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上)

關燈
1946年3月,内閣的一個三人代表一團一前往印度,負責自治的準備工作。

    兩個月後,他們公布了一項計劃,但這一計劃未能赢得長期不和的國大一黨一和穆斯林聯盟的支持。

    于是,工一黨一政一府派海軍上将蒙巴頓勳爵為新任總督。

    在經過倉促的會商之後,蒙巴頓斷定,任何維持印度政治統一的計劃都是行不通的,他建議印、巴分治,使印、巴政一府均享有自治領地位。

    這時,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已認識到分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接受了這一計劃。

    1947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獨立法案》,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聯邦成為英聯邦中的兩個獨立的國家。

    英聯邦的伸縮一性一被進一步擴大到允許這兩個新國家作為共和國分享一種必然保持一位君主作為其象征一性一首腦的制度。

     四、東南亞 與印度相反,東南亞在戰争期間被日本人占領了。

    可以看出,在1942年至1945年這一短暫的占領期間,整個東南亞地區存在着一種共同的模一式。

    幾乎在每個國家中,對西方統治的普遍不滿已大大地促成了日本人的迅速征服(見第二十五章第二節)。

    當時,日本人同德國人一樣,宣布他們的征服是"新秩序"的開端。

    這一"新秩序"的口号是"亞洲人的亞洲"、"大東亞共榮圈"和"沒有征服、沒有壓迫、沒有剝削"。

     如果日本人當初實行這些原則,他們原本能得到東南亞大部分地區的民衆的有力支持,尤其是在當地居民普遍地歡迎他們、将他們當作解放者以後。

    然而,日本軍方另有打算,因此,這些原則仍是很快就讓人覺得空洞、難以置信的宣傳一性一口号。

    這些軍事領袖不是将大東亞視為一個"共榮圈",而是視為由處于不同程度控制下的衛星國組成的一個地區。

    各地的日本軍隊都盡可能地靠當地供一應給養,常常造成當地的糧食和物資嚴重短缺;他們無情地征收本土諸島所需要的一切糧食和工業原料。

    反過來,日本人能提一供的東西卻很少,因為他們的經濟還不夠強大,不能生産戰争物資和消費品。

     不言而喻,日本人與當地民族主義者之間的關系在經曆最初的蜜月時期之後迅速地惡化了。

    如果日本人延長他們的占領,他們無疑會遇到嚴重的起義。

    對日本人來說幸運的是,他們在1945年不得不撤退。

    撤退時,他們千方百計地在西方恢複其統治的道路上設置種種障礙。

    在印度支那,他們推翻了維希政權,承認了胡志明的臨時政一府;在印度尼西亞,他們将政一府交給了民族主義領一導一人蘇加諾;在許多地區,他們把武器分給了當地的革命組織。

     毫不奇怪,日本人撤退後的10年内,東南亞所有國家都赢得了獨立。

    各國赢得獨立的方式各不相同,它取決幹與之有關的帝國統治者。

    英國人在被迫正視印度的現實之後,在處理東南亞的民族主義問題方面是最現實主義的。

    1918年1月,他們承認緬甸為英聯邦之外的獨立共和國,第二個月,準許錫蘭在英聯邦内享有完全的自治領地位。

    不過,馬來亞的獨立卻被拖延到1957年2月,一個原因是這個國家的種族成分混雜,那裡的馬來亞人和中國人各占總人口的40%多一點,此外還有印度人、巴基斯坦人和少數歐洲人。

    中國人是始于1948年的一次共一産一黨一起義的幕後發起人;擡着發生的叢林戰付出了非常昂貴的代價,一直拖延到1955年。

    1963年,馬來亞同新加坡、沙撈越和沙巴(英屬北婆羅州)聯合起來,組成了一個新的國家——馬來西亞。

    馬來亞與由中國人占優勢的新加被之間的緊張局勢緻使新加坡于1965年退出馬來西亞,成為英聯邦中的一個獨立國家。

     法國人和荷蘭人的臣民也要求獨立;事實證明,法國人和荷蘭人不太靈活,因此其境通要糟得多。

    日本人甚至在1945年9月投降後仍繼續占領着印度尼西亞,因為荷蘭沒有力量來取代日本人。

    蘇加諾的民族主義政一府已于8月17日宣布成立,與這一政一府打交道的任務落到了海軍上将蒙巴頓的肩上。

    第二年,當荷蘭人返回時,他們願意給印度尼西亞以某種程度的自治,但這種自治仍不足以使民族主義者滿意。

    雙方的談判破裂了,荷蘭人依靠武力來重申自己的權力。

    戰争拖延到1947年,最後,荷蘭人承認了獨立的印度尼西亞聯邦。

    武裝沖突遺留下來的影響使兩國以後的關系惡化,盡避在同一國王管轄下的荷蘭-印度尼西亞聯邦生存了好幾年,但1954年蘇加諾退出後它便解散了。

    在以後幾年中,兩國的關系因荷蘭人拒絕将荷屬新幾内亞交給這個新共和國而變得更加緊張。

    1957年,印度尼西亞為了報複,沒收了荷蘭人價值10億多美元的資産,1960年,斷絕了同海牙的外交關系。

    三年後,蘇加諾控制了西伊裡安,從而清除了一個比英帝國大部分地區還要古老的帝國的最後殘餘。

     法國人為了保住他們的殖民地在印度支那進行了更長期、更頑強的戰鬥,但最後,他們也被迫撤退了。

    印度支那由三國組成,它們是越南、老撾和柬埔寨。

    越盟即越南獨立同盟領導了反對法國恢複其統治的抵抗運動。

    雖然越盟由許許多多成分組成,但它卻由一位曾在巴黎、莫斯科和中國生活過的共一産一黨一人——一胡志明領導。

    正如印度尼西亞發生的情況一樣,由于戰争結束後驅逐日本人的事受到耽擱,胡志明能于1945年宣布成立臨時的越南共和國。

     法國人拒不承認這一新政權,因而戰争随即爆發。

    法國人輕而易舉地重新占領了老撾和柬埔寨,但在越南,一場消耗戰卻拖得很久。

     當中國成為共一産一黨一國家并支持胡志明時,法國獲勝的機會便不再存在。

    随着冷戰的到來,美國把在财政上支持法國人作為"遏制"政策的一部分。

    到1954年時,北越大部分地區已控制在越盟手中,同一年,法國人在奠邊府遭到慘敗。

    随即召開的日内瓦和解會議承認了整個越南的獨立,規定以北緯17度為界将越南暫時劃分為兩部分,要求于1956年在國際監督下舉行選舉,以使國家重新統一。

    這一解決辦法實際上給了胡志明半個國家,并使他期望兩年内得到另外半個國家,因為他的抵抗經曆已使他成為一位民族英雄。

     為了避免這一結局,美國在南越支持反共産主義的天主教領一導一人吳庭豔。

    吳庭豔的政策激起了農民和勢力強大的佛教徒的強烈反對,緻使他的政權于1963年被推翻,接着發生了一系列政變,直到華盛頓支持的阮高其和阮文紹先後掌權為止。

    他們之所以能在西貢堅持下去,僅僅是因為美國不斷升級的幹涉:先是援助以資金和武器,然後發展到派"顧問"和戰鬥部隊,東京灣事件(1964年8月)後,開始轟炸北越。

    這一轟炸的目的是強迫早些時候已在派軍隊進攻南越的河内放棄南越,并承認它為獨立的國家。

    盡避這一轟炸遠遠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朝鮮戰争的水平,盡避5O多萬美軍投入了戰鬥,但勝利仍不能持久,1968年1月敵軍的春節攻勢令人痛苦地證明了這一點。

    因此,約翰遜總統決定,停止對北越的轟炸,并開始在巴黎舉行和談,這一和談後由他的繼任者尼克松總統繼續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