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三
關燈
小
中
大
孫綽喻道論宗居士炳答何承天書難白黑論
孫綽喻道論
或有疑至道者。
喻之曰。
夫六合遐邈庶類殷充。
千變萬化渾然無端。
是以有方之識各期所見。
鱗介之物。
不達臯壤之事。
毛羽之族。
不識流浪之勢。
自得于窞井者則怪遊溟之量。
翻翥于數仞者。
則疑沖天之力。
纏束世教之内。
肆觀周孔之迹。
謂至德窮于堯舜。
微言盡乎老易。
焉複睹夫方外之妙趣。
冥中之玄照乎。
悲夫章甫之委裸俗。
韶夏之棄鄙俚。
至真絕于漫習。
大道廢于曲士也。
若窮迷而不遷者。
非辭喻之所感。
試明其旨。
庶乎有悟于其間者焉。
夫佛也者體道者也。
道也者導物者也。
應感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
無為故虛寂自然。
無不為故神化萬物。
萬物之求卑高不同。
故訓緻之術或精或粗。
悟上識則舉其宗本。
不順者複其殃放。
酒者羅刑淄為大罰。
盜者抵罪三辟五刑。
犯則無赦。
此王者之常制。
宰牧之所同也。
若聖王禦世百司明達。
則向之罪人必見窮測無逃形之地矣。
使奸惡者不得容其私。
則國無違民而賢賢之流必見旌叙矣。
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
猶能令善惡得所曲直不濫。
況神明所莅無遠近幽深。
聰明正直罰惡祐善者哉。
故毫厘之功锱铢之釁。
報應之期不可得而差矣。
曆觀古今禍福之證。
皆有由緣載籍昭然。
豈可掩哉。
何者陰謀之門子孫不昌。
三世之将道家明忌。
斯非兵兇戰危積殺之所緻耶。
若夫魏顆從治而緻結草之報。
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錫。
齊襄委罪。
故有墜車之禍。
晉惠棄禮。
故有弊韓之困。
斯皆死者報生之驗也。
至于宣孟愍翳桑之饑。
漂母哀淮陰之憊。
并以一餐拯其懸餒。
而趙蒙倒戈之祐。
母荷千金之賞。
斯一獲萬報不踰世。
故立德闇昧之中。
而慶彰萬物之上。
陰行陽曜自然之勢。
譬猶灑粒于土壤。
而納百倍之收。
地谷無情于人。
而自然之利至也。
或難曰。
報應之事誠皆有征。
則周孔之教何不去殺。
而少正正刑二叔伏誅耶。
答曰。
客可謂達教聲而不體教情者也。
謂聖人有殺心乎。
曰無也。
答曰。
子誠知其無心于殺。
殺故百姓之心耳。
夫時移世異物有薄純。
結繩之前。
陶然大和。
暨于唐虞禮法始興。
爰逮三代刑罔滋彰。
刀斧雖嚴而猶不懲。
至于君臣相滅父子相害。
吞噬之甚過于豺虎。
聖人知人情之固于殺不可一朝而息。
故漸抑以求厥中。
猶蝮蛇螫足。
斬之以全身。
癰疽附體。
決之以救命。
亡一以存十。
亦輕重之所權。
故刑依秋冬。
所以順時殺。
春搜夏苗。
所以簡胎乳。
三驅之禮禽來則韬弓。
聞聲睹生肉至不食。
釣而不網。
弋不射宿。
其于昆蟲每加隐恻。
至于議獄緩死眚災肆赦。
刑疑從輕甯失有罪。
流涕授钺哀矜勿喜。
生育之恩笃矣。
仁愛之道盡矣。
所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德被而功不在我。
日用而萬物不知。
舉茲以求。
足以悟其歸矣。
難曰。
周孔适時而殺。
佛欲頓去之。
将何以懲暴止奸統理群生者哉。
答曰。
不然。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蓋外内名之耳。
故在皇為皇。
在王為王。
佛者梵語。
晉訓覺也。
覺之為義。
悟物之謂。
猶孟轲以聖人為先覺。
其旨一也。
應世軌物蓋亦随時。
周孔救極弊。
佛教明其本耳。
共為首尾其緻不殊。
即如外聖有深淺之迹。
堯舜世夷。
故二後高讓。
湯武時難。
故兩軍揮戈。
淵默之與赫斯其迹則胡越。
然其所以迹者。
何常有際哉。
故逆尋者每見其二。
順通者無往不一。
或難曰。
周孔之教。
以孝為首。
孝德之至百行之本。
本立道生通于神明。
故子之事親。
生則緻其養。
沒則奉其祀。
三千之責莫大無後。
體之父母不敢夷毀。
是以樂正傷足。
終身含愧也。
而沙門之道。
委離所生棄親即疏。
刓剔須發殘其天貌。
生廢色養終絕血食。
骨肉之親等之行路。
背理傷情莫此之甚。
而雲弘道敷仁廣濟群生。
斯何異斬刈根本修枝幹而言文穎碩茂。
未之聞見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
此大乖于世教。
子将何以祛之。
答曰。
此誠窮俗之甚所惑。
倒見之為大謬。
咨嗟而不能默已者也。
夫父子一體惟命同之。
故母疾其指兒心懸駭者。
同氣之感也。
其同無間矣。
故唯得其歡心。
孝之盡也。
父隆則子貴。
子貴則父尊。
故孝之為貴。
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
若匍匐懷袖日禦三牲。
而不能令萬物尊己。
舉世我賴以之養親。
其榮近矣。
夫緣督以為經。
守柔以為常。
形名兩絕親我交忘。
養親之道也。
既已明其宗。
且複為客言其次者。
夫忠孝名不并立。
穎叔違君書稱純孝。
石碏戮子武節乃全。
傳曰。
子之能仕父教之忠。
策名委質二乃辟也。
然則結纓公朝者。
子道廢矣。
何則見危授命逝不顧親皆名注史筆。
事摽孝首。
記注者。
豈複以不孝為罪。
故諺曰。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明其雖小違于此。
喻之曰。
夫六合遐邈庶類殷充。
千變萬化渾然無端。
是以有方之識各期所見。
鱗介之物。
不達臯壤之事。
毛羽之族。
不識流浪之勢。
自得于窞井者則怪遊溟之量。
翻翥于數仞者。
則疑沖天之力。
纏束世教之内。
肆觀周孔之迹。
謂至德窮于堯舜。
微言盡乎老易。
焉複睹夫方外之妙趣。
冥中之玄照乎。
悲夫章甫之委裸俗。
韶夏之棄鄙俚。
至真絕于漫習。
大道廢于曲士也。
若窮迷而不遷者。
非辭喻之所感。
試明其旨。
庶乎有悟于其間者焉。
夫佛也者體道者也。
道也者導物者也。
應感順通無為而無不為者也。
無為故虛寂自然。
無不為故神化萬物。
萬物之求卑高不同。
故訓緻之術或精或粗。
悟上識則舉其宗本。
不順者複其殃放。
酒者羅刑淄為大罰。
盜者抵罪三辟五刑。
犯則無赦。
此王者之常制。
宰牧之所同也。
若聖王禦世百司明達。
則向之罪人必見窮測無逃形之地矣。
使奸惡者不得容其私。
則國無違民而賢賢之流必見旌叙矣。
且君明臣公世清理治。
猶能令善惡得所曲直不濫。
況神明所莅無遠近幽深。
聰明正直罰惡祐善者哉。
故毫厘之功锱铢之釁。
報應之期不可得而差矣。
曆觀古今禍福之證。
皆有由緣載籍昭然。
豈可掩哉。
何者陰謀之門子孫不昌。
三世之将道家明忌。
斯非兵兇戰危積殺之所緻耶。
若夫魏顆從治而緻結草之報。
子都守信而受骢骥之錫。
齊襄委罪。
故有墜車之禍。
晉惠棄禮。
故有弊韓之困。
斯皆死者報生之驗也。
至于宣孟愍翳桑之饑。
漂母哀淮陰之憊。
并以一餐拯其懸餒。
而趙蒙倒戈之祐。
母荷千金之賞。
斯一獲萬報不踰世。
故立德闇昧之中。
而慶彰萬物之上。
陰行陽曜自然之勢。
譬猶灑粒于土壤。
而納百倍之收。
地谷無情于人。
而自然之利至也。
或難曰。
報應之事誠皆有征。
則周孔之教何不去殺。
而少正正刑二叔伏誅耶。
答曰。
客可謂達教聲而不體教情者也。
謂聖人有殺心乎。
曰無也。
答曰。
子誠知其無心于殺。
殺故百姓之心耳。
夫時移世異物有薄純。
結繩之前。
陶然大和。
暨于唐虞禮法始興。
爰逮三代刑罔滋彰。
刀斧雖嚴而猶不懲。
至于君臣相滅父子相害。
吞噬之甚過于豺虎。
聖人知人情之固于殺不可一朝而息。
故漸抑以求厥中。
猶蝮蛇螫足。
斬之以全身。
癰疽附體。
決之以救命。
亡一以存十。
亦輕重之所權。
故刑依秋冬。
所以順時殺。
春搜夏苗。
所以簡胎乳。
三驅之禮禽來則韬弓。
聞聲睹生肉至不食。
釣而不網。
弋不射宿。
其于昆蟲每加隐恻。
至于議獄緩死眚災肆赦。
刑疑從輕甯失有罪。
流涕授钺哀矜勿喜。
生育之恩笃矣。
仁愛之道盡矣。
所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德被而功不在我。
日用而萬物不知。
舉茲以求。
足以悟其歸矣。
難曰。
周孔适時而殺。
佛欲頓去之。
将何以懲暴止奸統理群生者哉。
答曰。
不然。
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蓋外内名之耳。
故在皇為皇。
在王為王。
佛者梵語。
晉訓覺也。
覺之為義。
悟物之謂。
猶孟轲以聖人為先覺。
其旨一也。
應世軌物蓋亦随時。
周孔救極弊。
佛教明其本耳。
共為首尾其緻不殊。
即如外聖有深淺之迹。
堯舜世夷。
故二後高讓。
湯武時難。
故兩軍揮戈。
淵默之與赫斯其迹則胡越。
然其所以迹者。
何常有際哉。
故逆尋者每見其二。
順通者無往不一。
或難曰。
周孔之教。
以孝為首。
孝德之至百行之本。
本立道生通于神明。
故子之事親。
生則緻其養。
沒則奉其祀。
三千之責莫大無後。
體之父母不敢夷毀。
是以樂正傷足。
終身含愧也。
而沙門之道。
委離所生棄親即疏。
刓剔須發殘其天貌。
生廢色養終絕血食。
骨肉之親等之行路。
背理傷情莫此之甚。
而雲弘道敷仁廣濟群生。
斯何異斬刈根本修枝幹而言文穎碩茂。
未之聞見皮之不存。
毛将安附。
此大乖于世教。
子将何以祛之。
答曰。
此誠窮俗之甚所惑。
倒見之為大謬。
咨嗟而不能默已者也。
夫父子一體惟命同之。
故母疾其指兒心懸駭者。
同氣之感也。
其同無間矣。
故唯得其歡心。
孝之盡也。
父隆則子貴。
子貴則父尊。
故孝之為貴。
貴能立身行道永光厥親。
若匍匐懷袖日禦三牲。
而不能令萬物尊己。
舉世我賴以之養親。
其榮近矣。
夫緣督以為經。
守柔以為常。
形名兩絕親我交忘。
養親之道也。
既已明其宗。
且複為客言其次者。
夫忠孝名不并立。
穎叔違君書稱純孝。
石碏戮子武節乃全。
傳曰。
子之能仕父教之忠。
策名委質二乃辟也。
然則結纓公朝者。
子道廢矣。
何則見危授命逝不顧親皆名注史筆。
事摽孝首。
記注者。
豈複以不孝為罪。
故諺曰。
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明其雖小違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