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歐亞大陸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
關燈
小
中
大
商人通常沿橫貫歐亞大一陸的商路經商。
最早到忽必烈新朝廷來的歐洲人,并非外交使節,而是兩個威尼斯商人:尼科拉·波羅和馬費奧·波羅。
然而,首次到達香料發源地印度和東印度群島,比到中國具有更大的經濟價值。
香料向來由兩條路線運往歐洲;或經由紅海和埃及,到黑海或地中海東部各港口;或進抵波斯灣,再由商隊将貨物防運到這些港口。
第一條路由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控制;阿拉伯人用船将香料運到埃及,威尼斯人再從亞曆山大港将貨物運往歐洲銷一售。
第二條路由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伊兒汗國)蒙古統治者和熱那亞人控制;熱那亞人在港口轉運站等候香料。
然而,熱那亞人并不滿足僅僅在黑海航行。
他們乘小巧的輕舟從亞速海沿領河而上,或許是坐牛車穿過狹長的地帶,到達伏爾加河,再從這裡前往裡海和波斯。
這樣,熱那亞人便可到達波斯灣,直接去印度和東印度群島。
在那裡他們發現,香料在原産地非常便宜,而過去幾個世紀中,一批批經紀人在東南亞生産者和歐洲消費者之間撮合經售,從中謀取了巨額利潤。
蒙古統治下的和平時期,陸上貿易的恢複隻是短暫的。
原因之一是,1368年蒙古人被趕出中國,蒙古帝國全面崩潰,從而使中亞再度分裂,導緻歐亞大一陸間的貿易瓦解。
更重要的是,伊兒汗國的合贊汗(1295-1304年)改宗伊斯蘭教,無意之中切斷了歐洲人去香料群島的運輸路線。
從此,幾乎所有的香料都是沿紅海至尼羅河航線,用船運輸,使阿拉伯和威尼斯經紀人獲得巨額利潤。
但有些歐洲人不願繼續支付昂貴的價款,尤其是他們現已知道香料的産地及其價格,從此開始尋找避開穆斯林這一障礙的新道路,結果達·伽馬開辟了一條環繞非洲的劃時代的航線。
三、技術傳播 穆斯林帝國和蒙古帝國,不僅影響了歐亞大一陸間的貿易交往,而且影響了技術的傳播,三角帆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這是一種高大的、三角形縱帆帆船,一直為阿拉伯人所使用。
但在地中海,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臘人和羅馬人卻使用一種橫帆帆船;這種帆船氣候惡劣時較易于駕駛。
不過,阿拉伯帆船一操一縱更加靈敏,能逆風航行,并能在河流和狹窄的水域裡搶風轉變航向。
由于這一點,它不久便在地中海東部諸地區代替了橫帆帆船。
到11世紀時,它已成為正式的運輸工具,遍及地中海。
盡避這種三角形的帆船是阿拉伯人随穆斯林入侵傳入地中海的,但今天卻被稱為"拉丁"或'三角"帆船。
後來,這種帆船又從地中海傳到大西洋。
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船舶設計師,将橫帆帆船的前桅和三角帆船的主桅及後桅相結合,制造出了三桅船,它可以在任何天氣裡航行;使哥倫布和達·伽馬的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穆斯林帝國橫跨北非、中東和南亞,同歐亞大一陸各地區保持聯系,從而疏通、調順了知識、技術以及商品的相互交流。
850年至925年,居住在巴格達的一位阿拉伯醫生和科學家的下面這段叙述,可作為說明這種相互交流的一例。
它告訴人們,中國人是怎樣從穆斯林那裡得知加倫;加倫(公元130-200年)是希臘一位名醫,他的許多著作早被譯成阿拉伯語。
一位中國學者來到我家,并在鎮上住了大約一年。
五個月内,他學會了用阿拉伯語說話、寫字,而且,的确達到了口才流利、書法一精一通的程度。
後來,他決定回國。
臨行前一個月左右,他對我說:"我要走了。
走之前,如果有誰願口述加倫的16部著作,讓我筆錄下來,那我将非常高興。
"我告訴他時間不夠,頂多隻能筆錄一小部分。
他卻說:"我懇求你在我走之前,用你所有時間,以最快速度為我口述。
你将看到,我記錄得比你口述還要快。
"于是,我和一個學生一起,以最快速度為他口述加倫的著作,但他記得更快。
我們不相信他記得都對,後經核對,才發現完全正确。
我問他為什麼能記得這麼快,他說:"在我國,有一種書寫方法叫速記,這就是你們所看到的。
當我們想要快速記下某些東西時,使用這種寫法,事後,可以随意将它們整理成原來的文字。
"但他又說,即便是位敏于學習的聰明人,要掌握速記,至少也得20年。
這段叙述所描寫的情況較為獨特,因為中世紀時期,中國人在歐亞大一陸的交流中,通常是捐獻者,而不是接受者。
的确,早些時候的情況則相反。
古代和古典時期,美索不達米亞的車輪、辘轱和滑輪,埃及的握杆和曲一柄一;波斯的風車和小亞細亞的煉鐵等,從各自的發源地向四面八方傳播。
但在公元後的14個世紀中,中國則是技術革新的偉大中心,向歐亞大一陸算他地區傳播了許多發明(見表1)。
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道: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
人們将看到,這些發明遠不如三大發明那麼顯著;這三大發明古人并不知道,它們的起源,即使現在仍模糊不清,無人知曉,它們是:印刷術、火藥和磁鐵。
因為這三大發明首先在文學方面,其次在戰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态、并由此産生無數變化,以緻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務産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
中國傳入西方的技術與發明大約與現在相隔的世紀 方闆鍊泵15 輪式碾磨機13 水力輪式碾磨機9 水力冶金鼓風機械11 葉片式旋轉風選機14 活一塞風箱14 拉式紡機
最早到忽必烈新朝廷來的歐洲人,并非外交使節,而是兩個威尼斯商人:尼科拉·波羅和馬費奧·波羅。
然而,首次到達香料發源地印度和東印度群島,比到中國具有更大的經濟價值。
香料向來由兩條路線運往歐洲;或經由紅海和埃及,到黑海或地中海東部各港口;或進抵波斯灣,再由商隊将貨物防運到這些港口。
第一條路由阿拉伯人和威尼斯人控制;阿拉伯人用船将香料運到埃及,威尼斯人再從亞曆山大港将貨物運往歐洲銷一售。
第二條路由波斯和美索不達米亞的(伊兒汗國)蒙古統治者和熱那亞人控制;熱那亞人在港口轉運站等候香料。
然而,熱那亞人并不滿足僅僅在黑海航行。
他們乘小巧的輕舟從亞速海沿領河而上,或許是坐牛車穿過狹長的地帶,到達伏爾加河,再從這裡前往裡海和波斯。
這樣,熱那亞人便可到達波斯灣,直接去印度和東印度群島。
在那裡他們發現,香料在原産地非常便宜,而過去幾個世紀中,一批批經紀人在東南亞生産者和歐洲消費者之間撮合經售,從中謀取了巨額利潤。
蒙古統治下的和平時期,陸上貿易的恢複隻是短暫的。
原因之一是,1368年蒙古人被趕出中國,蒙古帝國全面崩潰,從而使中亞再度分裂,導緻歐亞大一陸間的貿易瓦解。
更重要的是,伊兒汗國的合贊汗(1295-1304年)改宗伊斯蘭教,無意之中切斷了歐洲人去香料群島的運輸路線。
從此,幾乎所有的香料都是沿紅海至尼羅河航線,用船運輸,使阿拉伯和威尼斯經紀人獲得巨額利潤。
但有些歐洲人不願繼續支付昂貴的價款,尤其是他們現已知道香料的産地及其價格,從此開始尋找避開穆斯林這一障礙的新道路,結果達·伽馬開辟了一條環繞非洲的劃時代的航線。
三、技術傳播 穆斯林帝國和蒙古帝國,不僅影響了歐亞大一陸間的貿易交往,而且影響了技術的傳播,三角帆船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這是一種高大的、三角形縱帆帆船,一直為阿拉伯人所使用。
但在地中海,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臘人和羅馬人卻使用一種橫帆帆船;這種帆船氣候惡劣時較易于駕駛。
不過,阿拉伯帆船一操一縱更加靈敏,能逆風航行,并能在河流和狹窄的水域裡搶風轉變航向。
由于這一點,它不久便在地中海東部諸地區代替了橫帆帆船。
到11世紀時,它已成為正式的運輸工具,遍及地中海。
盡避這種三角形的帆船是阿拉伯人随穆斯林入侵傳入地中海的,但今天卻被稱為"拉丁"或'三角"帆船。
後來,這種帆船又從地中海傳到大西洋。
15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船舶設計師,将橫帆帆船的前桅和三角帆船的主桅及後桅相結合,制造出了三桅船,它可以在任何天氣裡航行;使哥倫布和達·伽馬的遠洋航行成為可能。
穆斯林帝國橫跨北非、中東和南亞,同歐亞大一陸各地區保持聯系,從而疏通、調順了知識、技術以及商品的相互交流。
850年至925年,居住在巴格達的一位阿拉伯醫生和科學家的下面這段叙述,可作為說明這種相互交流的一例。
它告訴人們,中國人是怎樣從穆斯林那裡得知加倫;加倫(公元130-200年)是希臘一位名醫,他的許多著作早被譯成阿拉伯語。
一位中國學者來到我家,并在鎮上住了大約一年。
五個月内,他學會了用阿拉伯語說話、寫字,而且,的确達到了口才流利、書法一精一通的程度。
後來,他決定回國。
臨行前一個月左右,他對我說:"我要走了。
走之前,如果有誰願口述加倫的16部著作,讓我筆錄下來,那我将非常高興。
"我告訴他時間不夠,頂多隻能筆錄一小部分。
他卻說:"我懇求你在我走之前,用你所有時間,以最快速度為我口述。
你将看到,我記錄得比你口述還要快。
"于是,我和一個學生一起,以最快速度為他口述加倫的著作,但他記得更快。
我們不相信他記得都對,後經核對,才發現完全正确。
我問他為什麼能記得這麼快,他說:"在我國,有一種書寫方法叫速記,這就是你們所看到的。
當我們想要快速記下某些東西時,使用這種寫法,事後,可以随意将它們整理成原來的文字。
"但他又說,即便是位敏于學習的聰明人,要掌握速記,至少也得20年。
這段叙述所描寫的情況較為獨特,因為中世紀時期,中國人在歐亞大一陸的交流中,通常是捐獻者,而不是接受者。
的确,早些時候的情況則相反。
古代和古典時期,美索不達米亞的車輪、辘轱和滑輪,埃及的握杆和曲一柄一;波斯的風車和小亞細亞的煉鐵等,從各自的發源地向四面八方傳播。
但在公元後的14個世紀中,中國則是技術革新的偉大中心,向歐亞大一陸算他地區傳播了許多發明(見表1)。
1620年,英國哲學家弗蘭西斯·培根寫道: 我們應該注意到這些發明的力量、功效和結果。
人們将看到,這些發明遠不如三大發明那麼顯著;這三大發明古人并不知道,它們的起源,即使現在仍模糊不清,無人知曉,它們是:印刷術、火藥和磁鐵。
因為這三大發明首先在文學方面,其次在戰争方面,第三在航海方面,改變了整個世界許多事物的面貌和狀态、并由此産生無數變化,以緻似乎沒有任何帝國、任何派别、任何星球,能比這些技術發明對人類事務産生更大的動力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