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明集卷第十二

關燈
此而言。

    雖無其道必宜存其禮。

    禮存則法可弘。

    法可弘則道可尋。

    此古今所同不易之大法也。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

    缽盂非廊廟之器。

    軍國異容戎華不雜。

    剔發毀形之人忽廁諸夏之禮。

    則是異類相涉之象。

    亦竊所未安。

    檀越奇韻挺于弱年。

    風流邁于季俗。

    猶參究時賢以求其中。

    此而推之。

    必不以人廢言。

    貧道西垂之年。

    假日月以待盡情之所惜。

    豈存一己苟吝所執。

    蓋欲令三寶中興于命世之運。

    明德流芳于百代之下耳。

    若一旦行此佛教長淪。

    如來大法于茲泯滅。

    天人感歎道俗革心矣。

    貧道幽誠所期。

    複将安寄。

    緣眷遇之隆。

    故坦其所懷。

    執筆悲懑不覺涕泗橫流。

     桓太尉答(并诏停沙門敬事) 知以方外遺形。

    故不貴為生之益。

    求宗不由順化。

    故不重運通之資。

    又雲。

    内乖天屬之重。

    而不違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

    若如來言理本無重則無緣有緻孝之情。

    事非資通。

    不應複有緻恭之義。

    君親之情許其未盡。

    則情之所寄何為絕之。

    夫累着在于心滞不由形敬。

    形敬蓋是心之所用耳。

    若乃在其本而縱以形敬。

    此複所未之谕。

    又雲。

    佛教兩弘。

    亦有處俗之教。

    或澤流天下道洽六親。

    固以協贊皇極而不虛沾其德矣。

    夫佛教存行各以事應。

    因緣有本必至無差者也。

    如此則為道者亦何能違之哉。

    是故釋迦之道不能超白淨津梁。

    雖未獲須陀。

    故是同國人所蒙耳。

    就如來言此自有道。

    深德之功固非今之所謂宜教者所可拟議也。

    來示未能共求其理。

    便使大緻慨然。

    故是未之谕也。

    想不惑留常之滞。

    而謬情理之用耳。

     桓楚許道人不緻禮诏。

     門下。

    佛法宏誕所不能了。

    推其笃至之情。

    故甯與其敬耳。

    今事既在己。

    苟所不了。

    且當甯從其略諸人。

    勿複使禮也。

    便皆使聞知。

     十二月三日。

     侍中臣嗣之。

    給事黃門侍中臣袁恪之言。

    诏書如右。

    神道冥昧聖诏幽遠。

    陛下所弘者大爰逮道人奉佛者耳。

    率土之民莫非王臣。

    而以向化法服。

    便抗禮萬乘之主。

    愚情所未安。

    拜起之禮豈虧其道。

    尊卑大倫不宜都廢。

    若許其名教之外。

    阙其拜敬之儀者。

    請一斷引見啟可紀識。

    謹啟。

     何緣爾。

    便宜奉诏。

     太亨二年十二月四日。

    門下通事令史臣馬範。

     侍中臣嗣之言。

    啟事重被明诏。

    崇中挹之至。

    履謙光之道。

    愚情眷眷竊有未安。

    治道雖殊理至同歸。

    尊親尊親法教不乖。

    老子稱四大者。

    其尊一也。

    沙門所乘雖異迹不超世。

    豈得不同乎天民。

    陛下誠欲弘之于上。

    然卑高之禮經治之典。

    愚謂宜俯順群心永為來式。

    請如前所啟。

    謹啟。

     置之使自已。

    亦是兼愛九流。

    各遂其道也。

    侍中祭酒臣嗣之言。

    重被诏如右。

    陛下至德圓虛。

    使吹萬自已。

    九流各徇其美顯昧并極其緻。

    靈澤幽流無思不懷。

    群方所以資通。

    天人所以交暢。

    臣聞佛教以神慧為本。

    導達為功。

    自斯已還。

    蓋是斂粗之用耳。

    神理緬邈。

    求之于自形而上者虔肅拜起。

    無虧于持戒。

    若行道不失其為恭。

    王法齊敬于率土。

    道憲兼隆内外鹹得矣。

    臣前受外任。

    聽承疏短。

    乃不知去春已有明論。

    近在直被诏。

    便率其愚情不懼允合。

    還此。

    方見斯事屢經神筆。

    宗緻悠邈理析微遠。

    非臣驽鈍所能擊贊。

    沙門抗禮已行之前代。

    今大明既升道化無外。

    經國大倫不可有阙。

    請如先所啟。

    攝外施行。

    謹啟。

     自有内外兼弘者。

    何其于用前代理。

    卿區區惜此。

    更非贊其道也。

    侍中祭酒臣嗣之言。

    重奉诏。

    自有内外兼弘者。

    聖旨淵通道冠百王。

    伏讀仰歎。

    非愚淺所逮。

    尊主祗法臣下之節。

    是以拳拳頻執所守。

    明诏超邈遠略常均。

    臣闇短不達。

    追用愧悚。

    辄奉诏付外宣攝遵承。

    謹啟。

     元治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

     廬山慧遠法師與桓玄論料簡沙門書(并桓玄教) 桓玄輔政欲沙汰衆僧與僚屬教。

     夫神道茫昧。

    聖人之所不言。

    然惟其制作所弘如将可見。

    佛所貴無為。

    殷勤在于絕欲。

    而比者淩遲遂失斯道。

    京師競其奢淫。

    榮觀紛于朝市。

    天府以之傾匮。

    名器為之穢黩。

    避役鐘于百裡。

    逋逃盈于寺廟。

    乃至一縣數千猥成屯落。

    邑聚遊食之群。

    境積不羁之衆。

    其所以傷治害政塵滓佛教。

    固已彼此俱弊寔污風軌矣。

    便可嚴下。

    在所諸沙門有能申述經诰暢說義理者。

    或禁行修整奉戒無虧。

    恒為阿練者。

    或山居養志不營流俗者。

    皆足以宣寄大化。

    亦所以示物以道弘訓作範幸兼内外。

    其有違于此者。

    皆悉罷遣。

    所在領其戶籍嚴為之制。

    速申下之并列上也。

    唯廬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簡之例。

     遠法師與桓太尉論料簡沙門書 佛教淩遲穢雜日久。

    每一尋思憤慨盈懷。

    常恐運出非意混然淪湑。

    此所以夙宵歎懼忘寝與食者也。

    見檀越澄清諸道人教。

    實應其本心。

    夫泾以渭分則清濁殊流。

    枉以正直則不仁自遠。

    推此而言。

    符命既行必二理斯得。

    然令飾僞取容者。

    自絕于假通之路。

    信道懷真者。

    無複負俗之嫌。

    如此則道世交興三寶複隆于茲矣。

    貧道所以寄命江南。

    欲托有道以存至業。

    業之隆替寔由乎人。

    值檀越當年。

    則是貧道中興之運。

    幽情所托已冥之在昔。

    是以前後書疏辄以憑寄為先。

    每尋告慰眷懷不忘。

    但恐年與時乖。

    不盡檀越盛隆之化耳。

    今故咨白數條。

    如别疏。

    經教所開凡有三科。

    一者禅思入微。

    二者諷味遺典。

    三者興建福業。

    三科誠異。

    皆以律行為本。

    檀越近制似大同于此是所不疑。

    或有興福之人内不毀禁而迹非阿練者。

    或多誦經諷詠不絕。

    而不能暢說義理者。

    或年已宿長雖無三科可記。

    而體性貞正不犯大非者。

    凡如此輩皆是所疑。

    今尋檀越所遣之例。

    不應問此。

    而外物惶惑莫敢自甯。

    故以别白。

    夫形迹易察而真僞難辯。

    自非遠鑒得之信難。

    若是都邑沙門經檀越視聽者。

    固無所疑。

    若邊局遠司識不及遠則未達教旨。

    或因符命濫及善人。

    此最其深憂。

    若所在執法之官。

    意所未詳。

    又時無宿望沙門可以求中得。

    令送至大府以經高覽者。

    則于理為弘想。

    檀越神慮已得之于心。

    直是貧道常近之情。

    故不能不及耳。

    若有族姓子弟本非役門。

    或世奉大法。

    或弱而天悟。

    欲棄俗入道求作沙門。

    推例尋意似不塞其清塗。

    然要須咨定使洗心向味者。

    無複自疑之情。

    昔外國諸王多參懷聖典。

    亦有因時助弘大化扶危救弊。

    信有自來矣。

    檀越每期情古人。

    故複略叙所聞。

     支道林法師與桓玄論州符求沙門名籍書 隆安三年四月五日。

    京邑沙門等頓首白。

    夫标極有宗則仰之者至。

    理契神冥則沐浴彌深。

    故尼父素室顔氏流漣。

    豈不以道隆德盛直往忘反者哉。

    貧道等雖人凡行薄。

    奉修三寶。

    愛自天至。

    信不待習。

    但日損功德撫心增忾。

    賴聖主哲王複躬弘其道。

    得使山居者騁業。

    城傍者閑通。

    緣皇澤曠灑朽幹蒙榮。

    然沙門之于世也。

    猶虛舟之寄大壑耳。

    其來不以事退亦乘閑。

    四海之内竟自無宅。

    邦亂則振錫孤遊。

    道洽則欣然俱萃。

    所以自遠而至。

    良有以也。

    将振宏綱于季世。

    展誠心于百代。

    而頃頻被州符求抄名籍。

    煎切甚急。

    未悟高旨。

    野人易懼抱憂實深。

    遂使禅人失靜勤士廢行。

    喪精絕氣達旦不寐。

    索然不知何以自安。

    伏願明公扇唐風于上位。

    待白足于其下。

    使懷道獲濟有志俱全。

    則身亡體盡畢命此矣。

    天聽殊邈。

    或未具簡。

    謹以上聞。

    伏追悚息。

     天保寺釋道盛啟齊武皇帝論檢試僧事 天保寺釋道盛啟。

    昔者仲尼養徒三千。

    學天文者則戴圓冠。

    學地理者則履方履。

    楚莊周詣哀公曰。

    蓋聞此國有知天文地理者不少請試之。

    哀公即宣令國内。

    知天文者着圓冠。

    知地理者着方履來詣門唯有孔丘一人。

    到門無不對。

    故知餘者皆為竊服矣。

    釋迦興世說四谛六度制諸戒威儀。

    舍利弗等皆得羅漢。

    故知大法非為無宗。

    但自爾已來。

    人根轉鈍去道玄。

    遠習惑纏心若能隔意則合律科。

    不爾皆是竊服者。

    伏願陛下。

    聖明深恕此理弗就。

    凡夫求聖人之道。

    昔鄭子産稱曰。

    大賢尚不能收失。

    為申徒嘉所譏。

    況今末法比丘。

    甯能收失。

    若不收失必起惡心。

    寺之三官何以堪命。

    國有典刑。

    願敕在所依罪治戮。

    幸可不亂聖聽。

    盛雖老病遠慕榜木。

    敢以陳聞。

    伏紙流汗。

    謹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