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二

關燈
明佛論(晉宗炳) 夫道之至妙。

    固風化宜尊。

    而世多誕佛。

    鹹以我躬不閱遑恤于後。

    萬裡之事百年以外。

    皆不以為然。

    況複須彌之大。

    佛國之偉。

    精神不滅。

    人可成佛。

    心作萬有。

    諸法皆空。

    宿緣綿邈億劫乃報乎。

    此皆英奇超洞理信事實。

    黃華之聽豈納雲門之調哉。

    世人又貴周孔書典。

    自堯至漢。

    九州華夏曾所不暨。

    殊域何感漢明。

    何德而獨昭靈彩。

    凡若此情又皆牽附。

    先習不能曠以玄覽。

    故至理匪遐而疑以自沒。

    悲夫。

    中國君子明于禮義。

    而闇于知人之心。

    甯知佛之心乎。

    今世業近事謀之不臧。

    猶興喪反之。

    況精神我也。

    得焉則清升無窮。

    失矣則永墜無極。

    可不臨深而求履薄而慮乎。

    夫一局之奕形算之淺。

    而奕秋之心何嘗有得。

    而乃欲率井蛙之見妄抑大猷。

    至獨陷神于天阱之下。

    不以甚乎。

    今以茫昧之識。

    燭幽冥之故。

    既不能自覽監于所失。

    何能獨明于所得。

    唯當明精闇向推夫善道居。

    然宜修以佛經為指南耳。

    彼佛經也。

    包五典之德。

    深加遠大之實。

    含老莊之虛。

    而重增皆空之盡。

    高言實理肅焉感神。

    其映如日其清如風。

    非聖誰說乎。

    謹推世之所見而會佛之理為明。

     論曰。

    今自撫踵至頂。

    以去淩虛心往而勿已。

    則四方上下皆無窮也。

    生不獨造必傳所資。

    仰追所傳則無始也。

    奕世相生而不已。

    則亦無竟也。

    是身也既日用無限之實。

    親由無始而來。

    又将傳于無竟而去矣。

    然則無量無邊之曠。

    無始無終之久。

    人固相與淩之以自敷者也。

    是以居赤縣。

    于八極曾不疑焉。

    今布三千日月。

    羅萬二千天下。

    恒沙閱國界飛塵紀積劫。

    普冥化之所容。

    俱眇末其未央。

    何獨安我而疑彼哉。

    夫秋毫處滄海。

    其懸猶有極也。

    今綴彜倫于太虛為[卄/狠]。

    胡可言哉。

    故世之所大道之所小。

    人之所遐天之所迩。

    所謂軒轅之前。

    遐哉邈矣者。

    體天道以高覽。

    蓋昨日之事耳。

    書稱知遠。

    不出唐虞。

    春秋屬辭盡于王業。

    禮樂之良敬。

    詩易之溫潔。

    今于無窮之中。

    煥三千日月以照麗。

    列萬二千天下以貞觀。

    乃知周孔所述。

    蓋于蠻觸之域。

    應求治之粗感且甯。

    乏于一生之内耳。

    逸乎生表者。

    存而未論也。

    若不然也。

    何其笃于為始形。

    而略于為終神哉。

    登蒙山而小魯。

    登太山而小天下。

    是其際矣。

    且又墳典已逸。

    俗儒所編專在治迹。

    言有出于世表。

    或散沒于史策。

    或絕滅于坑焚。

    若老子莊周之道。

    松喬列真之術。

    信可以洗心養身。

    而亦皆無取于六經。

    而學者唯守救粗之阙文。

    以書禮為限。

    斷聞窮神積劫之遠化。

    [炫-ㄙ+ㄥ]目前而永忽。

    不亦悲夫。

    嗚呼有似行乎增雲之下而不信日月者也。

    今稱一陰一陽謂陰陽不測之謂神者。

    蓋謂至無為道陰陽兩渾。

    故曰一陰一陽也。

    自道而降便入精神。

    常有于陰陽之表。

    非二儀所究。

    故曰陰陽不測耳。

    君平之說一生二謂神明是也。

    若此二句皆以無明。

    則以何明精神乎。

    然群生之神其極雖齊。

    而随緣遷流成粗妙之識。

    而與本不滅矣。

    今雖舜生于瞽。

    舜之神也。

    必非瞽之所生。

    則商均之神。

    又非舜之所育。

    生育之前素有粗妙矣。

    既本立于未生之先。

    則知不滅于既死之後矣。

    又不滅則不同。

    愚聖則異。

    知愚聖生死不革不滅之分矣。

    故雲。

    精神受形周遍五道成壞天地。

    不可稱數也。

    夫以累瞳之質誕于頑瞽。

    嚚均之身受體黃中。

    愚聖人絕何數以合乎。

    豈非重華之靈始粗于在昔。

    結因往劫之先。

    緣會萬化之後哉。

    今則獨絕其神。

    昔有接粗之累。

    則練之所盡矣。

    神之不滅。

    及緣會之理積習而聖。

    三者鑒于此矣。

    若使形生則神生形死則神死。

    則宜形殘神毀形病神困。

    懅有腐敗其身。

    或屬纩臨盡而神意平全者。

    及自牖執手。

    病之極矣。

    而無變德行之主。

    斯殆不滅之驗也。

    若必神生于形。

    本非緣合。

    今請遠取諸物。

    然後近求諸身。

    夫五嶽四渎謂無靈也。

    則未可斷矣。

    若許其神。

    則嶽唯積土之多。

    渎唯積水而已矣。

    得一之靈。

    何生水土之粗哉。

    而感托岩流肅成一體。

    設使山崩川竭。

    必不與水土俱亡矣。

    神非形作合而不滅。

    人亦然矣。

    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矣。

    若資形以造随形以滅。

    則以形為本。

    何妙以言乎。

    夫精神四達并流無極。

    上際于天下盤于地。

    聖之窮機賢之研微。

    逮于宰賜莊嵇吳劄子房之倫。

    精用所之皆不莊不行。

    坐徹宇宙。

    而形之臭腐甘嗜所資。

    皆與下愚同矣。

    甯當複禀之以生随之以滅耶。

    又宜思矣。

    周公郊祀後稷宗祀文王世或謂空以孝即問談者。

    何以了其必空則必無以了矣。

    苟無以了。

    則文稷之靈不可謂之滅矣。

    齋三日必見所為齋者。

    甯可以常人之不見而斷。

    周公之必不見哉。

    嬴博之葬日。

    骨肉歸于土魂氣則無不之非滅之謂矣。

    夫至治則天大亂滔天其要心神之為也。

    堯無理不照。

    無欲不盡。

    其神精也。

    桀無惡不肆。

    其神悖也。

    桀非不知堯之善知己之惡。

    惡已亡也。

    體之所欲。

    悖其神也。

    而知堯惡亡之識。

    常含于神矣。

    若使不居君位千歲勿死。

    行惡則楚毒交至。

    微善則少有所寬。

    甯當複不稍滅其惡漸修其善乎。

    則向者神之所含知堯之識。

    必當少有所用矣。

    又加千歲而勿已。

    亦可以其欲都澄。

    遂精其神如堯者也。

    夫辰月變則律呂動。

    晦望交而蚌蛤應。

    分至啟閉。

    而燕鷹龍蛇飒焉出沒者。

    皆先之以冥化。

    而後發于物類也。

    凡厥群有同見陶于冥化矣。

    何數事之獨然。

    而萬化之不盡然哉。

    今所以殺人而死傷人而刑。

    及為缧绁之罪者。

    及今則無罪與今有罪而同然者。

    皆由冥緣前遘而人理後發矣。

    夫幽顯一也。

    釁遘于幽而醜發于顯。

    既無怪矣。

    行兇于顯而受毒于幽。

    又何怪乎。

    今以不滅之神含知堯之識。

    幽顯于萬世之中。

    苦以創惡樂以誘善。

    加有日月之宗。

    垂光明照。

    何緣不虛。

    已鑽仰一變至道乎。

    自恐往劫之桀纣。

    皆可徐成将來之湯武。

    況今風情之倫少而泛心于清流者乎。

    由此觀之。

    人可作佛。

    其亦明矣。

    夫生之起也。

    皆由情兆。

    今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者。

    皆精由情構矣。

    情構于己而則百衆神受身。

    大似知情為生本矣。

    至若五帝三後。

    雖超情窮神。

    然無理不順。

    苟昔緣所會。

    亦必俯入精化相與順生而敷萬族矣。

    況今以情貫神一身死情。

    安得不複受一身生死無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