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先太子真赝難分權尚書鋒芒太露

關燈
是北京宮殿?”那太子指承華宮說:“這是我住的所在。

    ”又指坤甯宮說:“這是我娘娘住的所在。

    ”一官問:“公主今在何處?”那太子道:“不知,想是死了。

    ”一官問:“公主同宮女,早叩周國舅門?”那太子道:“同宮女叩國舅門就是我。

    ”劉中允問道:“我是東宮講官,認得我嗎?”那太子看了一看,隻不言語。

    問他講書在何處,說在文華殿;問他仿書,說是詩句;問寫幾句,說不拘。

    劉中允又問别事,那太子笑道:“你道是假的?就做假罷了。

    我原不曾向皇伯奪做皇帝。

    ”衆官商議,依舊把轎子送入中城獄,具疏将口詞錄奏。

     給事中戴蕃俊上一本道:“王之明假冒太子。

    質以先帝,曾攜之中左門親鞫吳昌時于廷,東宮立何地,而不能答一語。

    問以嘉定伯姓名,而亦茫然不知。

    其僞無疑。

    然稚年何能辨此,必有大奸人挾為奇貨。

    務在根究,宜敕法司嚴究。

    ”初七日,有内官把密疏進上道:“東宮足異于常形,每則雙,莫之能誣。

    ”弘光命盧太監拿至閣老馬士英寓房,問是如何。

    士英具一本道:“臣病在寓,皇上令豎臣以密疏示臣。

    臣細閱之,其言雖似而疑處甚多。

    既為東宮幸脫虎口,不即到官說明,而走紹興,可疑一也。

    東宮厚質凝重,此人機辨百出,二可疑也。

    公主現養周奎家,而雲已死,三可疑也。

    左懋第在北,北中亦有假太子事。

    懋第密書贻蔡栾琛,今栾琛抄謄進覽。

    是太子不死于寇,即死于北矣。

    原日講官方拱乾在蘇州,容密谕來京辨之。

    如其假冒,當付法司,與臣民共見而棄之。

    如真東宮,則祈取入深宮,留養别院,不可分封于外,以啟奸人之心。

    ”弘光看了士英本,把穆虎、高成同王之明,會同九卿科道午門會審。

    适值方拱乾從蘇州來,為從逆一案未明白,與馬士英密疏巧湊。

     初八日,各官會審那太子,畢集午門。

    各役喝那太子跪,那太子仍前面西踞坐。

    衆簇擁方拱乾上前,問:“這是何人?”那太子道:“方先生。

    ”拱乾退入人後,不複辨其真假。

    張孫振道:“汝是王之明。

    ”那太子道:“我南來,從不曾自認做東宮。

    你們不認罷了,何必坐名改姓?況且李繼周拿皇伯谕帖來召我,不是我自來的。

    ”刑部尚書高倬、兵科給事中戴英一齊道:“既認是王之明了,何須再問?也不須動刑,回奏聖上便了。

    ”把那太子依舊監在刑部牢裡。

    有不識姓名人題詩在皇城壁上道: 百神護跸賊中來,會見前星閉複開。

     海上扶蘇原未死,獄中病已又奚猜? 安危定自關宗社,忠義何曾到鼎台。

     烈烈大行何處遇,普天空向棘圜哀! 衆官具獄詞奏上,竟供稱:“高陽人王之明,系王鼎孫。

    家破南奔,遇高夢箕家人穆虎,教以詐冒東宮。

    非出己意。

    ”其時馬士英既病在寓,大學士王铎等面奏此事,弘光亦淚道:“朕未有子,東宮果真,即東宮了。

    ”次日高夢箕也不知真假了,上本說:“奸謀已露。

    ”禦史陳以瑞又上奸宄陰謀一本,弘光批道:“王之明好生護養,勿驟加刑。

    俟正告天下,愚夫愚婦皆已明白,然後申法。

    ”又次日,都察院掌院李沾,粘示通衢:“王之明假冒太子。

    ”也有信的,也有不信的。

    正是: 留将疑案傳千古,燭斧何能辨假真。

     且說江上奸人出沒,亂兵縱橫,以緻商旅梗塞。

    大铖借此為由,不管好人歹人,都作奸人拿了,動不動酷刑毒打。

    江北一帶,雞犬不甯。

     大铖與東林為仇,恨那文震孟系講學一派的人,故輔溫體仁又是震孟的緊對手,遂唆吏部尚書張捷,特上一本道:“故輔溫體仁,清執忠謹,當複文忠之谥。

    顧錫疇以私憾議削。

    文震孟宜改谥,不當與體仁并列。

    ”一時朝臣都把舌吐道:“皇帝偏安一隅,若賢奸乖舛,一旦至此,何以建邦立治!”馬士英曉得公道不服,隻得票本上略示調停。

    弘光批道:“溫體仁準複谥。

    文震孟免議。

    ” 都察院有左佥都禦史郭維經,見時事紛纭,不願做官。

    況與阮大铖不睦。

    連連上本告病,弘光批準回籍調理。

    帶了家眷行李,行至長江僻處,忽然下午時候,明明晴天不風不雨,寇船三隻一齊擁上,搶劫一空,殺死十餘人。

    郭維經推入江裡,不知存亡。

    遠近的人都說是阮營家丁,或道是兵丁作惡,或道是阮大铖差遣。

    從此阮小乙、阮小五、阮小七再來作賊的話,傳遍了江南北。

    正是: 才人失計從奸黨,赢得千秋有賊名。

     當時廬州巡撫張亮,飛報:“闖賊兵馬分三股南來,聲勢甚急。

    臣文臣也,獨臣難支。

    乞賜罷黜,别選才能堪任者,早為之備。

    ”弘光不允。

    阮大铖托言面奏軍情,入朝數日。

    虧得李自成部将劉體仁,已領兵往湖廣去了。

    阮大铖洋洋得意。

    愚智紛紛惜領腰,賢奸逐隊手相招。

    可憐江上屯兵者,空自月明吹洞箫。

     未知後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