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下)

關燈
平均比曆史上任何時候都高,西德這個不再有殖民戰争須資助的國家也絕非偶然地成為經濟上進步最快的國家。

    相反,葡萄牙因拒不放棄其殖民地,所以一直處在其特有的貧困之中。

    因此,可以斷定,發達國家的繁榮并不依賴于對海外不發達地區的征服——事實上,一切正相反。

    這一後朝帝國主義時代的一個迫切問題是如何利用發達世界的人力物力資源來完全改變富國愈來愈富、窮國愈來愈窮的趨勢。

     雖然殖民地革命未對帝國主義國家的繁榮産生不利影響,但它無疑影響了這些國家的帝國組織體系。

    在憲法上作些改動顯然是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宣傳手段。

    安哥拉爆發革命後,葡萄牙急急忙忙地準許所有非洲人都享有充分的公民權利和義務的做法就是如此。

    戴高樂的做法則屬于另一種類型:他向法屬殖民地提議,給它們選擇完全獨立或在法蘭西"共同體"内實行自治的權利。

    如前所述,這些殖民地最終都選擇了獨立。

    因此,仍留在法蘭西帝國勢力範圍之内的隻是少數極小的前哨基地,如馬提尼克島、瓜德羅普島、留尼汪島、圭亞那和法屬索馬裡蘭。

    另一方面,巴黎同前殖民地的聯系并沒有完全斷絕;過去的交往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新獨立的國家在教育、商業、金融和技術等領域仍在指望法國提一供指導與援助。

     戰前帝國最重要的遺留物是英聯邦,即從前的英帝國和英聯邦的後繼者,到1970年時,它由29個獨立的成員國和27個附屬國組成。

    這些附屬國多半是面積很小、無法獨自生存的保護領地。

    1926年的《貝爾宮宣言》對聯合王國與戰前自治領(見第十八章第四節)之間的關系下了如下權威一性一的定義:"英帝國内部的各自治社區,地位平等,它們在其内政或外交事務的任何方面都決不使一個社區從屬于另一社區,不過,共同效忠英王這一點使它們合成一體,它們是作為英聯邦的成員自一由地聯合在一起的。

    "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條例》給了聯合王國的這一定義以法律效力。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聯邦因許多已赢得獨立的前亞非殖民地的加入而得到擴大。

    這些國家的加入引起了有關英聯邦前途的新的基本問題。

    以往,英聯邦的成員國一向僅限于那些主要由原籍聯合王國的人拓居的國家,這些人同"母國"有着牢固的、天然的聯系,而新的戍員國則是亞非國家,它們有着敵視英國統治的政治傳統。

    經受了兩次世界大戰嚴峻考驗的英聯邦中的這種微妙關系能使這些不同的成員國一團一結在一起嗎?或者,英聯邦會象法蘭西共同體那樣迅速地解散嗎?結果是:英國人一體面地、迅速地放棄了帝國權力,這種頗有先見之明的做法赢得了令人愉快的贊頌。

    确實,似乎十分有悻常理的是,兩個離開英聯邦的國家都是前自治領——一愛一爾蘭和南非。

     今天的英聯邦可以定義為由完全獨立的國家組成的自一由聯盟,這些國家有着廣泛的共同利益,這種共同利益一定程度上源于如下事實:每個國家都曾經與英帝國聯系在一起。

    英聯邦中的一些國家是共和國,另一些則是效忠于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君主國。

    但所有國家都無例外地承認女王是英聯邦象征一性一的首腦。

    使英聯邦一團一結一緻的這種聯系一半是無形的、一半是有形的:無形的聯系包括共向的遺産、共同使用的英語以及政治、法律、司法和教育方面的共同傳統;有形的聯系包括提一供關稅優惠的貿易協定網和通過許多常設委員會和總理們的定期會議就外交事務不斷進行的意見交換。

    所有讨論都基于自願合作的原則,尼赫魯将這一原則形各為"環繞着英聯邦的絲一般的聯系。

    " 殖民地革命不僅導緻了舊的帝國組織的改組,而且導緻了前殖民地國家新的國際聯盟的形成。

    這些新國家相信,如果它們同心協力,就能更有效地對付共同的問題,随意地施加影響;為此,它們舉行了幾次會議。

     第一次會議于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參加會議的是代表世界近一半人口的29個亞非國家.這些國家包括新解放的殖民地國家如利比亞和錫蘭,不完全自治的殖民地國家如黃金海岸和蘇丹、共一産一黨一國家如中國和北約組織成員國如土耳其。

    由于這次會議規模很大、有各種不同的國家參加,因此,幾乎沒有可能就具體問題達成協議。

    但是,代表們對某些基本問題麥達了一緻的意見,例如,他們一緻譴責殖民一主義和種族歧視,主張全面裁軍和經濟合作,對冷戰普遍地抱着認為"兩家都該死"的态度。

     非洲的與萬隆會議極為相似的會議是1963年5月由所有非洲國家參加的亞的斯亞貝巴會議。

    在這次會議召開前,所謂的卡薩布蘭卡集一團一(加納、幾内亞、馬裡、摩洛哥、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和阿拉伯聯盟共和國)與蒙羅維亞集一團一(包括尼日利亞和大多數前法屬殖民地)之間正在鬧分裂;前者往往更好戰、更積極地保持中立,後者通常較溫和。

    這種危險的分裂在亞的斯亞貝巴會議上被消除了。

    大多數代表要求建立某種持久的、大一陸範圍的組織,不過也有些代表甯願有一個強有力的集權制組織;還有一些代表要求建立不同程度的松散的自治共同體。

    最後,大會宣布成立非洲統一組織,下設秘書長、秘書處并規定定期召開國家首腦會議。

    這個組織采納的憲章以所有成員國主權平等、和平解決争端、支持所有剩餘的非洲殖民地的解放和在冷戰中不結盟的原則為基礎。

     雖然自萬隆會議以後召開了好幾次第三世界會議,但它們都沒有象所預期的那樣有效。

    一個原因是許多傑出的領一導一人消失了,他們的消失或者是由于去世(如尼赫魯),或者是由于政治上的垮台(如蘇加諾和恩克魯瑪)。

    另一方面,亞非國家在聯合國中憑借其數量上的優勢大大地增加了它們的影響。

    聯合國剛成立時,在51個成員國中亞非國家僅占13個,到197O年時,在124個成員國中它們已占70個——絕對多數。

    這一大批新成員國從根本上改變了聯合國中的均勢。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1961年,原先由斯堪的納維亞人擔任的聯合國秘書長職務已由緬甸人吳丹擔任。

    與此同時,一位印度人代替美國人成為吳丹的行政秘書,兩名非洲人成為副秘書。

     由于表決力量中的這一變化,于196一9年12月結束的第24屆聯合國大會已被稱為"小一柄一會議"。

    各種決議盡避遭到一兩個核超級大國——蘇聯和美國的反對,但還是被通過了。

    這些決議中有些要求立即暫停大國間的核武器競賽,有些要求成立一個國際組織來開發海底資源,有些要求取締所有的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包括美國在越南戰場上使用的催淚毒氣和脫葉劑。

    當然,小一柄一的這種表決力量并沒有改變國際政治生活中的嚴酷現實。

    1964年初,美國國務卿迪安·臘斯克在下面這段話中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現在,能組成聯合國大會三分之二的多數的國家僅擁有世界總人口的10%,也就是說,他們總共隻捐助攤派預算的5%。

    ……聯合國如果沒有那些問它提一供資源并有能力采取行動的會員國的支贊,根本無法采取重大行動"。

    确實,小一柄一越将他們的觀點強加給聯合國大會,大國越趨向于獨自在外界作出真正重大的決定。

    正如一位不再抱幻想的代表在196一9年底所說的那樣;"小一柄一管理着東河岸邊的美麗建築物,兩個大國管理着世界其餘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