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四

關燈
磾不生華壤。

    何限九服之外不有窮理之人。

    内外為判誠亦難乎。

    若自信其度獨師。

    耳目習識之表皆為谲怪。

    則吾亦已矣。

     答曰。

    又雲。

    物無妄然必以類感雲雲。

    斯言果然。

    則類感之物輕重必侔。

    影表之勢修短有度。

    緻飾土木。

    不發慈愍之心。

    順時獀狩。

    未根慘虐之性。

    天宮華樂焉賞而上升。

    地獄幽苦奚罰而淪陷。

    昌言窮軒轾。

    立法無衡石。

    一至于此。

     釋曰。

    影表之說以征感報。

    來意疑不必侔嫌其無度。

    即複除福應也。

    福應非他氣數所生。

    若滅福應即無氣數矣。

    足下功存步驗而還伐所知。

    想信道為心者必不至此。

    若謂不慈于土木之飾。

    有甚于順時之殺者。

    無乃大負夫人之心。

    黃屋玉玺非必堯舜之情。

    崇居麗養豈是釋迦之意。

    責天宮之賞。

    求地獄之罰。

    頗類昔人亞夫之诘英布之問。

    有味乎其言。

    此蓋衆息心之所詳。

    吾可得而略之。

     答曰。

    且阿保傅愛慎及溷腴。

    良庖提刀情怵母族。

    彼聖人者。

    明并日月化開三統。

    若令報應必符。

    亦何妨于教。

    而緘扃羲唐之紀。

    埋閉周孔之世。

    肇結網罟。

    興累億之罪。

    仍制牲牢。

    開長夜之罰。

    遺彼天廚甘此刍豢。

    曾無拯溺之仁。

    橫成納隍之酷。

    其為不然。

    宜簡淵慮。

    若謂窮神之智猶有不盡。

    雖高情愛奇想。

    亦未至于侮聖。

     釋曰。

    知謂報應之義緘羲周之世。

    以此推求為不符之證。

    羲唐邈矣。

    人莫之詳。

    尚書所載不過數篇。

    方言德刑之失。

    遑記禍福之源。

    今帝典王策。

    猶不書性命之事。

    而征阙文以為古必無之。

    斯亦師心之過也。

    且信順殃慶鹹列姬孔之籍。

    謂之埋閉。

    如小迳乎。

    但言有遠近教有淺深。

    故使智者與此而奪彼耶。

    夫生必有欲。

    欲必有求。

    欲嗛則争。

    求給則恬。

    争則相害。

    恬則相安。

    網罟之設。

    将蠲害以取安乎。

    且畋漁牲牢其事不異。

    足下前答。

    已知牲牢不可頓去于今世。

    複畋漁不可獨棄于古。

    未為通類矣。

    好生惡死惠下愈笃。

    故有其死者順其情。

    奪其生者逆其性。

    至人尚矣。

    何為犯順而居逆哉。

    是知不能頓奪所滞。

    故因為之制耳。

    聖靈雖茂。

    無以睿懞惛之心。

    弱喪之民何可勝論。

    罪罰之來将物自取之。

    事遠難緻。

    不由天廚見遺物。

    近易耽故常刍豢是甘。

    拯溺出隍衆哲所共。

    但化物不同。

    非道之異。

    不盡之讓亦如遇當。

    子長愛奇本不類此。

     答曰。

    足下論仁義。

    則雲情之者少。

    利之者多。

    言施惠則許其遺賢忘報在情既少。

    熟能遺賢利之言多。

    曷雲忘報。

    若能推樂施之士。

    以期欲仁之俦演忘報之意。

    引向義之心。

    則義寔在斯。

    求仁不遠。

     釋曰。

    情仁義者寡。

    利仁義者衆。

    聞之莊書。

    非直孤說。

    未獲詳挍遽見彈責。

    夫在情既少。

    利之者多。

    不能遺賢曷雲忘報。

    實吾前後勤勤以為不得配拟二儀者耳。

    複非笃論所應據正。

    若樂施忘報即為體仁。

    忘報而施便為合義。

    可去欲字并除向名。

    在斯不遠。

    誰不是慕。

     答曰。

    濟有生之類雲雲。

    斯旨宏誕非本論所及。

    無乃秦師将遁行人言肆乎。

     釋曰。

    足下論挾姬釋。

    吾亦答兼戎周。

    足下以此抑彼。

    謂福極高門。

    吾申彼釋。

    此雲慶周兆物。

    足下據此所見。

    謂祚止公侯。

    吾信彼所聞。

    雲尊冠百神。

    本議是争。

    曷雲不及。

    夫論難之本以易奪為體。

    失之已外辄雲宏誕。

    求理之塗幾乎塞矣。

    師遁言肆。

    或不在此。

     答曰。

    豈其相迫。

    居吾語子。

    聖人在上不與百神争長。

    有始有卒焉得無死之地雲雲。

     釋曰。

    豈其相迫一何務德。

    居吾語子。

    又何壯辭。

    凡為物之長。

    豈争之所得。

    非唯不争。

    必将下之。

    不可見尊冠百神便謂與百神争長。

    無乃取之滕薛棄之體仁知。

    謂物有始卒無不死之地。

    求之域内實如來趣。

    前釋所謂勝類諸區有誠亦宜然者也。

    至如山經所圖仙傳所記。

    事關世載已不可原。

    況複道絕恒情理隔常照。

    必以于我。

    不然皆當絕棄。

    此又所不得安。

     答曰。

    夫辯章幽明研精庶物雲雲。

     釋曰。

    逮省此章盛陳列代。

    文博體周頗善師法。

    歌誦聖世足為繁聲。

    讨求道義未是要說耳。

    昔在幼壯。

    微涉群紀。

    皇王之軌賢智之迹。

    側聞其略。

    敢辱其詳惠示之笃實勤執事。

     答曰。

    何必陋積慶之延祚。

    希無驗于來生。

    蹲膜揖讓終不并立。

    竊願吾子舍兼而尊一雲雲。

     釋曰。

    不陋積慶。

    已申信順之條。

    貫希來生。

    亦具感報之說。

    藻衮大裘同用一體。

    蹲膜揖讓何為不俱行一世。

    理有可兼無謂宜舍。

     答曰。

    蜀梁二叔世人驿胥之譬。

    非本論所繼。

    故不複具雲。

     釋曰。

    近此數條聊發戲端。

    亦猶越人問布。

    見采于前談肆業及之無想多怪。

    然二叔為問。

    欲以卻編戶之疑。

    沒而不答誠有望焉。

    足下連國雲從宏論風行。

    吾幽生孤說每獲竊議。

    此之不侔事有固然。

    實由通才所共者理。

    欻忘其煩貪複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