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
關燈
小
中
大
當采錄。
況彼為國捐軀,以忠義自矢者乎?先臣姚廣孝,寬文字之禁,此天下所仰望于陛下者也。
至于鐵铉等,妻女有入教坊者,鹹宜赦出;其子孫有箴匿他處,未經誅殺者,亦宜宥免,或量加錄用。
昔文皇曾雲:‘練子甯若在,吾當用之。
’然則使文皇在今日,子甯等本身猶可赦可用。
何況其子孫?是又不獨天下所仰望于陛下,亦文皇在天之靈所深望于陛下者也。
夫漢高不殺雍齒,光武不殺朱鲔,史書稱其大度。
英明如文皇,豈度量不及高光?其初動于一時之忿,厥後已自追悔,但情未即行肆赦耳。
今蕞爾蠻邦,敢出妄言,毀滅先帝,誠可痛恨。
然為今之計,不若先布恩诏,追複建文年号,并優恤死難衆臣之後,然後命将出師,殄彼小醜。
則宇内決心,士氣百倍矣。
抑臣更有疑者,外國之人,何敢狡馬思逞?或亦被戮諸臣所株連之宗族、親友,逃入彼處,遵之使然。
此輩本系無辜,朝廷求之太急,緻铤而走險。
今一旦見恩诏下頒,彼且幡然改圖,束身歸命,不勞師武臣之力,亦未可知也。
臣等冒死上奏,仰候聖裁。
” 天子覽奏,随降恩旨,追複建文年号,并複被戮諸臣官爵,存其後人,大赦天下。
又傳聖旨,着廷臣于文官内舉一知兵者協同徐國公出征。
莊文靖便上疏,奏稱南京國子監博士董聞,文武全才,可以委用。
恰好徐國公也有表文到來,奏請董聞為參謀。
天子見二人所奏不約而同,即降特旨,命董聞為監軍道,與徐國公一同征進。
正是: 才向成均論文字,旋從幕府典戎兵。
話分兩頭。
不說董聞加官晉秩,從軍出征。
且說柴白珩自見董聞南京赴任之後,甚覺熱中,選官之興勃勃,便收拾些銀兩,再往北京。
仍通司禮太監鄢寵的線索,用了好些錢鈔,得選廣州府東莞縣縣丞。
要緊回鄉誇耀鄰裡,一領了憑,随即起身出京,從水路而行。
當其出京之時,尚在莊翰林未薦董聞之前,及出京以後,但聞朝廷遣徐國公領兵征蠻,并不知董聞升官一事。
他在路行了幾日,那一夜,泊舟河邊。
月明如畫,因上岸閑步。
忽遇着一個人,月光下,認得是東廠的差役,向在京師時,曾與厮熟的。
白珩問他從何處來,今往何處去。
那人道:“我奉差往南京拿一個人。
今已拿到,要解到京師去。
”因用手指着前面一雙歇下的船說道:“這就是我的船。
”白珩道:“所拿者何人?其人所犯何事?”那人道:“此人是你極認得的。
他假了莊翰林的書帖,到司禮監來投遞,被莊翰林查出,對鄢公公說了,因此差我去拿他。
”正說間,前面船上有人招呼那人上船。
那人應了一聲,回身便走。
白珩趕上前去問道:“此人是誰,可對我說知。
”那人一頭走,一頭答道:“是杜龍文。
”白珩聽不仔細,把“杜龍文”三字認做“董聞”二字,因聲音厮混,一時聽錯,便又問道:“可是董博士麼?”那人已走遠了,遙應道:“正是杜博詞。
”原來杜龍文别号博詞,恰好又與“博士”兩字相混,大家都認錯了。
正是: 厮混聲音處,差訛姓與字。
龍文認做董,詞又誤為士。
說話的,那龍文、董聞,博詞、博士,聲音混誤,還不足為奇。
隻是杜龍文為何恰好從南京提來,以緻柴白珩愈加錯認是董聞,看官有所不知。
杜龍文在北京,假了莊翰林的書,騙了鄢太監;随又假了别個官府的薦書,往南京應天府去打怞豐。
為此東廠差役緝捕到南京拿獲。
柴白珩不知就裡,隻道是董聞被捉,滿心歡喜。
回到舟中,拍手大笑。
想道:“董家妹夫先我做官,何等興頭!前在我家吃酒之時還話取笑,何等驕慢!誰知今日我做了官人,他卻做了犯人。
”又想道:“我初進學時,捏造口号笑我的一定是他;指使學師詐我多金,也定是他。
後來我在京候選,被兩個醉漢阻隔;及把二人告到兵馬司,又是徐國公差人來讨去,料也是他的所為。
今日天理昭彰,有此現報。
”便向仆徒們說知其事,取酒暢飲,吃得大醉,走到船頭上,遠遠指着前面歇的船叫道:“董聞,董聞!你今日不羞麼?你當初幾番暗算我,欺慢我。
好個董博士,誰知也有今日!”那邊杜龍文在舟中遠遠的聽着,也因聲音厮混,認做笑他。
因問船上
況彼為國捐軀,以忠義自矢者乎?先臣姚廣孝,寬文字之禁,此天下所仰望于陛下者也。
至于鐵铉等,妻女有入教坊者,鹹宜赦出;其子孫有箴匿他處,未經誅殺者,亦宜宥免,或量加錄用。
昔文皇曾雲:‘練子甯若在,吾當用之。
’然則使文皇在今日,子甯等本身猶可赦可用。
何況其子孫?是又不獨天下所仰望于陛下,亦文皇在天之靈所深望于陛下者也。
夫漢高不殺雍齒,光武不殺朱鲔,史書稱其大度。
英明如文皇,豈度量不及高光?其初動于一時之忿,厥後已自追悔,但情未即行肆赦耳。
今蕞爾蠻邦,敢出妄言,毀滅先帝,誠可痛恨。
然為今之計,不若先布恩诏,追複建文年号,并優恤死難衆臣之後,然後命将出師,殄彼小醜。
則宇内決心,士氣百倍矣。
抑臣更有疑者,外國之人,何敢狡馬思逞?或亦被戮諸臣所株連之宗族、親友,逃入彼處,遵之使然。
此輩本系無辜,朝廷求之太急,緻铤而走險。
今一旦見恩诏下頒,彼且幡然改圖,束身歸命,不勞師武臣之力,亦未可知也。
臣等冒死上奏,仰候聖裁。
” 天子覽奏,随降恩旨,追複建文年号,并複被戮諸臣官爵,存其後人,大赦天下。
又傳聖旨,着廷臣于文官内舉一知兵者協同徐國公出征。
莊文靖便上疏,奏稱南京國子監博士董聞,文武全才,可以委用。
恰好徐國公也有表文到來,奏請董聞為參謀。
天子見二人所奏不約而同,即降特旨,命董聞為監軍道,與徐國公一同征進。
正是: 才向成均論文字,旋從幕府典戎兵。
話分兩頭。
不說董聞加官晉秩,從軍出征。
且說柴白珩自見董聞南京赴任之後,甚覺熱中,選官之興勃勃,便收拾些銀兩,再往北京。
仍通司禮太監鄢寵的線索,用了好些錢鈔,得選廣州府東莞縣縣丞。
要緊回鄉誇耀鄰裡,一領了憑,随即起身出京,從水路而行。
當其出京之時,尚在莊翰林未薦董聞之前,及出京以後,但聞朝廷遣徐國公領兵征蠻,并不知董聞升官一事。
他在路行了幾日,那一夜,泊舟河邊。
月明如畫,因上岸閑步。
忽遇着一個人,月光下,認得是東廠的差役,向在京師時,曾與厮熟的。
白珩問他從何處來,今往何處去。
那人道:“我奉差往南京拿一個人。
今已拿到,要解到京師去。
”因用手指着前面一雙歇下的船說道:“這就是我的船。
”白珩道:“所拿者何人?其人所犯何事?”那人道:“此人是你極認得的。
他假了莊翰林的書帖,到司禮監來投遞,被莊翰林查出,對鄢公公說了,因此差我去拿他。
”正說間,前面船上有人招呼那人上船。
那人應了一聲,回身便走。
白珩趕上前去問道:“此人是誰,可對我說知。
”那人一頭走,一頭答道:“是杜龍文。
”白珩聽不仔細,把“杜龍文”三字認做“董聞”二字,因聲音厮混,一時聽錯,便又問道:“可是董博士麼?”那人已走遠了,遙應道:“正是杜博詞。
”原來杜龍文别号博詞,恰好又與“博士”兩字相混,大家都認錯了。
正是: 厮混聲音處,差訛姓與字。
龍文認做董,詞又誤為士。
說話的,那龍文、董聞,博詞、博士,聲音混誤,還不足為奇。
隻是杜龍文為何恰好從南京提來,以緻柴白珩愈加錯認是董聞,看官有所不知。
杜龍文在北京,假了莊翰林的書,騙了鄢太監;随又假了别個官府的薦書,往南京應天府去打怞豐。
為此東廠差役緝捕到南京拿獲。
柴白珩不知就裡,隻道是董聞被捉,滿心歡喜。
回到舟中,拍手大笑。
想道:“董家妹夫先我做官,何等興頭!前在我家吃酒之時還話取笑,何等驕慢!誰知今日我做了官人,他卻做了犯人。
”又想道:“我初進學時,捏造口号笑我的一定是他;指使學師詐我多金,也定是他。
後來我在京候選,被兩個醉漢阻隔;及把二人告到兵馬司,又是徐國公差人來讨去,料也是他的所為。
今日天理昭彰,有此現報。
”便向仆徒們說知其事,取酒暢飲,吃得大醉,走到船頭上,遠遠指着前面歇的船叫道:“董聞,董聞!你今日不羞麼?你當初幾番暗算我,欺慢我。
好個董博士,誰知也有今日!”那邊杜龍文在舟中遠遠的聽着,也因聲音厮混,認做笑他。
因問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