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卷 行亂政外藩屢叛 據雄封衆士鹹歸
關燈
小
中
大
“朝廷将以輕兵來取鮑矣,宜早為計。
”叔業憂之乃遣人至襄一陽一,問蕭衍以自全之策,曰:“天下大勢可知,恐無複自存之理。
不若回南向北,不失作河南公。
”衍乃以書報之曰: 承下問,大勢誠可慮。
但群小而用事,豈能及遠?計慮回惑,自無所成。
唯應送家還都以安慰之。
若意外相一逼一,當勒馬步二萬,直出橫江,以斷其後,則天下之事,一舉可定。
若欲北向,彼必遣人相代,以河北一州相處,河南公甯可得耶?如此,則南歸之望絕美,敢布腹心,公善圖之。
叔業得書,雖以衍言為是,然懼有兵來,孤城難保,仍緻書魏将薛真度,陳歸魏之意。
真度勸其早降,曰:“若事迫而來,則功微賞薄矣。
”于是叔業通款于魏。
帝自裴植逃去,益怒叔業,乃命崔慧景将水軍讨壽一陽一。
帝設長圍于琅玡城外,親出送之。
戎服坐樓上,召慧景單騎進圍無一人随之。
慧景懼有變,才數言,即拜辭而退。
既得出,甚喜。
兵過廣陵,忽報叔業已率,朝廷已有别旨。
慧景乃召諸将謂曰:“叔業卒,軍可不往,吾荷三帝厚思,當顧托之重。
幼主昏狂,朝廷壞亂,危而不扶,責在今日。
欲與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何如?”衆皆響應。
乃以其子崔覺為前鋒,還軍向廣陵,守将崔恭祖開門納之。
帝聞變,假左興盛節,督軍讨之。
慧景停廣陵二日,即收衆濟江,遣使京口,密奉寶玄為主。
寶玄斬其使以聞,帝遣外監黃林夫助鎮京口。
及慧景至,寶玄又密與相應,殺黃林夫,開門納之。
遂率其衆,随慧景向建康。
時台将張佛護引兵據竹裡,築城以拒。
王瑩引兵據湖頭,築壘将山西岩,實甲數萬。
寶玄遣使謂佛護曰:“身自還朝,君何意苦相斷遏?”佛護曰:“小人荷國重恩,使于此創立小戍,殿下還朝,但自直過,豈敢斷遏。
”遂與慧景軍戰,各有斬獲。
而慧景軍衆,輕行不爨食,常以數舫載酒肉為軍糧。
每見台營中爨煙起,辄盡力攻之,台軍不得食,以此饑困。
崔恭祖進拔其城,殺佛護,又攻王瑩壘,不克。
或說慧景曰:“今平路皆為台軍所斷,不可議進,宜從蔣山龍尾上。
出其不意,下臨城中,則諸軍自潰。
”慧景從之,乃于半夜帥一精一兵數千魚貫上山,自西岩而下。
黎明兵臨城外,揚旗鼓噪,台軍驚恐,即時奔散。
慧景遂屯兵樂遊園,引衆圍之。
于是東府、石頭、白下、新亭諸城皆潰。
左興盛逃匿荻訪中,慧景擒而殺之。
斯時城中慌亂,單有衛尉蕭暢屯南掖門,處分城内,随方應拒,衆心稍安。
先是竹裡之捷,崔覺與恭祖争功,慧景不能決。
恭祖怒,又勸慧景以火箭燒北掖樓。
覺以大事垂克,後若更造,費用功多,阻其計不行。
恭祖益不悅。
時蕭懿将兵在小岘,帝遣使召之入援。
懿方食,聞之投箸而起,率數千人自采石濟江,張旗幟于越城,舉火相應。
台中人望見,皆鼓手稱慶。
慧景遣崔覺将一精一卒數千人渡南岸擊懿軍,大敗而還。
适遇一隊東宮女伎,為恭祖所掠,覺見而奪之。
恭祖積忿恨,遂率衆詣台降,軍心大亂。
就軍渡北岸,慧景軍皆走,父子俱死。
自圍城至此,凡十二日而敗。
恭祖既降,帝亦斬之。
且說寶玄初至建康,士民多往投集。
慧景敗,收得朝野附逆人名,帝命燒之曰:“江夏尚爾,何況餘人。
”寶玄逃亡,數日乃出。
帝召人後堂,以步障裹之,令左右數十人,鳴鼓角,馳繞其外,遣從謂寶玄曰:“汝近圍我,亦如此耳。
”放出斬之。
自此以後,朝政益亂,帝所一寵一任左右,皆橫行無忌。
慧景餘一黨一,已蒙诏赦,而嬖幸用事,不依诏書,無罪而家富者,皆誣為賊,殺而籍其赀。
有直閣徐世标者,素為帝所委任,凡有殺戮,皆在其手,亦嫌帝一婬一縱太過,密謂其一黨一曰:“何世天子無要人,但侬貨主惡耳。
”法珍以其言白帝,帝遣禁兵殺之,世标拒戰而死。
由是法珍、蟲兒專用事,口稱诏敕,人莫敢違。
八月甲辰夜,後宮火,會帝駕未還,内人不得出,外人不敢入,比及門開,死者相枕
”叔業憂之乃遣人至襄一陽一,問蕭衍以自全之策,曰:“天下大勢可知,恐無複自存之理。
不若回南向北,不失作河南公。
”衍乃以書報之曰: 承下問,大勢誠可慮。
但群小而用事,豈能及遠?計慮回惑,自無所成。
唯應送家還都以安慰之。
若意外相一逼一,當勒馬步二萬,直出橫江,以斷其後,則天下之事,一舉可定。
若欲北向,彼必遣人相代,以河北一州相處,河南公甯可得耶?如此,則南歸之望絕美,敢布腹心,公善圖之。
叔業得書,雖以衍言為是,然懼有兵來,孤城難保,仍緻書魏将薛真度,陳歸魏之意。
真度勸其早降,曰:“若事迫而來,則功微賞薄矣。
”于是叔業通款于魏。
帝自裴植逃去,益怒叔業,乃命崔慧景将水軍讨壽一陽一。
帝設長圍于琅玡城外,親出送之。
戎服坐樓上,召慧景單騎進圍無一人随之。
慧景懼有變,才數言,即拜辭而退。
既得出,甚喜。
兵過廣陵,忽報叔業已率,朝廷已有别旨。
慧景乃召諸将謂曰:“叔業卒,軍可不往,吾荷三帝厚思,當顧托之重。
幼主昏狂,朝廷壞亂,危而不扶,責在今日。
欲與諸君共建大功,以安社稷,何如?”衆皆響應。
乃以其子崔覺為前鋒,還軍向廣陵,守将崔恭祖開門納之。
帝聞變,假左興盛節,督軍讨之。
慧景停廣陵二日,即收衆濟江,遣使京口,密奉寶玄為主。
寶玄斬其使以聞,帝遣外監黃林夫助鎮京口。
及慧景至,寶玄又密與相應,殺黃林夫,開門納之。
遂率其衆,随慧景向建康。
時台将張佛護引兵據竹裡,築城以拒。
王瑩引兵據湖頭,築壘将山西岩,實甲數萬。
寶玄遣使謂佛護曰:“身自還朝,君何意苦相斷遏?”佛護曰:“小人荷國重恩,使于此創立小戍,殿下還朝,但自直過,豈敢斷遏。
”遂與慧景軍戰,各有斬獲。
而慧景軍衆,輕行不爨食,常以數舫載酒肉為軍糧。
每見台營中爨煙起,辄盡力攻之,台軍不得食,以此饑困。
崔恭祖進拔其城,殺佛護,又攻王瑩壘,不克。
或說慧景曰:“今平路皆為台軍所斷,不可議進,宜從蔣山龍尾上。
出其不意,下臨城中,則諸軍自潰。
”慧景從之,乃于半夜帥一精一兵數千魚貫上山,自西岩而下。
黎明兵臨城外,揚旗鼓噪,台軍驚恐,即時奔散。
慧景遂屯兵樂遊園,引衆圍之。
于是東府、石頭、白下、新亭諸城皆潰。
左興盛逃匿荻訪中,慧景擒而殺之。
斯時城中慌亂,單有衛尉蕭暢屯南掖門,處分城内,随方應拒,衆心稍安。
先是竹裡之捷,崔覺與恭祖争功,慧景不能決。
恭祖怒,又勸慧景以火箭燒北掖樓。
覺以大事垂克,後若更造,費用功多,阻其計不行。
恭祖益不悅。
時蕭懿将兵在小岘,帝遣使召之入援。
懿方食,聞之投箸而起,率數千人自采石濟江,張旗幟于越城,舉火相應。
台中人望見,皆鼓手稱慶。
慧景遣崔覺将一精一卒數千人渡南岸擊懿軍,大敗而還。
适遇一隊東宮女伎,為恭祖所掠,覺見而奪之。
恭祖積忿恨,遂率衆詣台降,軍心大亂。
就軍渡北岸,慧景軍皆走,父子俱死。
自圍城至此,凡十二日而敗。
恭祖既降,帝亦斬之。
且說寶玄初至建康,士民多往投集。
慧景敗,收得朝野附逆人名,帝命燒之曰:“江夏尚爾,何況餘人。
”寶玄逃亡,數日乃出。
帝召人後堂,以步障裹之,令左右數十人,鳴鼓角,馳繞其外,遣從謂寶玄曰:“汝近圍我,亦如此耳。
”放出斬之。
自此以後,朝政益亂,帝所一寵一任左右,皆橫行無忌。
慧景餘一黨一,已蒙诏赦,而嬖幸用事,不依诏書,無罪而家富者,皆誣為賊,殺而籍其赀。
有直閣徐世标者,素為帝所委任,凡有殺戮,皆在其手,亦嫌帝一婬一縱太過,密謂其一黨一曰:“何世天子無要人,但侬貨主惡耳。
”法珍以其言白帝,帝遣禁兵殺之,世标拒戰而死。
由是法珍、蟲兒專用事,口稱诏敕,人莫敢違。
八月甲辰夜,後宮火,會帝駕未還,内人不得出,外人不敢入,比及門開,死者相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