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兩極分化的結束
關燈
小
中
大
我們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
我們的利益才是永久的。
帕默斯頓勳爵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歐洲諸殖民帝國土崩瓦解時,歐洲大一陸正在恢複經濟上的繁榮和政治上的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遭受的損失與接踵而來的冷戰的壓力一起迫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
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一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暗淡的、危險的。
但是,20世紀50年代時,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
這一複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緻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蘇短暫的首要地位讓位于一種新的多元化社會。
這實質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義的恢複——至少從政治上來看是如此——這種全球地方主義是1500年以前的數千年中世界事務的特點。
一、美蘇全球霸權 1947年,丘吉爾問道:"現在的歐洲是什麼呢?它是一堆瓦礫,是一個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發源地。
"這是對包括西歐和東歐在内的整個歐洲大一陸的生動描繪。
西歐和東歐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戰弄得荒蕪不堪、民窮财盡。
這兩個地區在戰後都不得不向兩個新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尋求支持。
在軍事方面,西歐依靠美國組織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東歐則依靠蘇聯組織的華沙條約組織。
在經濟方面,西歐依賴于由美國提一供資金的馬歇爾計劃,而東歐則依賴于經濟互助委員會,從理論上說,這個委員會的任務是輸送蘇聯援助的物資,但實際情況正相反。
這種形勢與人們所熟悉的19世紀和20世紀初占優勢的歐洲全球霸權的格局驚人地相反。
19世紀和20世紀初時,全世界的人已習慣于整塊整塊的大一陸為歐洲列強所瓜分,并開始認為這幾乎就是事物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但這時,發生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歐洲本身正在被外來的兩個大國劃分成兩大勢力範圍;同時,歐洲的殖民地不管帝國的首都同意與否,全都在擺脫歐洲的控制。
因此,在戰後頭幾年中出現歐洲死亡的訃告并不令人奇怪。
歐洲這時與希臘化時代的希臘相似,那些标題為《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和《歐洲時代的消失》的論文都認為歐洲已滅亡。
正如德國曆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施本格勒在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創傷之後寫下了《西方的衰落》一樣,德國社會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在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更大的創傷之後寫下《别了,歐洲曆史》。
二、冷戰的緩和 人們雖然不願承認華盛頓和莫斯科的首要地位,但最終還是勉強地承認了,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面對冷戰造成的壓力和緊張局勢,人們需要華盛頓和莫斯科的支持。
但是,冷戰在愈演愈烈地進行數年之後(見第二十六章第七節),到1953年開始減弱。
一個原因是在晚年變得越來越多疑和強硬的斯大林于1953年4月去世了。
他的較年輕的繼承者準備緩和國外的冷戰和國内的獨一裁統治。
與此同時,在美國,新的艾森豪威爾政一府正在取代杜魯門政一府。
這也有助于國際形勢的"緩和",因為艾森豪威爾能在朝鮮締結和約,而杜魯門則會由于國内的政治原因而認為這樣做是極為困難的。
因此,1953年7月,朝鮮戰争宣告結束,從而消除了國際緊張局勢中最大的一個根源。
第二個月,蘇聯政一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氫彈的秘密。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由于蘇聯掌握氫彈這一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戰争已不再成為解決國際争端的可能方法,結果反而加強了和解運動。
衆所周知,美國在比基尼島上引爆的那顆氫彈相當于1500萬噸梯恩梯炸藥。
它比投在廣島上的那顆原一子一彈的威力還要大750倍,而那顆原一子一彈已炸死了78O00人。
1955年3月1日,丘吉爾在對衆議院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變戰争外,還改變了國際關系。
它不僅威脅着象英國這樣的小一柄一的生存,而且威脅着美國和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的生存。
丘吉爾斷言:"通過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過程,我們完全有可能達到這樣一個曆史階段:安全成為恐怖的健壯的孩子。
" 新的國際氣氛的一個引人注目的表現是1955年7月艾森豪威爾總統、布爾加甯部長會議主席、艾登首相和富爾總理在日内瓦舉行了"最高級"會議。
這是自IO年前波茨坦會議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四巨頭"會議。
雖然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實質一性一的決議,但氣氛是熱烈誠摯的。
僅美蘇領一導一人能會面并進行友好的讨論這一事實便是前幾年關系凍結之後的一大進展。
軍事上的僵持局面與冷戰的緩和一起立即對全世界産生了影響。
人們越來越确信世界大戰不大可能爆發;這一點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也緩和了各敵對集一團一的強硬态度。
西歐各國不再十分擔心有蘇聯入侵的危險,因而也不再認為須如此依賴于華盛頓,而是更樂于制訂并實施它們自己的政策。
東歐在較小的程度上也是如此,這多少說明了1956年波蘭和匈牙利發生一騷一亂的原因。
甚至在殖民地世界中也存在着這種影響。
英法遠征蘇伊士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比納賽爾軟弱,而是因為他們不敢在一個有可能爆發氫彈戰争的時代裡冒點燃國際戰火的危險。
同樣,由于這一原因,西方列強沒能援助匈牙利的革命者,蘇聯人沒能對波蘭的民族主義共一産一黨一人采取軍事行動。
大國受束縛的最明顯的例子可在1962年的古巴危機中見到,這次危機的突然發生是因為美國通過空中偵察發現蘇聯正在古巴建造導彈基地,而且美國大部分地區不久就會在其射程之内。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一次引人注目的廣播講話中宣布,美國将采取斷然措施來消除對美國的這一威脅,但是不會使赫魯曉夫過于難堪,惹得他作出危險的反應。
肯尼迪宣布實行"封鎖",禁止艦船将進攻一性一武器運往古巴,并要求蘇聯撤走戰略一性一導彈。
但是,他沒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羅政權,也沒有要求拆除古巴的防預一性一導彈。
當開往古巴的蘇聯船隻改變航線時,當美國确信蘇聯油船未帶進攻一性一武器而允許它繼續前進時,很明顯,這兩個國家都不想打仗。
最後,10月28日,赫魯曉夫宣布,他已下令将蘇聯導彈撤出古巴,并在聯合國觀察下拆除蘇聯設在古巴的所有基地,作為美國結束封鎖并保證不入侵古巴的回報。
古巴危機再次表明,兩個核大國都不敢采取以戰争作為推進國策的工具的傳統做法。
雖然對抗和平地結束了,但這是很僥幸的事——非常僥幸,因此,它捉使雙方為緩和世界緊張局勢而重新作出努力。
1963年8月5日,美國、英國和蘇聯簽署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
這一條約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歡迎,它們也都簽署了這一條約,隻有當時正在向美蘇首要地位挑戰的兩個大國——法國和中國拒絕簽署。
1967年2月,拉丁美洲14個國家簽署了禁止制造、使用或擁有核武器的條約。
同一年,98個國家簽署了禁止向環繞地球的軌道發射大規模毀滅一性一武器、禁止在月球或其他天體上安置這類武器、禁止任何國家将這些天體占為己有的條約。
1968年初夏,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内的許多國家簽署了防止核擴散條約,該條約規定,簽約的核國家不得向非核國家提一供核武器,禁止簽約的非核國家制造核武器。
這一條約于1970年3月5日開始生效,到這時已有47個國家簽署。
這些條約都有助于極大地緩和冷戰所造成的國際緊張局勢。
三、西歐的獨立自主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期間,西歐國家已無需美國提一供經濟援助,因而在政治問題的處理方面獲得了更大的機動一性一。
顯著增長的生産率、全面的繁榮和共同市場的建立使經濟獨立成為可能,使西歐具有能與美國相比的經濟實力。
在歐洲曆史的長河中,共同市場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
從中古時代起,哲學家和政治家就提出了統一西歐的種種方案。
但實際上人們什麼也沒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創傷使人們對基于完全主權國家的國際秩序産生懷疑時。
20世紀20年代後期,法國和德國的外交部長考慮了建立歐洲合衆國的計劃。
但是,大蕭條的來臨、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侵略結束了歐洲一體化的任何可能一性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其對人力物力資源的空前破壞再次使人們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種方法來擺脫國際混亂局面。
1950年5月9日,問題有了突破一性一進展,當時,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以煤鋼聯營作為發展歐洲一體化的小辨模試驗廠。
這一建議旨在将為法國、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這四個國家所分割的萊茵河流域的煤鐵資源合并起來,做到使戰争象舒曼所說的那樣"不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從而減輕法國對工業複興的西德的擔憂。
舒曼的建議立即得到了熱烈的響應。
1951年4月18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被簽訂,根據這一條約而成立的組織就稱為"歐洲煤鋼聯營"(ECSC),它于1952年正式成立。
最早成員國有6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
這些成員國給了歐洲煤鋼聯營以決定價格、确定進出口稅和分配原料的全部權力。
它們還成立了一個管理機構——高級委員會,其總部設在盧森堡市。
重大的政策一性一決議由經成員國議會選舉産生的歐洲煤鋼聯營聯合大會作出;各成員國之間的争端則由聯營機構自己的法院解決。
歐洲煤鋼聯營在短期内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它不
我們的利益才是永久的。
帕默斯頓勳爵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就在歐洲諸殖民帝國土崩瓦解時,歐洲大一陸正在恢複經濟上的繁榮和政治上的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遭受的損失與接踵而來的冷戰的壓力一起迫使西歐依靠美國,東歐依賴蘇聯。
幾十年前還統治全球的歐洲大一陸的前途這時似乎是暗淡的、危險的。
但是,20世紀50年代時,東歐和西歐各國卻驚人地東山再起。
這一複興同中國日益增長的實力和自信一起導緻了一種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美蘇短暫的首要地位讓位于一種新的多元化社會。
這實質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義的恢複——至少從政治上來看是如此——這種全球地方主義是1500年以前的數千年中世界事務的特點。
一、美蘇全球霸權 1947年,丘吉爾問道:"現在的歐洲是什麼呢?它是一堆瓦礫,是一個藏骸所,是瘟疫和仇恨的發源地。
"這是對包括西歐和東歐在内的整個歐洲大一陸的生動描繪。
西歐和東歐都被第二次世界大戰弄得荒蕪不堪、民窮财盡。
這兩個地區在戰後都不得不向兩個新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尋求支持。
在軍事方面,西歐依靠美國組織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而東歐則依靠蘇聯組織的華沙條約組織。
在經濟方面,西歐依賴于由美國提一供資金的馬歇爾計劃,而東歐則依賴于經濟互助委員會,從理論上說,這個委員會的任務是輸送蘇聯援助的物資,但實際情況正相反。
這種形勢與人們所熟悉的19世紀和20世紀初占優勢的歐洲全球霸權的格局驚人地相反。
19世紀和20世紀初時,全世界的人已習慣于整塊整塊的大一陸為歐洲列強所瓜分,并開始認為這幾乎就是事物正常秩序的一部分。
但這時,發生的情況卻恰恰相反:歐洲本身正在被外來的兩個大國劃分成兩大勢力範圍;同時,歐洲的殖民地不管帝國的首都同意與否,全都在擺脫歐洲的控制。
因此,在戰後頭幾年中出現歐洲死亡的訃告并不令人奇怪。
歐洲這時與希臘化時代的希臘相似,那些标題為《歐洲的末日審判》、《歐洲的政治崩潰》和《歐洲時代的消失》的論文都認為歐洲已滅亡。
正如德國曆史學家奧斯瓦爾德·施本格勒在目睹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創傷之後寫下了《西方的衰落》一樣,德國社會學家阿爾弗雷德·韋伯在目睹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更大的創傷之後寫下《别了,歐洲曆史》。
二、冷戰的緩和 人們雖然不願承認華盛頓和莫斯科的首要地位,但最終還是勉強地承認了,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面對冷戰造成的壓力和緊張局勢,人們需要華盛頓和莫斯科的支持。
但是,冷戰在愈演愈烈地進行數年之後(見第二十六章第七節),到1953年開始減弱。
一個原因是在晚年變得越來越多疑和強硬的斯大林于1953年4月去世了。
他的較年輕的繼承者準備緩和國外的冷戰和國内的獨一裁統治。
與此同時,在美國,新的艾森豪威爾政一府正在取代杜魯門政一府。
這也有助于國際形勢的"緩和",因為艾森豪威爾能在朝鮮締結和約,而杜魯門則會由于國内的政治原因而認為這樣做是極為困難的。
因此,1953年7月,朝鮮戰争宣告結束,從而消除了國際緊張局勢中最大的一個根源。
第二個月,蘇聯政一府宣布,它也掌握了氫彈的秘密。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由于蘇聯掌握氫彈這一事實有力地說明了戰争已不再成為解決國際争端的可能方法,結果反而加強了和解運動。
衆所周知,美國在比基尼島上引爆的那顆氫彈相當于1500萬噸梯恩梯炸藥。
它比投在廣島上的那顆原一子一彈的威力還要大750倍,而那顆原一子一彈已炸死了78O00人。
1955年3月1日,丘吉爾在對衆議院的一次演講中指出,新式武器除改變戰争外,還改變了國際關系。
它不僅威脅着象英國這樣的小一柄一的生存,而且威脅着美國和蘇聯這樣的超級大國的生存。
丘吉爾斷言:"通過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過程,我們完全有可能達到這樣一個曆史階段:安全成為恐怖的健壯的孩子。
" 新的國際氣氛的一個引人注目的表現是1955年7月艾森豪威爾總統、布爾加甯部長會議主席、艾登首相和富爾總理在日内瓦舉行了"最高級"會議。
這是自IO年前波茨坦會議以來舉行的第一次"四巨頭"會議。
雖然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實質一性一的決議,但氣氛是熱烈誠摯的。
僅美蘇領一導一人能會面并進行友好的讨論這一事實便是前幾年關系凍結之後的一大進展。
軍事上的僵持局面與冷戰的緩和一起立即對全世界産生了影響。
人們越來越确信世界大戰不大可能爆發;這一點緩和了國際緊張局勢,也緩和了各敵對集一團一的強硬态度。
西歐各國不再十分擔心有蘇聯入侵的危險,因而也不再認為須如此依賴于華盛頓,而是更樂于制訂并實施它們自己的政策。
東歐在較小的程度上也是如此,這多少說明了1956年波蘭和匈牙利發生一騷一亂的原因。
甚至在殖民地世界中也存在着這種影響。
英法遠征蘇伊士之所以失敗,不是因為他們比納賽爾軟弱,而是因為他們不敢在一個有可能爆發氫彈戰争的時代裡冒點燃國際戰火的危險。
同樣,由于這一原因,西方列強沒能援助匈牙利的革命者,蘇聯人沒能對波蘭的民族主義共一産一黨一人采取軍事行動。
大國受束縛的最明顯的例子可在1962年的古巴危機中見到,這次危機的突然發生是因為美國通過空中偵察發現蘇聯正在古巴建造導彈基地,而且美國大部分地區不久就會在其射程之内。
1962年10月22日,肯尼迪總統在一次引人注目的廣播講話中宣布,美國将采取斷然措施來消除對美國的這一威脅,但是不會使赫魯曉夫過于難堪,惹得他作出危險的反應。
肯尼迪宣布實行"封鎖",禁止艦船将進攻一性一武器運往古巴,并要求蘇聯撤走戰略一性一導彈。
但是,他沒有要求取消卡斯特羅政權,也沒有要求拆除古巴的防預一性一導彈。
當開往古巴的蘇聯船隻改變航線時,當美國确信蘇聯油船未帶進攻一性一武器而允許它繼續前進時,很明顯,這兩個國家都不想打仗。
最後,10月28日,赫魯曉夫宣布,他已下令将蘇聯導彈撤出古巴,并在聯合國觀察下拆除蘇聯設在古巴的所有基地,作為美國結束封鎖并保證不入侵古巴的回報。
古巴危機再次表明,兩個核大國都不敢采取以戰争作為推進國策的工具的傳統做法。
雖然對抗和平地結束了,但這是很僥幸的事——非常僥幸,因此,它捉使雙方為緩和世界緊張局勢而重新作出努力。
1963年8月5日,美國、英國和蘇聯簽署了《禁止在大氣層、外層空間和水下進行核武器試驗條約》。
這一條約得到了大多數國家的歡迎,它們也都簽署了這一條約,隻有當時正在向美蘇首要地位挑戰的兩個大國——法國和中國拒絕簽署。
1967年2月,拉丁美洲14個國家簽署了禁止制造、使用或擁有核武器的條約。
同一年,98個國家簽署了禁止向環繞地球的軌道發射大規模毀滅一性一武器、禁止在月球或其他天體上安置這類武器、禁止任何國家将這些天體占為己有的條約。
1968年初夏,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内的許多國家簽署了防止核擴散條約,該條約規定,簽約的核國家不得向非核國家提一供核武器,禁止簽約的非核國家制造核武器。
這一條約于1970年3月5日開始生效,到這時已有47個國家簽署。
這些條約都有助于極大地緩和冷戰所造成的國際緊張局勢。
三、西歐的獨立自主 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期間,西歐國家已無需美國提一供經濟援助,因而在政治問題的處理方面獲得了更大的機動一性一。
顯著增長的生産率、全面的繁榮和共同市場的建立使經濟獨立成為可能,使西歐具有能與美國相比的經濟實力。
在歐洲曆史的長河中,共同市場的根源可追溯到很久以前。
從中古時代起,哲學家和政治家就提出了統一西歐的種種方案。
但實際上人們什麼也沒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創傷使人們對基于完全主權國家的國際秩序産生懷疑時。
20世紀20年代後期,法國和德國的外交部長考慮了建立歐洲合衆國的計劃。
但是,大蕭條的來臨、納粹德國和法西斯意大利的侵略結束了歐洲一體化的任何可能一性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其對人力物力資源的空前破壞再次使人們充分注意到有必要找到某種方法來擺脫國際混亂局面。
1950年5月9日,問題有了突破一性一進展,當時,法國外交部長羅伯特·舒曼提出以煤鋼聯營作為發展歐洲一體化的小辨模試驗廠。
這一建議旨在将為法國、德國、比利時和盧森堡這四個國家所分割的萊茵河流域的煤鐵資源合并起來,做到使戰争象舒曼所說的那樣"不僅是不可想象的,而且是不可能的",從而減輕法國對工業複興的西德的擔憂。
舒曼的建議立即得到了熱烈的響應。
1951年4月18日,《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被簽訂,根據這一條約而成立的組織就稱為"歐洲煤鋼聯營"(ECSC),它于1952年正式成立。
最早成員國有6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
這些成員國給了歐洲煤鋼聯營以決定價格、确定進出口稅和分配原料的全部權力。
它們還成立了一個管理機構——高級委員會,其總部設在盧森堡市。
重大的政策一性一決議由經成員國議會選舉産生的歐洲煤鋼聯營聯合大會作出;各成員國之間的争端則由聯營機構自己的法院解決。
歐洲煤鋼聯營在短期内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