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上)
關燈
小
中
大
易舉地将英國人趕出了馬來亞和緬甸,将法國人趕出了印度支那,将荷蘭人趕出了印度尼西亞,将美國人趕出了菲律賓,所以,西方的軍事威望遭到徹底的破壞。
由于日本人以"亞洲人的亞洲"為口号,進行宣傳,所以西方帝國主義的政治基礎也遭到了破壞。
當日本人最後被迫交出他們的占領地時,他們故意将武器留給當地的民族主義組織,承認這些組織為獨立的政一府——如承認印度支那的胡志明的越盟和印度尼西亞的蘇加諾的印尼一黨一,從而盡可能地使西方的統治難以恢複。
不過,應該指出,未曾遭到日本人侵略的非洲人也同亞洲人一道赢得了自一由,從而有力地說明了這一事實:雖然日本人的影響很重要,但它僅僅加深了從20世紀初起愈來愈劇烈的大動亂和愈來愈廣泛的覺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系列殖民地起義反映了這種迅速發展的運動(見第二十一章)。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裡,這種運動随着受過西方教育的土著知識分子的成長而獲得了力量,實現了目的。
成功的民族主義領一導一人不是頑固守舊的馬來亞蘇丹、尼日利亞酋長或印度王公,而是那些曾在西方大學裡學習并注意到西方現行制度的人——如甘地、尼赫魯、蘇加諾、恩克魯瑪、阿齊克韋和布爾吉巴,這一點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數百萬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國和日本的軍隊和勞動營中服役,這種世界範圍的殖民地覺醒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
許多非洲人在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旗幟下作戰,而200多萬印度人自願加入了英國軍隊,另外還有在香港、新加坡和緬甸被俘的4萬名印度俘虜簽約參加了日本人資助的印度國民軍。
當所有這些人返回家園時,他們必然以新的眼光來看待當地的殖民地官員和本民族領一導一人。
當時,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老百姓不僅受到了某些地區的戰争造成的窮困和苦難的影響,而且還受到了同盟國關于自一由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的影響。
三、印度和巴基斯坦 殖民地革命中最重大的一個事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赢得了獨立。
印度次大一陸因其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從一開始就是英帝國所依賴的部分和歐洲帝國權力的縮影。
英國的一個多世紀的統治為印度的自治做好了優于其他殖民地的準備。
行政機構人員基本上已由印度人充任大學已培養出一代代受過西方教育的領一導一人;國大一黨一表達了民族主義願望,并把這類願望轉到适當的方面去了(見第十五章第四至六節)。
當英國于1939年9月3日對德國宣戰時,總督林利斯戈侯爵在同一天宣布印度也将參戰。
國大一黨一領袖尼赫魯抱怨地說:"一個人,而且是外國人和令人憎恨的制度的代表,能夠不與4億人作最起碼的商讨就使他們陷入戰争。
…在英聯邦自治領,這種決定是經充分讨論後才被民衆代表接受的。
……在印度卻不是這樣,這讓人感到痛苦。
"對國大一黨一的抗議,倫敦粗率無禮地不予接受,直到法國的淪陷和不列颠戰役的爆發造成全國緊急狀态時。
這時,總督宣布,戰争期間不可能實行根本的變革,但戰後印度将被授予自治領地位。
國大一黨一立即拒絕了這一提議,因而僵局仍在繼續。
1942年初,日本對東南亞的突然征服從根本上改變了印度的形勢。
随着日本軍隊一逼一近孟加拉國邊境,印度從位于平靜的偏僻小路上的勉強的同盟國轉變為直接處在迅速向前推進的敵人的道路上的國家。
丘吉爾的反應是于3月22日派内閣成員斯塔福德·克裡普斯爵士去印度。
克裡普斯的意見是,在整個戰争期間不能進行重大改革,但戰争一結束,印度就能完全實行自治,并有權退出英聯邦。
國大一黨一拒絕了克裡普斯的提議,于1942年8月7日通過了"退出印度決議",要求"為了印度、為了聯合國事業的成功"而立即獨立。
國大一黨一還進一步威脅說,如果它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将進行'非暴力的群衆鬥争"。
英國的反應是實行大規模的鎮壓:6萬多人被逮捕,其中包括國大一黨一所有的領袖;14,000人未經審問就被拘留;940人被殺死;1630人在與警察和軍隊的沖突中受傷。
這是一個不僅對印度、而且對同盟國也是極關鍵的時刻。
德國人此時已到達伏爾加河,離亞曆山大隻有30哩,日本人則侵占了緬甸。
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巨大的鉗形攻勢隻是由于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才被隔斷;印度這時因充滿着不滿情緒而動蕩不安,阿拉伯國家與其說是站在同盟國一邊,不如說是站在軸心國一邊。
德國人和日本人原本無需作什麼努力便能深深地進入這些國家,使無焰悶燃的火種燒起來。
如果他們這樣做了,他們便能完全封鎖歐亞大一陸,從而産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西方之所以能避免這種快降臨的災難,隻是因為希特勒決定将他的各個師投入俄羅斯平原,隻是因為日本人盡避進行威脅和軍事演習,卻從未真正打算侵入印度。
即便如此,如果并非不可能,如果國大一黨一當初作好了武裝起義的準備,英國在次大一陸上的地位原會很不穩固。
然而,在甘地的影響下,印度隻進行了非暴力抵抗。
不過,盡避這一抵抗缺乏富有戰鬥一精一神的領一導一人,但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的被捕卻促成了城市和鄉村中的罷工和暴動;但是,這一抵抗沒有計劃,缺乏協調,因此,英國人能搗毀一個又一個暴動中心。
在戰争剩下的幾年中,英國人堅決拒絕釋放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除非他們改變"退出印度"的要求。
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則拒絕這樣做,因而在這幾年中,他們一直被監禁着。
其時,穆斯林聯盟領一導一人真納趁國大一黨一陷入困境之際,說服印度的穆斯林加入了他的組織,從而為戰後獨立的穆斯林國家準備了條件。
他不知疲倦、滿懷激一情地宣講他關于一個獨立自主的巴基斯坦的教義。
"穆斯林印度不能接受任何必将導緻一個由印度教徒占多數的政一府的憲法……衆所周知,穆斯林不是一個少數派。
……根據任何有關民族的定義。
都可說穆斯林是一個民族,他們應當擁有自己的家園、自己的領土和自己的國家。
" 1945年7月,工一黨一在英國大選中的勝利是印度事務中一個新的、決定一性一的轉折點。
工一黨一曆來主張印度獨立,這時,艾德禮首相為實現這一目标立即采取了行動。
若不考慮其政一黨一的許諾和同情,事實是他除承認印度獨立外幾乎别無他擇。
純粹的外界勢力已不再能抑制因戰時經曆而愈益強烈的印度民族主義,這一點在政一府于1945年年底審判日本資助的印度國民軍的一些軍官時變得很明顯。
這些人頓時成了民族英雄,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曾同日本人合作,而是因為他們的目标是趕走可恨的英國人。
當時,遍及全國的這種情緒非常強烈,以緻審判隻好中途停止。
事實上,英國已不再能不顧這個國家人民的願望而統治這個國家,也不再存在着企圖這樣做的意向。
戰争期間,印度行政機構人員已愈來愈多地由印度人充任,而英國在印度的投資則大大減少;英國公衆對沒完沒了的印度問題已厭倦起來。
因此,艾德禮這時能在不太遭到國内反對的情況下割斷帝國與其從前的寶貝之間的聯系。
由于日本人以"亞洲人的亞洲"為口号,進行宣傳,所以西方帝國主義的政治基礎也遭到了破壞。
當日本人最後被迫交出他們的占領地時,他們故意将武器留給當地的民族主義組織,承認這些組織為獨立的政一府——如承認印度支那的胡志明的越盟和印度尼西亞的蘇加諾的印尼一黨一,從而盡可能地使西方的統治難以恢複。
不過,應該指出,未曾遭到日本人侵略的非洲人也同亞洲人一道赢得了自一由,從而有力地說明了這一事實:雖然日本人的影響很重要,但它僅僅加深了從20世紀初起愈來愈劇烈的大動亂和愈來愈廣泛的覺醒。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系列殖民地起義反映了這種迅速發展的運動(見第二十一章)。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年代裡,這種運動随着受過西方教育的土著知識分子的成長而獲得了力量,實現了目的。
成功的民族主義領一導一人不是頑固守舊的馬來亞蘇丹、尼日利亞酋長或印度王公,而是那些曾在西方大學裡學習并注意到西方現行制度的人——如甘地、尼赫魯、蘇加諾、恩克魯瑪、阿齊克韋和布爾吉巴,這一點并不是偶然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數百萬殖民地居民在同盟國和日本的軍隊和勞動營中服役,這種世界範圍的殖民地覺醒得到了進一步的促進。
許多非洲人在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旗幟下作戰,而200多萬印度人自願加入了英國軍隊,另外還有在香港、新加坡和緬甸被俘的4萬名印度俘虜簽約參加了日本人資助的印度國民軍。
當所有這些人返回家園時,他們必然以新的眼光來看待當地的殖民地官員和本民族領一導一人。
當時,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樣,老百姓不僅受到了某些地區的戰争造成的窮困和苦難的影響,而且還受到了同盟國關于自一由和民族自決的宣傳的影響。
三、印度和巴基斯坦 殖民地革命中最重大的一個事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赢得了獨立。
印度次大一陸因其巨大的人力物力資源,從一開始就是英帝國所依賴的部分和歐洲帝國權力的縮影。
英國的一個多世紀的統治為印度的自治做好了優于其他殖民地的準備。
行政機構人員基本上已由印度人充任大學已培養出一代代受過西方教育的領一導一人;國大一黨一表達了民族主義願望,并把這類願望轉到适當的方面去了(見第十五章第四至六節)。
當英國于1939年9月3日對德國宣戰時,總督林利斯戈侯爵在同一天宣布印度也将參戰。
國大一黨一領袖尼赫魯抱怨地說:"一個人,而且是外國人和令人憎恨的制度的代表,能夠不與4億人作最起碼的商讨就使他們陷入戰争。
…在英聯邦自治領,這種決定是經充分讨論後才被民衆代表接受的。
……在印度卻不是這樣,這讓人感到痛苦。
"對國大一黨一的抗議,倫敦粗率無禮地不予接受,直到法國的淪陷和不列颠戰役的爆發造成全國緊急狀态時。
這時,總督宣布,戰争期間不可能實行根本的變革,但戰後印度将被授予自治領地位。
國大一黨一立即拒絕了這一提議,因而僵局仍在繼續。
1942年初,日本對東南亞的突然征服從根本上改變了印度的形勢。
随着日本軍隊一逼一近孟加拉國邊境,印度從位于平靜的偏僻小路上的勉強的同盟國轉變為直接處在迅速向前推進的敵人的道路上的國家。
丘吉爾的反應是于3月22日派内閣成員斯塔福德·克裡普斯爵士去印度。
克裡普斯的意見是,在整個戰争期間不能進行重大改革,但戰争一結束,印度就能完全實行自治,并有權退出英聯邦。
國大一黨一拒絕了克裡普斯的提議,于1942年8月7日通過了"退出印度決議",要求"為了印度、為了聯合國事業的成功"而立即獨立。
國大一黨一還進一步威脅說,如果它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将進行'非暴力的群衆鬥争"。
英國的反應是實行大規模的鎮壓:6萬多人被逮捕,其中包括國大一黨一所有的領袖;14,000人未經審問就被拘留;940人被殺死;1630人在與警察和軍隊的沖突中受傷。
這是一個不僅對印度、而且對同盟國也是極關鍵的時刻。
德國人此時已到達伏爾加河,離亞曆山大隻有30哩,日本人則侵占了緬甸。
德國人和日本人的巨大的鉗形攻勢隻是由于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才被隔斷;印度這時因充滿着不滿情緒而動蕩不安,阿拉伯國家與其說是站在同盟國一邊,不如說是站在軸心國一邊。
德國人和日本人原本無需作什麼努力便能深深地進入這些國家,使無焰悶燃的火種燒起來。
如果他們這樣做了,他們便能完全封鎖歐亞大一陸,從而産生無可估量的影響。
西方之所以能避免這種快降臨的災難,隻是因為希特勒決定将他的各個師投入俄羅斯平原,隻是因為日本人盡避進行威脅和軍事演習,卻從未真正打算侵入印度。
即便如此,如果并非不可能,如果國大一黨一當初作好了武裝起義的準備,英國在次大一陸上的地位原會很不穩固。
然而,在甘地的影響下,印度隻進行了非暴力抵抗。
不過,盡避這一抵抗缺乏富有戰鬥一精一神的領一導一人,但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的被捕卻促成了城市和鄉村中的罷工和暴動;但是,這一抵抗沒有計劃,缺乏協調,因此,英國人能搗毀一個又一個暴動中心。
在戰争剩下的幾年中,英國人堅決拒絕釋放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除非他們改變"退出印度"的要求。
國大一黨一領一導一人則拒絕這樣做,因而在這幾年中,他們一直被監禁着。
其時,穆斯林聯盟領一導一人真納趁國大一黨一陷入困境之際,說服印度的穆斯林加入了他的組織,從而為戰後獨立的穆斯林國家準備了條件。
他不知疲倦、滿懷激一情地宣講他關于一個獨立自主的巴基斯坦的教義。
"穆斯林印度不能接受任何必将導緻一個由印度教徒占多數的政一府的憲法……衆所周知,穆斯林不是一個少數派。
……根據任何有關民族的定義。
都可說穆斯林是一個民族,他們應當擁有自己的家園、自己的領土和自己的國家。
" 1945年7月,工一黨一在英國大選中的勝利是印度事務中一個新的、決定一性一的轉折點。
工一黨一曆來主張印度獨立,這時,艾德禮首相為實現這一目标立即采取了行動。
若不考慮其政一黨一的許諾和同情,事實是他除承認印度獨立外幾乎别無他擇。
純粹的外界勢力已不再能抑制因戰時經曆而愈益強烈的印度民族主義,這一點在政一府于1945年年底審判日本資助的印度國民軍的一些軍官時變得很明顯。
這些人頓時成了民族英雄,這并不是因為他們曾同日本人合作,而是因為他們的目标是趕走可恨的英國人。
當時,遍及全國的這種情緒非常強烈,以緻審判隻好中途停止。
事實上,英國已不再能不顧這個國家人民的願望而統治這個國家,也不再存在着企圖這樣做的意向。
戰争期間,印度行政機構人員已愈來愈多地由印度人充任,而英國在印度的投資則大大減少;英國公衆對沒完沒了的印度問題已厭倦起來。
因此,艾德禮這時能在不太遭到國内反對的情況下割斷帝國與其從前的寶貝之間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