞罰于官府。

    官府豈私于人哉。

    特以有功當賞有罪當罰而主之耳。

    豈以賞罰無故而加于人。

    世間官府猶不以賞罰無故而加于人。

    況天地造化豈以禍福無故而加于人乎。

    是知以前世所為有善惡故。

    以禍福而報之也。

    以其不能純乎善故。

    不得純受其福報。

    乃有富貴而苦夭者。

    有貧賤而壽樂者。

    有榮寵而悴辱者。

    其為果報各随其所為。

    如影從影。

    如響應聲。

    纖毫不差。

    故雲。

    種桃得桃。

    種李得李。

    未有種麻而得豆。

    種黍而得稷者。

    唯種時少。

    收獲時多。

    故作善惡時甚小。

    受禍福之報甚大。

    故雲。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人生為善惡。

    果報還如此。

    蓋造化自然之理也。

    此理可信。

    則淨土之說必可信。

    何則二者皆佛言。

    佛誠言于因果。

    必不妄言于淨土故。

    因不信因果。

    從而不信淨土者。

    此可以解其惑矣。

     淨土起信八 人有見目前善惡未有報者。

    遂不信因果。

    而因以不信淨土。

    殊不知善惡未有報者非無報也。

    但遲速耳。

    佛嘗謂阿難雲。

    人有今世為善死堕地獄者。

    有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

    阿難問。

    何故。

    佛言。

    今世為善死堕地獄者。

    今世之善未熟。

    前世之惡已熟也。

    今世為惡死生天堂者。

    今世之惡未熟。

    前世之善已熟也。

    熟處先受報。

    譬如欠債急處先還。

    左氏謂。

    栾武子有德。

    可以庇其子。

    故其子黡雖為惡。

    而可以免禍。

    黡之子盈為善。

    而黡之惡乃累之。

    故盈雖善而及于難。

    止于世間目前可見者言之。

    善惡之報尚有如此者。

    況隔世乎。

    書曰。

    天道福善禍淫。

    老子曰。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是三教皆言此理。

    但有遲速耳。

    豈可以目前不見果報。

    而遂不信因果。

    因以不信淨土乎。

     淨土起信九 或者疑之雲。

    人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中。

    如何便生蓮華一朵。

    予告雲。

    此不難知也。

    譬如大明鏡凡有物來便現其影。

    鏡何嘗容心哉。

    以其明而自然耳。

    阿彌陀佛國中清淨明潔。

    自然照見十方世界。

    猶如明鏡睹其面像。

    是故此間念佛。

    西方七寶池自然生蓮華一朵。

    無足疑也。

    或者又疑之雲。

    念往生真言者。

    阿彌陀佛常住其頂衛護其人。

    若無量世界有無量衆生念此真言。

    阿彌陀佛豈能一一遍住其頂乎。

    曰。

    亦自然耳。

    譬如天上一月普現一切水中。

    豈不自然哉。

    或者修行精進疑之雲。

    又有臨終之時佛與菩薩來迎。

    且如十方世界有無量衆生精進。

    烏能皆知其期而往迎乎。

    曰。

    亦自然耳。

    譬如天上一日普照無量境界。

    豈不自然哉。

    況佛之威神不止如日月乎。

    則遍住其頂。

    遍知其期。

    何足疑哉。

     阿彌陀經脫文 襄陽石刻阿彌陀經乃隋陳仁棱所書。

    字畫清婉。

    人多慕玩。

    自一心不亂而下雲。

    專持名号以稱名。

    故諸罪消滅。

    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

    今世傳本脫此二十一字。

    又藏本此經亦名諸佛攝受經。

    乃十方佛在養字号。

    今本脫四方佛。

     備說 晝必為夜  必為夜備  暑必有寒 必為寒備  存必有去  必為去備 何為夜備  燈燭床蓐  何謂寒備 衾裘炭薪  何謂去備  福慧淨土 梵語阿此雲無。

    梵語彌陀此雲量。

    省文稱之。

    甯稱阿彌。

    不可稱彌陀。

    若稱彌陀。

    則是量。

    與無量之意相反。

    若稱阿彌。

    猶有無量之意存焉。

     龍舒增廣淨土文卷之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