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傳統的拜占廷文明

關燈
發現有必要頒布一條規定:不得任命過去從事巫術的人為司祭。

     弗拉基米爾接受東正教,并非僅僅是宗教信仰的改變,它對俄羅斯人的風俗及其以後的曆史産生了普遍、深刻的影響。

    以拜占廷為模一式的教會統治集一團一,這時已經組成,首領是基輔大主教,由君主坦丁堡最高一級的主教伍命,且隸屬于他的管轄。

    在長達兩個世紀的時間裡,大主教都是希臘人,不過,由大主教任命的主教,除最初幾任外,絕大多數是俄羅斯人。

    基督教還給俄羅斯帶來新的宗教文學和法律文學,其中包括《聖經》、拜占廷收集的早期基督教作家的作品、聖徒傳記和法律書籍的譯本。

    石造教堂、鑲嵌工藝、壁畫、油畫、尤其是肖像畫等拜占廷藝術,這時也被介紹進來。

    而且,在這些方面,俄羅斯人更勝一籌,形成了獨具一格的俄羅斯-拜占廷風格。

    另外,東正教過給俄羅斯帶來了拜占廷教會的法律,建立了宗教法庭。

    如在西歐一樣,這些法庭擁有非常廣泛的司法權,處理包括道德,信仰、繼承權和婚姻等各個方面的案件。

     在政治領域中,新教會加強了大公的權力。

    如在西歐,羅馬教皇曾将法蘭克國王從部落酋長改變成神權帝王一樣,如今,俄羅斯東正教将諸公國大公從一幫個人追随者的首領改變成"上帝的奴仆"和神權統治者。

    而且,按照拜占廷的傳統,俄羅斯教會還接受了世俗的權力和控制權。

    在莫斯科,如在君士坦丁堡一樣,沒有強求皇帝和國王服從的、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和英諾森三世這樣的人物。

    例如:1389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安東尼曾寫信給莫斯科大公瓦西利,抱怨大公不尊敬他及他的主人拜占廷皇帝: 非常遺憾……我聽說,你不允許大主教在禮拜儀式中提到神聖的皇帝的名字,甚至還說,"我們有教會,但沒有皇帝,而且也不想知道有皇帝。

    "這是不恰當的。

    神聖的皇帝在教會中享有崇高的地位,他與其他統治者——地方王公和君主不同。

    當初,皇帝為整個世界創立并進一步确定了真正的信仰。

    皇帝們召開了全基督教會會議,還通過法律進一步确定了要遵守的東西,即要遵守那些崇高、神聖的教規宣布為是教會生活的真正教義和正統觀念的東西。

    ……對于基督教徒來說,有教會而沒有皇帝是不可能的,因為教會和帝國是一個整體,……不可能将這兩者分隔開來。

     拜占廷及其皇帝被消滅後,東正教的這一順從一性一在俄羅斯教會對俄羅斯皇帝的屈從中顯現出來;這種情況具有重大影響,并一直持續到拜占廷滅亡後的沙皇帝國。

     綜上所述,對俄羅斯來說,拜占廷的影響顯然是一大促進因素,但同時又是一種麻醉劑。

    俄羅斯人所借鑒的,不論是教義、儀式、音樂,還是建築,都已完全形成且相對穩定。

    在這一意義上說,拜占延對一個正在覺醒的民族的影響是毫無價值的,它隻能阻礙,而不是鼓勵這一民族的創造力和獨創一性一。

    此外,俄羅斯人在接受拜占廷的基督教的同時,還繼承和維持了天主教與東正教之間的長期不和,從而,在他們和西方之間設置了一個障礙。

    這無疑是一種倒退,因為在此之前,俄羅斯人已同歐洲其他國家取得了多種聯系,即貿易的、朝廷的和外交的聯系。

    例如,11世紀,雅羅斯拉夫大公曾同歐洲一些主要王朝聯姻:他的妹妹嫁給了波蘭的卡齊米日一世;他的兒子娶了拜占廷的公主;他的兩個女兒分别嫁給了法國的亨利一世和挪威的哈拉爾三世。

     不僅是宗教争端,而且更大程度上是蒙古人的侵入和占領,終止了俄羅斯同西方的這些聯系。

    基輔因地處森林和平原交界處,總是最易遭受襲擊。

    遊牧民進攻的威脅如即将臨頭的危險籠罩全城,這種危險于1237年終于降臨。

    當時,蒙古人象他們席卷歐亞大一陸大部分地區那樣,橫掃了整個俄羅斯領土。

    除諾夫哥羅德因地處遙遠的北方而幸免于難外,基輔和其他俄羅斯城市均被夷為平地。

    用一位編年史家的話說:"沒剩下一個能為死者流淚的人。

    ' 七、第三羅馬 蒙古人雖自願撤離歐洲中部,卻願意繼續留在俄羅斯。

    他們在此建立了金帳汗國。

    其首都薩萊地處伏爾加河折向西流的拐彎處,是伏爾加河畔的戰略要地。

    随後兩個世紀的蒙古統治,不可避免地給俄羅斯人留下深刻的印記。

    他們被迫放棄平原上的小塊居留地,撒進安全僻靜的森林之中。

    在那裡,隻要他們承認蒙古大汗的宗主權,每年納貢,便可自行其是。

    的确,大汗們頒布了某些豁免權,準許俄羅斯教會免交捐稅,承認大主教對東正教的管轄權。

    作為回報,俄羅斯牧師為大汗及其親屬祈禱。

    大汗及其親屬雖然是穆斯林而不是基督教徒,卻歡迎這樣的祈禱,因為它可以減少可能發生的反抗。

     俄羅斯人漸漸恢複了他們的實力,發展起一個新的民族中心——莫斯科大公國。

    莫斯科遠離危險的平原,位于森林深處。

    莫斯科除了遊牧民難以接近它外,還具有其他一些優點。

    它是從第聶伯河到東北各地區的兩條重要幹線的交通要沖;幾條來自各方的河流也都彙集于這一地區,使它能利用内河水系得益。

    它所擁有的一系列統治者也是它的一個優勢;這些統治者一愛一好和平、勤儉節約、善于算計,他們耐心而又無情地增加自己的屬地,直到莫斯科成為新的民族核心。

     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兼并俄羅斯各國"方面尤為成功,因此,他被認為是俄國的第一位民族統治者。

    他征服了鄰近幾個公國,如雅羅斯拉夫、特維爾和羅斯托夫;這些公國過去曾比莫斯科強大,但後來衰落下去。

    伊凡三世征服強大的諾夫哥羅德公國的勝利最為著名;諾夫哥羅德過去曾建立了自己的龐大的貿易帝國。

    伊凡三世到他統治本期,已使其疆土大大擴展,從距波羅的海幾英裡處向北擴展到北冰洋,向東擴展到烏拉爾山脈的北部地區。

     伊凡還通過利用蒙古人内部出現的分裂,在彼此敵對的各派别之間徘拔離間,成功地向蒙古人的統治挑戰。

    更重要的是,俄羅斯人與蒙古人截然不同,他們從西方進口了大炮和小型武器,并且擁有制造這些武器的兵工廠。

    由于具備了這些有利條件,伊凡便正式拒絕承認金帳汗國的宗主權。

    為此,1472年,金帳汗國大汗派出一支軍隊北進奧卡河;但伊凡在河對岸聚集軍隊予以抵抗,并堅守了三個星期。

    最後蒙軍撤退,從此承認他們對俄羅斯的統治實際上已經結束。

     另外,還值得注意的是伊凡1472年同索菲娅的婚姻。

    索菲娅是1453年在君主坦丁堡城牆上被殺的拜占廷末代皇帝的侄女,她曾逃亡羅馬,皈依了天主教。

    因此,羅馬教皇竭力贊同這一婚姻,希望這能導緻天主教和俄羅斯教會的聯合。

    結果相反,索菲娅立即恢複了對東正教的信仰;莫斯科宮廷的宗教儀式和信仰日益拜占廷化和東正教化。

     早期的俄羅斯教會和宮廷,堅決反對在佛羅倫薩(1439年)達成的東正教會與天主教會聯合的協議。

    無疑,俄羅斯人認為君士坦丁堡最後落入土耳其人手中,是上帝對東正教向天主教無原則屈從的懲罰。

    君士坦丁堡淪陷五年後,大主教約拿尖銳地評論了他所認為的這一事件的原因:"我的孩子們,你們都知道,都城君士坦丁堡被保加利亞人和波斯人一團一團一包圍達七年之久,在這七年中,曾有許多災禍降落其頭上,不過隻要希臘人那時堅持他們的信仰,君士坦丁堡是不會蒙難的。

    " 君士坦丁堡陷落後,俄羅斯人将莫斯科視為真正信仰的中心。

    他們受上帝之命保衛它,維護它原有的純潔。

    15世紀末,修土菲洛修斯寫信給伊凡,清楚地表達了這一深刻信念: 古羅馬教會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阿波利那裡斯的異端那說;至于第二羅馬教會,即君士坦丁堡教會,則是被以實瑪利的後代的斧頭砍倒的;而新的第三羅馬教會——神聖使徒教會——在您強有力的領導下,燭照整個世界,比太一陽一還明亮。

    整個東正教世界都歸您統治,您是世界唯一的君主,基督教徒唯一的沙皇。

    ……看呀!聽呀!哦,虔誠的沙皇,前兩個羅馬雖已滅亡,第三個卻依然聳立,而且決不會再有第四個。

     伊凡完全理解地接受了這一信條,它極大地提高了他的地位,誇耀了他的使命。

    在索菲娅的慫恿下,伊凡采用了拜占廷宮廷的禮儀,選擇了拜占廷的雙頭鷹為他的徽章。

    他效法前君士坦丁堡皇帝,成為沙皇和專制君主,他的頭銜也相應地變得崇高輝煌:"感謝上帝的恩賜,伊凡是全俄羅斯人的皇帝,是弗拉基米爾、莫斯科、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特維爾、彼爾姆、烏格拉和波爾法以及其他公國的大公。

    " 這樣,拜占廷在作為第三羅馬的俄羅斯領土上繼續生存。

    這一第三羅馬之所以能幸存下來,是因為它擁有豐富的資源和堅固的根據地——它包括了遼闊的歐亞大一陸平原及不久之後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廣闊無垠的西伯利亞地區。

    這完全不同于1453年前苟延殘喘了幾個世紀、縮小了的拜占廷。

    紅衣主教貝薩裡翁所提倡的維新,絲毫未在注定滅亡的、與時代不合的拜占廷引起過任何反應。

    (見第十七章第三節)但在俄羅斯,某些沙皇卻以貝薩裡翁的角色出現。

    作為龐大帝國的專制君主,他們擁有将自己的願望變為現實——不過是不完全地——的權力和财力,從而,如修土菲洛修斯所預言的那樣,保證第三羅馬不會遭到第二羅馬的厄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