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伊斯蘭教的興起

關燈
73年〕則是基督教徒。

    他曾出訪希臘語國家;收集手稿,同助手一起翻譯了許多著作,其中包括希波克拉底、加倫、歐幾裡得、托勒密、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作品。

    另一大翻譯中心在穆斯林西班牙的托萊多市。

    12、13世紀,這裡的翻譯家有猶太人、西班牙人和歐洲各地的外國學者。

    這一活動具有深遠的意義,因為西歐人對希臘知識已缺乏直接的了解,甚至長期不知道它的存在。

    因此,穆斯林這一學術成就在西歐準備重新恢複他們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臘古典著作的作用。

     最後應該強調,兩條基本紐帶,即阿拉伯語和伊斯蘭教,将哈裡發統治的各不同民族連在一起。

    阿拉伯語的傳播,比阿拉伯人的征服成績更為顯著。

    到11世紀時,它已代替古希臘語、拉丁語、科普特語和阿拉術語,在從摩洛哥到波斯的廣大地區盛行,并一直持續到今天。

    這一人們共同使用的語言說明,在這一地區,盡避有蘇丹黑人以及占優勢的閃米特人,有基督教黎巴嫩人、科普特埃及人以及占優勢的穆斯林,但卻存在着一種彼此相同的感情。

    甚至在這片已經永久地被阿拉伯化的遼闊地區之外,阿拉伯語對其他穆斯林語也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阿拉伯語彙在這些語言中,如希臘和拉丁語彙在英語中一樣被普遍使用;其中有些語言(烏爾都語、馬來語、斯瓦希裡語和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土耳其語)都是用阿拉伯文字母拼寫的。

     伊斯蘭教也是一條強有力的紐帶,一條比基督教更有力得多的紐帶,因為它不僅是一種信仰,而且是社會的和政治的體系以及生活的總方法(見本章第二節)。

    如同語言為阿拉伯世界打下基礎一樣,宗教信仰也為伊斯蘭教文明提一供了基礎。

    衆所周知,伊斯蘭教文明在征服後幾個世紀中,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帶有基督教、猶太教、瑣羅亞斯德教和阿拉伯宗教的成分,帶有希臘-羅馬、波斯-美索不達亞米的行政、文化和科學各成分的綜合一體。

    因此,它不僅僅是古代各種文化的拼湊,而是原有文明的新的綜合。

    它雖然來源不一,但卻明顯帶有阿拉伯伊斯蘭教的特征。

     六、哈裡發統治的衰落 哈倫·賴世德統治時朝,阿拔斯王朝達到鼎盛,随即便衰落下去,其情景使人聯想起羅馬帝國的崩潰。

    首先存在着帝國疆域廣闊這樣一個問題,這在用馬和船隻作為交通工具的時代裡,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邊遠省份遠離首都達3000英裡,因此,不足為奇,西班牙于756年、摩洛哥于788年、突尼斯于800年,首先擺脫了帝國的統治。

     同羅馬帝國的情況一樣,阿拉伯帝國也存在着開支問題;就當時的經濟和技術而言,帝國的開支顯然過大,無力補償。

    巴格達朝廷的極度奢侈和日益龐大的官僚機構的浩大開支,超過了技術的發展,結果,财政危機迫使哈裡發委派各省總督為當地稅務的包收者。

    這些總督用他們征來的稅收,支付地方軍隊和官員的薪俸,并向國庫交納指定的款額。

    這一情況使總督兼包稅人不久便和軍事将領達成協議,兩者一起成為各省的實際統治者。

    到9世紀中葉,哈裡發已失去對軍事和行政的控制,并逐漸被土耳其雇用軍随意廢立。

    13世紀,穆林斯曆史學家邦德裡,清楚地描述了由中央集權制帝國向封建自治國家過渡的情況: 曆來的習慣,都是從全國征收賦稅,以供養軍隊,在此之前誰也沒有采邑。

    尼紮姆·穆爾克[11世紀的官員]已明白到,由于國家動蕩不安,再要征收稅款已不可能;生産也因社會混亂而毫無保障。

    因此,他将土地分封給士兵,指定産量和稅收。

    這樣,他們開發土地的興起大大增加了,很快便恢複了繁榮的景象。

     毫無例外,帝國的衰弱導緻了蠻族的入侵。

    正如羅馬帝國遭到來自萊茵河和多瑙河對岸的侵略一樣,哈裡發統治這時也遭受了來自北部、南部和東部的進攻。

    十字軍由北入侵占領了西班牙。

    西西裡和叙亞利,而這三個地區穆斯林的不和卻便利于這一入侵。

    在西西裡島;1040年,當地王朝滅亡後爆發了内戰,這對諾曼人從意人利南部入侵該島十分有利。

    到1091年時,整個西西裡島被征服,混雜的基督教-穆斯林居民淪于諾曼底國王的統治。

     同樣,在西班牙,伍麥葉王朝于1031年被推翻,整個國家分裂成許多小一柄一,由各"一黨一派"即代表各民族的宗派統治。

    這些民族包括阿拉伯人、柏柏爾人、當地前穆斯林伊比利亞人和"斯拉夫人"。

    斯拉夫人,即歐洲奴隸,主要來自中歐和東歐。

    他們同突厥人受阿拔斯王朝雇傭一樣,被伍麥葉王朝雇來充當雇傭軍,并象突厥人那樣,最終統治了他們的主人。

    穆斯林西班牙的分裂,使北部基督教國家能向南擴張。

    到1085年,他們占領了重要城市托萊多。

    到13世紀末,穆斯林隻剩下半島最南端的格拉納達。

     西西裡島和西班牙失陷于基督教國家是長期的,但叙利亞的情況則不同。

    這裡,幾個穆斯林國家自相殘殺的戰争,使十字軍從1096年起迅速向前推進,抵達叙利亞海岸,進入巴勒斯坦,建立了四個國家:埃澤薩伯國(1078年)、安條克公國(1098年)、耶路撒冷王國(1O99年)和特裡波利伯國(1109年)。

    這些國家都以西方封建方式建成,然而,它們缺乏根基,從未同化穆斯林阿拉伯臣民。

    它們的存在依靠歐洲零星到達的援兵的支持。

    而且,這些國家都位于沿海地區,很容易遭受内地組織的抵抗運動的襲擊。

    但隻要周圍的穆斯林世界處于分裂狀态,這些國家就能生存下去。

    薩拉赫丁,即西方人所稱的薩拉丁,結束了這種分裂狀态。

    他統一了穆斯林叙利亞和埃及,包圍了十字軍公國,于1187年開始反攻。

    他在1193年逝世以前已收複了耶路撒冷,把西方人從所有地區驅除出去,隻剩下一條狹長的沿海地區。

    随後一個世紀中,這一地區也被占領,穆斯林的再征服宣告完成。

     除北面這些十字軍的猛攻外,哈裡發統治還遭到了來自摩洛哥南部、塞内加爾和尼日爾地區的柏柏爾人,以及上埃及地區的希拉勒和蘇萊姆兩個阿拉伯貝都因部落的進攻。

    這些部落席卷利比亞和突尼斯,到處劫掠破壞。

    正是這一入侵,而不是更早的7世紀阿拉伯人的入侵摧毀了北非文明。

    14世紀阿拉伯著名的曆史學家、北非人伊本·赫勒敦,這樣記載了他的祖國所遭到的破壞: 伊斯蘭教紀元5世紀初(公元11世紀中葉〕,當希拉勒和蘇萊姆達兩個部落經過突尼斯和西部,并蹂一躏了這些國家之後,那裡所有的平原荒廢了大約350年之久。

    而過去,從蘇丹到地中海,所有平原都是一片良田,那裡殘存的石碑、建築、農田和村落的遺迹都可以證明這一點。

     最後,第三股侵略軍是來自東方的突厥人和蒙古人。

    他們的入侵持續了好幾個世紀,所侵略的地區實際上包括整個歐亞大一陸,從而構成了世界曆史上重要的一章。

    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範圍及其影響,完全可以和阿拉伯伊斯蘭教的征服相匹敵。

    實際上,這兩者間存在着密切的關系,許多突厥人和蒙古人皈依了伊斯蘭教,随後,又将池們的信仰擴張到遙遠的新地區。

    下章将叙述突厥人和蒙古人的侵略過程及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