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士傳 第十二卷 雪憤恨外國草文 善反覆小人花面
關燈
小
中
大
心甚為不平。
今若提師入關,直抵冀北,申明大義,以纾衆憤,有何不可?”國王道:“此誠快心之事。
但恐兵微将寡,力不從心,為之奈何?”公主道:“自古雲:千軍易得,一将難求。
今有常奇為助,既可畫策運籌,又能推鋒陷陣,若使孩兒親統大兵,而以常奇副之,何患衆寡不敵?”國王便依公主之言,即日拜常奇為元帥,管轄衆番兵,輔佐公主出征。
又在教場選兵練将了月餘,然後擇日起行。
常奇奏聞國王,自改其名為常更生。
引軍旗上,大書“華光國元帥常更生”。
公主在後,常更生在前,統領馬步士卒共十餘萬,浩浩蕩蕩,殺奔前來。
不則一日,來至關津界口,時值霪雨連綿,人馬難進。
常更生叫且安下營寨,等候公主大隊人馬來到,商議攻取之策。
公主便要打關,常更生道;“目今天降滢雨,人馬難行,且宜養威蓄銳,未可輕進。
況吾國既興仁義之師,當先馳布檄文,告谕關中将士,使之共矢忠心。
若其恃強不服,然後攻打未遲。
”公主依言,即命常更生草就檄文一通,于向日擒來的兵卒之内,選一個精細的,教他持檄而往。
那時守關将士,因外國入寇,早已飛報各上司,随有本處總兵官統兵,到關防禦。
忽報關外有人送檄文來到,持檄文者即先年被擄去的兵。
總兵官使教放之。
取那檄文來看時,上寫着“華光國大元帥常更生”名字。
檄中說建文君躬無失德,忽道培難之師,緻國亡身竄,遠近同悲。
又說忠臣被禍,人心不平。
中有數聯雲: “以天潢之戚,托靖難之名,頓令天子蒙塵,遂緻大宗失繼。
服袈裟而袍去衮,聞者吞聲;讀楞嚴而磬懶敲,言之流涕。
乾坤有恨,悲深暗雨愁雲;江漢無情,腸斷新蒲細柳。
虛無金殿,怅群鳥之晚朝;想像翠華,泣六宮之夜月。
蕭條長樂,寂寞昭陽。
周公此來,成王安在?更痛一時忠烈,遂使十族摧殘,妻女皆入教坊,文字悉加禁斥。
古人于敵國效忠之士,猶贈恤以勵衆心,今日于本朝盡節之臣,反誅戕而無遺種。
德昭之死于匡義,東宮鮮被戮之官;濟王之斃于理宗,太湖無盡坑之卒。
未若今茲之其慘實為遠近所同悲。
吾國雖雲小邦,頗知大義。
聞此傷心之事,不禁奮臂而前。
今來翰旅陳師,非欲割州據縣。
将求衲子于遐域,仍複正位于中朝。
上慰先正先賢,用浩多方士雲。
” 總兵官看了,搖頭道:“外方小國,怎敢出此大言?”因問來人道:“你可聽得那常更生是何等人,有何本事?”來人禀道:“聞他原是中國一個太監,前日公主出獵,遇見了他,因試他有文武全才,奏知國王,特加重用。
今公主奉國王命,提兵前來,就用他為大元帥。
”總兵官驚訝道:“太監中如何有此等人?他既是太監,隻該出入宮禁,怎的到了外國去?好生奇怪。
”遂把檄文,并綠來人口詞,飛報本省撫按,星夜表奏朝廷。
一時多傳以為異事。
正是: 善變果然能變,姓常卻是非常。
平易既為借用,更生亦屬荒唐。
平果平乎?平而适行其險;生則生矣,生而不免于傷。
遭際了月仙公主,抛撇了幽儀二娘。
向為母舅報仇,誼切于親戚;今為先皇發憤,義動于往常。
外邦安得有此内侍,中國又豈有此貂-?聞名者入耳而震震,見檄者觸目于皇皇。
隻道是閹官中之豪傑,那知是罪人内之忠良。
檄文傳送京師,宣德皇帝見了,勃然大怒。
集廷臣會議,都道:“蠻邦無禮,宜特遣大将,出師征剿。
”天子問誰可為大将,着廷臣各舉所知,以憑選擇。
于是翰林院學士莊文靖特疏,保薦新襲爵的魏國公徐繩祖,堪任征蠻之事。
天子想起徐繩祖為世子時,曾于禦前侍衛,果然人才出衆,武藝超群;今日莊文靖薦他,誠為不謬。
遂準其所奏,遣官星馳至南京,賜魏國公徐繩祖尚方寶劍一口,征蠻将軍印一顆,即日督師,征剿華光國叛蠻。
诏使去後,莊文靖又糾合了衆詞臣,并科道各官,今詞上疏,為請降恩赦事。
其略雲: “臣等伏念文皇靖難之日,一時被戮之臣,如方孝孺、鐵铉、景清、練子甯、黃子澄等,辱及妻孥,禁及文字,處之之法,未免過當。
原其獲罪之由,不過各為其主,君子不以人發言,即使其人不正,而言有可取,猶
今若提師入關,直抵冀北,申明大義,以纾衆憤,有何不可?”國王道:“此誠快心之事。
但恐兵微将寡,力不從心,為之奈何?”公主道:“自古雲:千軍易得,一将難求。
今有常奇為助,既可畫策運籌,又能推鋒陷陣,若使孩兒親統大兵,而以常奇副之,何患衆寡不敵?”國王便依公主之言,即日拜常奇為元帥,管轄衆番兵,輔佐公主出征。
又在教場選兵練将了月餘,然後擇日起行。
常奇奏聞國王,自改其名為常更生。
引軍旗上,大書“華光國元帥常更生”。
公主在後,常更生在前,統領馬步士卒共十餘萬,浩浩蕩蕩,殺奔前來。
不則一日,來至關津界口,時值霪雨連綿,人馬難進。
常更生叫且安下營寨,等候公主大隊人馬來到,商議攻取之策。
公主便要打關,常更生道;“目今天降滢雨,人馬難行,且宜養威蓄銳,未可輕進。
況吾國既興仁義之師,當先馳布檄文,告谕關中将士,使之共矢忠心。
若其恃強不服,然後攻打未遲。
”公主依言,即命常更生草就檄文一通,于向日擒來的兵卒之内,選一個精細的,教他持檄而往。
那時守關将士,因外國入寇,早已飛報各上司,随有本處總兵官統兵,到關防禦。
忽報關外有人送檄文來到,持檄文者即先年被擄去的兵。
總兵官使教放之。
取那檄文來看時,上寫着“華光國大元帥常更生”名字。
檄中說建文君躬無失德,忽道培難之師,緻國亡身竄,遠近同悲。
又說忠臣被禍,人心不平。
中有數聯雲: “以天潢之戚,托靖難之名,頓令天子蒙塵,遂緻大宗失繼。
服袈裟而袍去衮,聞者吞聲;讀楞嚴而磬懶敲,言之流涕。
乾坤有恨,悲深暗雨愁雲;江漢無情,腸斷新蒲細柳。
虛無金殿,怅群鳥之晚朝;想像翠華,泣六宮之夜月。
蕭條長樂,寂寞昭陽。
周公此來,成王安在?更痛一時忠烈,遂使十族摧殘,妻女皆入教坊,文字悉加禁斥。
古人于敵國效忠之士,猶贈恤以勵衆心,今日于本朝盡節之臣,反誅戕而無遺種。
德昭之死于匡義,東宮鮮被戮之官;濟王之斃于理宗,太湖無盡坑之卒。
未若今茲之其慘實為遠近所同悲。
吾國雖雲小邦,頗知大義。
聞此傷心之事,不禁奮臂而前。
今來翰旅陳師,非欲割州據縣。
将求衲子于遐域,仍複正位于中朝。
上慰先正先賢,用浩多方士雲。
” 總兵官看了,搖頭道:“外方小國,怎敢出此大言?”因問來人道:“你可聽得那常更生是何等人,有何本事?”來人禀道:“聞他原是中國一個太監,前日公主出獵,遇見了他,因試他有文武全才,奏知國王,特加重用。
今公主奉國王命,提兵前來,就用他為大元帥。
”總兵官驚訝道:“太監中如何有此等人?他既是太監,隻該出入宮禁,怎的到了外國去?好生奇怪。
”遂把檄文,并綠來人口詞,飛報本省撫按,星夜表奏朝廷。
一時多傳以為異事。
正是: 善變果然能變,姓常卻是非常。
平易既為借用,更生亦屬荒唐。
平果平乎?平而适行其險;生則生矣,生而不免于傷。
遭際了月仙公主,抛撇了幽儀二娘。
向為母舅報仇,誼切于親戚;今為先皇發憤,義動于往常。
外邦安得有此内侍,中國又豈有此貂-?聞名者入耳而震震,見檄者觸目于皇皇。
隻道是閹官中之豪傑,那知是罪人内之忠良。
檄文傳送京師,宣德皇帝見了,勃然大怒。
集廷臣會議,都道:“蠻邦無禮,宜特遣大将,出師征剿。
”天子問誰可為大将,着廷臣各舉所知,以憑選擇。
于是翰林院學士莊文靖特疏,保薦新襲爵的魏國公徐繩祖,堪任征蠻之事。
天子想起徐繩祖為世子時,曾于禦前侍衛,果然人才出衆,武藝超群;今日莊文靖薦他,誠為不謬。
遂準其所奏,遣官星馳至南京,賜魏國公徐繩祖尚方寶劍一口,征蠻将軍印一顆,即日督師,征剿華光國叛蠻。
诏使去後,莊文靖又糾合了衆詞臣,并科道各官,今詞上疏,為請降恩赦事。
其略雲: “臣等伏念文皇靖難之日,一時被戮之臣,如方孝孺、鐵铉、景清、練子甯、黃子澄等,辱及妻孥,禁及文字,處之之法,未免過當。
原其獲罪之由,不過各為其主,君子不以人發言,即使其人不正,而言有可取,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