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諸帝國的終止(下)

關燈
五、熱帶非洲 在非洲,殖民地革命甚至比在亞洲更引人注目。

    在亞洲,由于古老的本土文化和過去幾十年中一直在進行鼓動的當地政治組織,民族主義的勝利完全是意料之中的。

    而在非洲,民族主義運動則幼稚、弱小得多,此外,日本人對其他地區的侵占也沒有震動和喚醒這塊大一陸。

    但是,正如亞洲在戰後第一個10年中獲得解放一樣,非洲在戰後第二個10年中獲得解放。

    在這10年中,至少有31個非洲國家赢得了獨立;剩下的少數殖民地作為過去的不再時興的遺留物令人痛苦地顯得十分突出。

    非洲各地區的這種民族主義覺醒的過程因不同的曆史背景和當時的不同發展而遇然相異。

    因此,殖民地革命不應看作是非洲大一陸上的革命,而應分别看作是在熱帶非洲、南非和北非的革命。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重大的民族主義運動才在熱帶非洲出現。

    它們所采取的形式取決于殖民國家所制定的政策和行政制度。

    在英屬西非,權力控制在總督手中,總督由倫敦任命,并由行政會議和一院制議會幫他出主意。

    行政會議完全由英國官員組成,但一院制議會還包括幾位非洲人。

    在這些殖民地中,非洲人的首領試圖把一院制議會改變成非洲人的議會,再把行政會議改變成對這種議會負責的非洲人的内閣。

    相反,在法國殖民地中,權力更大程度上由巴黎掌握,法離非洲人力圖加入宗主國的政一黨一,以便能影響首都的決定。

     這些策略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幾乎沒産生什麼影響。

    隻有少數受過西方教育的領一導一人是清醒的、積極的;人民大衆大多數麻木不仁。

    少數民族主義組織與其說是政一黨一不如說是辯論社一團一,他們将更多的一精一力用于中傷歐洲的行政官員而不是與自己的人民交往。

    第二次世界大戰大大改變了這種傳統的非洲模一式。

    首先,在戰争的幾年中,由于對非洲原料和糧食的迫切需求,非洲經濟開始大規模擴展。

    1939年至1953年,剛果的出口額增加了14倍,政一府稅收增加了4倍。

    同一時期,北羅得西亞的出口額增加了9倍,政一府稅收增加了20倍。

    在英屬西非,政一府為可可、棕榈油之類的基本産品設立了收購處。

    這些收購處打破了歐洲貿易公司對農民經濟的束縛;導緻了戰後由地方控制的銷一售局的建立。

    這些銷一售局确保以穩定的價格收購農民的産品,同時還積累了大量的儲備物資,以用來資助地方經濟和社會事業。

     由于這種普遍的經濟高漲,非洲在興建學校、鋪設道路、改善住房、衛生設備和醫療設施等方面有了迅速的發展。

    與此同時,非洲人在看到亞洲許多民族赢得獨立之後,自然要問為什麼他們還不應該掙脫殖民一主義的枷鎖。

    這個問題随着退役軍人的回國而變得十分尖銳,這些退役軍人絕大多數在歐洲法國軍隊中和在緬甸和中東英國軍隊中服過投。

    所有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震動并喚醒了熱帶非洲,使它擺脫了傳統的麻木狀态。

    新的道路、新的學校和新的經濟機會意味着新的眼界、更大的能動一性一和更高的願望。

    一種與繼續存在的歐洲統治不相容的新氣候正以種種方式發展起來。

     1948年,民族主義運動在黃金海岸首次爆發,在那裡,小農場主這時的收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但消費品卻供一應不足且非常昂貴、他們懷疑歐洲商人在牟取暴利、因而組織了對歐洲商行的廣泛批制。

    随後城市中發生了暴動,農村中發生了普遍的一騷一亂。

    這時,出現了一位能十分成功地利用這種不滿情緒的新領一導一人:克瓦米·恩克魯瑪-一他曾在美國和英國大學裡學習,在大學裡,他已轉向在殖民地學生中流行的馬克思的社會主義思想,并會見過非洲其他領一導一人,如肯尼亞的喬莫·肯雅塔。

    他要求立即獨立,并于1949年建立了真正以民衆為基礎的人民大會一黨一,從而迅速地使西非老民族主義者黯然失色。

     在根據新憲法于1951年舉行的全國大選中,這個一黨一赢得了占壓倒多數的選票。

    大選那天,恩克魯瑪正在坐牢,因為他被指控犯有煽動暴亂罪,但英國總督認清形勢後,釋放了恩克魯瑪,并在行政機構中給他和他的同事們安排了主要職位。

    在以後幾年中,内閣變成了全由非洲人組成的内閣,并享有除國防和外交事務以外的一切權力。

    由于有了這種自治方面的見習,結果證明,要在不訴諸暴力或出現混亂的情況下過渡到完全獨立,是可能的。

    到1957年時,由于恩克魯瑪的倡議和英國人的政治家風度,黃金海岸成為英聯邦中獨立的加納國。

     一旦對殖民地的控制在加納被打破,要使其不在别處被打破便是不可能的。

    尼日利亞事态的發展是最具決定一性一的,這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共有3500萬人。

    這個國家的三個地區——北部、西部和南部——在種族成分、文化傳統和經濟發展方面彼此間完全不同;這種差異導緻了地區與地區之間的嚴重沖突,這種沖突使尼日利亞遲至1960年才赢得獨立。

    其他的英屬西非殖民地如塞拉利昂和岡比亞分别于1961年和1963年赢得獨立,這兩個國家之所以獨立得很遲,主要是由于它們十分貧窮,而且面積又小。

     英國人并沒有預見到他們的新殖民政策會這麼快地影響熱帶非洲其他地區。

    周圍的法屬殖民地首先受到了影響。

    似乎十分有悖常理的是,巴黎政一府對北非的态度非常固執,而對撒哈拉以南非洲卻采取和解政策。

    1956年,他們頒布了"組織法",允許在法屬西非12個地區和馬達加斯加島建立代議制機構。

    兩年後,因阿爾及利亞危機(見本章第七節)而掌權的戴高樂新政權決定要避免在熱帶非洲出現類似的折磨。

    這一新政權同意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殖民地有權投票贊成完全獨立或者投票贊成在即将代替帝國的法蘭西"共同體"中作為獨立的共和國實行自治。

    最初,這一策略似乎是成功的;在随即到來的公民表決中,除受工會領袖塞古·杜爾影響的幾内亞外,所有地區都投票贊成自治。

    然而,這一安排證明是短暫的。

    1959年,塞内加爾和法屬蘇丹要求作為馬裡聯邦在法蘭西共同體中完全獨立。

    當這一要求得到應許後,其他4個地區——象牙海岸、尼日爾、達荷美和上沃爾特——更進一竿,獲得了脫離法蘭西共同體的獨立。

    到1960年年底時,法屬西非和法屬赤道非洲的所有前殖民地都赢得了獨立,而且除一國外,所有的國家都已成為聯合國成員國。

     與法屬西非和英屬西非順利過渡到獨立截然不同,比屬剛果經曆了一場痛苦的、代價高昂的鬥争,卷入這場鬥争的不僅有比利時和剛果各派,還有一些大國。

    比利時人嚴格的家長式統治是這一災難的一個根源。

    雖然比利時官員常常開明地采取促進經濟發展和技術訓練的措施,但他們卻不允許非洲人有政治訓練的機會,也不允許常住非洲的比利時人有這方面的機會。

    土著中受過教育的傑出人士為數極少且缺乏經驗,而部族間的結盟和競争仍然很突出。

    這就是剛果對面的法屬殖民地獲得自治時剛果的形勢,法屬殖民地獲得自治激起了剛果人對歐洲統治的潛在敵意,使自诩有不止一個地區的追随者的剛果唯一的領一導一人帕特裡斯·盧蒙巴嶄露頭角。

    由于他用激進的、全國一性一的方法來解決剛果獨立問題,他不僅在各地的泛非主義者中,而且在本國赢得了大量的追随者。

     1959年初,在民族主義暴動已震撼剛果之後,比利時人草率決定,他們可通過允許自一由選舉和立即獨立來最有效地保護他們巨大的經濟利益。

    其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