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亞

關燈
在整個東半球一樣,語言的變化極為豐富;據悉,1500年,存在于東半球的語言約30O0種。

    這些語言不論在詞彙,還是在其他方面都并不原始。

    莎士比亞使用了大約24000個詞,欽譯《聖經》使用了約7000個詞;而墨西哥的那瓦特語使用了2700O個詞,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落後的民族之一的火地島上的雅甘人至少也擁有30000個詞。

     鑒于各類制度和習俗,人類學者将美洲大一陸分成大平原地區、東部森林地區、西北沿海地區等現個文化區。

    一種更簡單的分類法是以獲得食物的方式為标準,将其分成三類:漁獵采集文化、中級農業文化和高級農業文化。

    這種分類不僅更加簡單,而且從世界曆史的觀點看,也更富有意義,因為它有助于解釋印第安人對歐洲人入侵的各種反應。

     高級農業文化存在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地區(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北部);中級農業文化一般位于高級農業文化的鄰近地區;而食物采集文化則位于更遙遠的地區——南美洲南部和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這種文化上的地理分布,強調了這樣一個事實:同非洲相反,美洲最先進的地區并不位于離歐亞大一陸最近的地方。

    一個原因是,與對非洲人起重大作用的中東地區和地中海盆地不同,西伯利亞東北部不是偉大的文明中心。

    另外,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極區的氣候條件,與蘇丹草原地區的氣候條件也不相同,明顯無助于文化的迅速發展。

    因而,美洲的發展速度并不取決于離歐亞大一陸的遠近,而取決于适合農業發展的程度。

    因此,農業首先在美洲那些與歐亞大一陸的農業發源地中東極為相似的地區,即高原地區發展起來,是有重大意義的。

    在高原地區,無需為準備農田而大面積地砍伐森林,那裡有足夠的降雨量使各種作物得以生長,而且還擁有大量可培植的、具有潛在高産特一性一的土生植物。

     第三章第一節叙述了約公元前7000年中美洲地區的農業的起源,以及至公元前1500年,即食物種植最終成為社會決定一性一因素之前的漫長的"早期農業"階段。

    印第安人培植了100多種植物,與整個歐亞大一陸所培植的植物一樣多,這确是一個非凡的成就。

    如今,美國50%以上的農産品都來自一由印第安人馴化的各種作物。

     玉米幾乎是所有地區的主要産品,最初隻是一種雜草,其穗還沒有一個人的拇指甲大。

    印第安人将它培育成一種長棒子上長滿一排排種一子的作物。

    他們徹底培植了玉米,使它變得隻有依靠人類才能生存;如果人們不種它,它就會滅絕,因為培植後的玉米已不能散播自己的種一子——玉米粒。

    印第安人利用大量有毒植物的技術,也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其中之一是木薯屬植物,即美國的木薯澱粉;印第安人去掉其中緻命的毒一素,保留了澱粉。

    印第安人種植的其他重要植物有:南瓜、馬鈴薯、西紅柿、花生、可可豆、煙草、以及含有大量蛋白質的豆類植物。

    印第安人留傳下來的藥用植物有:藥鼠李、可卡因、山金車花、因皮卡克和奎甯等。

    在這些發現最終證明兩半球的農業有其獨立的起源之前,美洲種植的植物沒有一種是在東半球培植的。

     印第安人的農業發源地,也是他們最早進一步發展農業、并逐漸形成"高級農業文化"的地區。

    這又轉過來深深地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總的看來,其結果和在歐亞大一陸一樣,大大增加了定居的人口和那些與最低限度的生存沒有直接聯系的文化活動。

    換句話說,正是在這些高級農業文化中,有可能發展起在某些方面可與西非相比較的龐大帝國和複雜文明。

    不幸的是,美洲本土的這些文明突然被西班牙人所制一服。

    結果,除他們培植的寶貴的植物外,幾乎沒留下什麼東西。

     三、文明 美洲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是:位于今尤卡坦、危地馬拉和英屬洪都拉斯地區的瑪雅文明、位于今墨西哥地區的阿茲特克文明和從厄瓜多爾中部到智利中部、延伸3000英裡的印加文明。

    (見圖21"美洲印第安人的帝國")瑪雅人以其藝術和科學的顯著發展而聞名于世。

    他們獨自發展了表意文字。

    用字母或記号作為表達思想的傳統符号。

    為了計算時間、預言未來和為獻祭和主要的喪葬事宜推算吉日,他們還研究了天體的運動。

    由經過專門訓練的祭司搜集的天文學知識非常廣泛,據認為,至少與當時歐洲的天文學知識不相上下。

    瑪雅人的複雜的聖曆以共同周期為基礎;這種周期在其倍數與時間相一緻時便并入更大的周期。

    他們的有些曆法計算跨越幾百萬年——這是一個給人印象極為深刻的時間範圍方面的觀念,如果我們回想起最近在歐洲,世界的創造是如何被确定在公元前4004年的話。

     瑪雅人的城市,如果它們可以這樣稱呼的話,是舉行儀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瑪雅人從事的是刀耕火種的農業;這種農業在兩、三年内便耗盡了土壤的肥力,因此,他們需要不斷地遷移村莊駐地。

    為了平衡這種暫時的生活方式,瑪雅的耕種者們在主要是舉行宗教儀式的中心建立了一些巨大的石頭建築物,以此來表承他們的社會的統一。

    這些建築物是巨大的金字塔廟宇和公共住宅,祭司和新教徒可能就住在這裡。

    這種建築物完全靠石制工具建成,用雕刻加以裝飾;這些雕刻在美洲是無與倫比的。

    現被列為世界偉大的藝術之一。

     4至1O世紀期間,瑪雅文明非常繁榮,但随後便衰落下去,其原因尚不清楚。

    可能是由于土壤的肥力耗盡,或疫病流行,更可能是由于反對供養包括祭司集一團一在内的宗教中心的農民革命。

    總之,這些巨大的石頭建築物被廢棄,被周圍的森林所吞沒,近幾十年才被考古人員發掘出來。

     同一愛一好藝術、富有知識的瑪雅人相比,阿茲特克人顯得粗野好戰;這一對比使人聯想起東半球的羅馬人與希臘人之間的懸殊差别。

    實際上,阿茲特克人是後來才進入墨西哥的。

    幾個世紀内,這裡相繼形成了一系列高度發展的社會。

    這些社會很容易遭到來自幹旱的北方的蠻族的攻擊;自然,這些蠻族是被肥沃的土地所吸引而遷移南下的。

    最後一批入侵者就是阿茲特克人。

    他們在特斯科科湖的一些島嶼上定居下來,然後,占據了阿納瓦克谷地的大部分地區。

    随着人口的增長,島嶼變得非常擁擠,阿茲特克人通過建造"浮動園地"來擴大耕地面積。

    "浮動園地"是一些在湖底叢生的雜草上面鋪墊上湖土、由生長的雜草固定在湖底的浮島。

    直到今天,某些地區仍使用這種耕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