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十卷 公子感恩代請命 府卒遇俠托求仙

關燈
趕着丁公子的船,登舟相見,兩下互相稱謝了一番,珍重言别。

    丁公子方與虞二府别過,隻見一個差官打扮的人,跟着五六個伴-,掉着一隻快船,前來問道:“這可是丁大爺的船?”丁公子問是何人,那人道:“小人是欽差莊翰林老爺遣來的。

    老爺說王命在身,赍奉吉诏,不便易服吊喪。

    特差小人送奠儀五十兩,聊表薄意。

    待複命回京之日,還要親到靈前緻祭。

    其所托虞爺的事,已都停妥,并着小人口覆,不及寫書了。

    ”說罷,走到船頭上,望着靈柩,磕了四個頭,送上奠金。

    丁公子拜受了,打發回帖,犒賞來差而去。

    看官聽說,莊文靖這番遣吊,倒驚動了旁邊的人。

    傳說開去,道丁公子卻有這一位顯官與他相知。

    那些官宦們,前日在丁推官面上淚薄的,今聞此消息,又知莊公與虞二府說方便也為丁氏父子情分上,他師生之誼,生死不變如此。

    況莊翰林乃當朝楊閣老的相契,是朝中要緊人。

    他即加厚于丁氏父子,則令丁推官雖死,丁公子卻怠慢不得。

    于是有趕上船來補送奠儀的,也有補送路費的,作成丁公子又熱鬧了一番。

    正是: 範冠蟬有-,蠶績□有□。

     推官有吊各,學士為之喪。

     且說丁公子開船望北進發,将及半途,忽一夜,睡在艙中,隻聽得喊聲驟起,船外火把亂明。

    丁公子知是強人的船來了,忙披衣起,望着外面大叫道:“我們是扶柩回鄉的喪船,船中并無财物。

    好漢們不勞下顧。

    ”說猶未了,早有一個人跳過船來,一腳踢開艙門,火光中見丁公子身披孝衣,就一把扯住問題:“你就是丁公子麼?不要害怕,我有話說。

    ”将丁公子拖到後艙,附耳低言了幾句,又将一包東西放在桌上,回身跨出船頭,跳過船去,揚言道:“他船裡果然沒甚東西,我們去罷。

    ”衆人唿哨一聲,把船飛也似搖去了。

    那時丁公子船中的人,都吓得東躲西藏,目瞪口呆。

    見強人忽來忽去,正不知甚麼緣故,隻有丁公子肚裡明白。

    把桌上東西收過了,分付衆人各自安息,不忍驚惶。

     看官,你道這強人是誰?原來不是别人,卻就是常奇。

    一向常奇與寇尚義在山東落草,專一打劫貪官污吏的銀子,并起解的官錢糧。

    春間虞二府失去的官銀,正是他們所劫。

    後來聞得虞二府是個好官,卻為失銀被禁,常奇與寇尚義商議道:“我們做好漢的,不可連累好官受罪。

    須把這項銀子還了他,才見我們的義氣。

    ”商議已定,隻是不好自己把去還他。

    因打聽得他與丁推官父子交厚,丁公子又十分孝義,故特地來寄信與丁公子,說這一萬餘兩官銀,已埋在開封府東門外二十裡大後橋柳樹之下,可密報與虞二府,他自去取。

    又将白銀五十兩,送與丁公子為助喪,那放在桌子上的東西就是了。

    紙包内又開寫藏銀待取之事,甚是明白。

    正是: 莫道綠林中,無有英雄客。

    彭越曾為江中盜,世勳曾為無賴賊。

    李北海曾有七言之贈,張齊賢曾邀一醉之德。

    試看今日還金人,賽過水遊梁山泊。

     當下丁公子不喜得常奇助喪之費,卻喜官銀有了下落,可以保全虞二府功名。

    至次日,即修密書一封,專差的當家人,星夜到開封府,面向虞二府投遞。

    虞二府那時雖然脫了拘禁,仍舊坐堂理事,卻還是帶罪供職。

    若過限期,沒銀賠補,撫台定要題參。

    正在憂思,忽然接得丁公子密書,不覺喜從天降,笑逐顔開。

    隻是一件,那銀子雖有了下落,卻是丁公子替強人通信,這話怎好對上官說得?若不明言其故,竟自冒冒失失的去取出,又像自己隐匿在那邊的了。

    左思又想,無計可施。

    因邀請董聞到私衙,把這話密密告知,與他告知商議。

    董聞沉吟了半晌,忽然笑将起來,道:“有計在此了。

    ”虞二府道:“有何妙計?”董聞附耳低言道:“目今撫台敬信一個姓洪的法官,即日要請他設醮。

    老公祖這件事,隻在這洪法官身上,那銀子便好出頭了。

    ”虞二府道:“如何用着這個人?”董聞又向虞二府耳邊低低說了幾句。

    虞二府拍掌笑道:“此計大妙!竟依計而行便了。

    ”正是: 黃冠權借為引子,白镪方才好出頭。

     看官聽說,那洪法官不是别人,就是前日在鄭州求雨的洪覺先生。

    本是沒甚道術的,當時為求雨不來,被鄭州好事的編成《十一幹》的笑話笑他,道是: “日裡是照亮幹。

    夜裡是不落台幹。

    挨過幾日沒雨,是挨推幹。

    惡求一番越不雨,是罰強幹。

    念咒念得口幹。

    畫符畫得筆幹。

    噴法水噴得碗底積焦幹。

    踏罡步踏得鞋底鐵屑幹。

    手中鐵劍,隻好切菜幹。

    身上法衣,隻好揩鼻涕幹。

    這樣法官求雨,送他一個鬥大的楊梅幹。

    ” 鄭州人雖是這般笑他,這裡撫台卻不曉得。

    因太夫人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