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傳統的拜占廷文明

關燈
正是命令中所針對的階級。

    巴西耳二世去世後,甚至連這些努力都基本停止。

    相反,皇帝開始準許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享有國家所有地用益權。

    這些賜地同服兵役連在一起,于是,開始形成了與西方的采邑相類似的東西,隻是沒有效忠和封地。

    的确,1204年,拉丁人征服拜占廷後,将它分成了若幹采邑希臘貴族承認,這種來邑就是他們的賜地的拉丁翻版。

     嚴重的經濟失調也危害了帝國。

    私人和寺院的大地産使帝國的歲入減少,尤其是在巴西耳的繼承者減免了大地主的大部分捐稅之後。

    與此同時,朝廷的奢侈和外國雇傭軍的開支,使帝國的支出不斷上升。

    帕齊納克人和塞爾柱突厥人的騎兵襲擊,危害也很嚴重,它使某些地區土地荒蕪,顆粒不收。

    币值穩定達七個世紀之久的拜占廷金币索裡達,這時也連續貶值。

     同其他許多帝國一樣,拜占廷的内部衰弱招緻了外來侵略。

    在西方是諾曼人冒險者。

    他們最初是拜占廷的雇傭軍,這時轉而反對衰弱的帝國,占領了自查士丁尼征服時期以來一直保留下來的意大利南部領地。

    同樣,在東方是塞爾柱突厥人。

    他們從家鄉中亞進入伊斯蘭教帝國,在那裡被巴格達哈裡發雇為雇傭軍。

    這些雇傭軍逐漸變為主人,于1055年占領巴格達,建立了塞爾柱帝國。

    這些突厥人使行将滅亡的伊斯蘭教世界得以複興,重新統一印度和地中海之間的廣大地區,并兵臨将拜占廷帝國和伊斯蘭教世界分隔數世紀的托羅斯山脈邊境。

     這是1071年拜占廷帝國發生兩大災難時的背景,這兩大災難标志着南國長達數世紀的衰落開始了。

    一個災難發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巴裡,在那裡,諾曼人占領了拜占廷喉一殘存的一個據點。

    另一災難,也是更為決定一性一的失敗,發生于小亞細亞的曼齊刻爾特。

    在那裡,塞爾柱人在一重大戰役中擊敗了拜占廷皇帝,這一戰役使小亞細亞開始由希臘人的基地變成突厥人的根據地。

    這一戰役之後,兩位敵對的皇帝為争奪拜占廷王位而開戰,他們各自雇傭了突厥軍隊互相争鬥。

    于是,突厥人能随意進入小亞細亞,漸漸将小亞細亞從東正教拜占廷勢力的基地變成了突厥民族的中心地。

     一精一明頑強的皇帝亞曆克塞一世康危努斯(1081-1118年),挽救了似乎即将滅亡的拜占廷帝國。

    他給予威尼斯人極大的商業特權,以換取他們的支持,反對威脅要進攻君士坦丁堡的諾曼人。

    他還向天主教國家求援,反對穆斯林塞爾柱人。

    但他得到的不是所希望的數量有限的外國雇傭軍,而是大批渙散的十字軍;在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十字軍是由亞曆克塞極有理由不信任的諾曼人領導。

    這兩個社會的接觸,導緻了彼此間的懷疑和公開敵對。

    希臘人和拉丁人各自都不喜歡對方的語言、宗教、政治和生活方式。

     亞曆克塞機敏地慫恿十字軍渡過博斯普魯斯海峽,進入小亞細亞,在那裡,阿拜占廷軍隊一起收複了塞爾柱人占領的部分領土。

    但第二次、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希臘人和拉丁人之間的關系日益緊張。

    另外,在小亞細亞中部,當拜占廷人輕率出擊,進攻塞爾柱帝國的首都科尼亞時,遭到了慘重的失敗。

    他們在中途的密列奧塞法隆戰役(1176年)中被突厥人打敗。

    這一失敗使拜占廷在小亞細亞東山再起的任何可能化為烏有。

    與此同時,威尼斯人由于早先從财政緊迫的皇帝手中獲得的商業特權,正在破壞拜占廷的經濟基礎。

    他們獲準在全國各地免交一切捐稅,這一特權使他們對遭受苛捐雜稅的拜占廷商人占絕對優勢。

    因此,意大利人不僅束縛了帝國的貿易,而且使君士坦丁堡的國庫失去了主要的稅收來源。

    威尼斯人的富裕和拜占廷人的貧窮之間的懸殊差别,導緻了1183年的暴動;暴動中許多拉丁人被殺死,其财産被掠奪。

     這就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時的背景。

    這次東征被恰當地稱為"商人的東侵"。

    威尼斯商人的經濟計劃,西方冒險家對财富和土地的追求,拜占廷觊觎王位者的奉承,拉丁人心中對所謂的狡詐、柔一弱、貪婪和異端的希臘人的長期不滿,所有這一切,使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改變了方向,從解放耶路撒冷這一最初目的改為進攻君士坦丁堡。

    1204年春,法蘭克、威尼斯、佛拉芒和日耳曼聯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使它接連三日遭到冷酷無情的掠奪和屠一殺。

    "即使是薩拉森人",一位拜占廷編年史家說,"也比他們仁慈。

    "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最後結果卻是為伊斯蘭教統治整個中東鋪平了道路。

    盡避1261年拜占廷帝國得以恢複,但再也沒能從拉丁人征服的創傷中複原過來,而是苟延殘喘地生存下去,直到1453年奧斯曼帝國占領君士坦丁堡為止。

     四、拜占廷的滅亡 獲勝的拉丁人在拜占廷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起他們的封建國家。

    他們在君主坦丁堡建立了一個拉丁帝國,在塞薩洛尼基建立了一個拉丁王國,在希臘建立了幾個拉丁一柄一家。

    熱心商業的威尼斯人,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四分之一的領土,兼并了許多位于通往地中海東部的道路上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和港口。

    然而,這些新的國家一開始就注定要滅亡。

    當地的希臘東正教居民雖死對他們滿懷敵意。

    而且,拉丁征服者僅在巴爾幹半島的邊緣地區占有幾塊孤立、不穩的小地盤,四周都被敵人包圍着。

    他們不僅面臨巴爾幹半島内地的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王國,而且面臨相繼建立的三個希臘國家,一個位于伊庇魯斯的阿爾塔,一個位于黑海南岸的特雷比藏德,還有一個位于小亞細亞西部的尼西亞。

    其中,第一個國家非常貧窮,難以提一供有效的領導,第二個國家又十分孤立。

    因此,隻有尼西亞,能憑借它的戰略位置、豐富的資源以及有力的領導,組織希臘人抵抗拉丁人的統治。

     憑借外交手腕和軍事勢力,尼西亞統治者逐步削弱了拉丁帝國的力量,使其最後隻剩下君士坦丁堡一座城市。

    結果,1261年,拉丁皇帝和威尼斯殖民者未進行任何抵抗,便逃離了君士坦丁堡;尼西亞皇帝米海爾·巴列奧略莊嚴地邁入首都,在公衆歡呼聲中,住進帝國皇宮。

     拜占廷帝國最後一個階段的曆史,是從1261年米海爾·巴列奧略收複君士坦丁堡開始,到1453年他的繼承者君士坦丁·巴列奧略同突厥人作戰、在首都城門被殺結束。

    在這兩個世紀中,恢複的帝國僅由君主坦丁堡和塞薩洛尼基這兩座城市及其周圍小塊不穩定地區和兩個屬地組成。

    這兩個屬地是伯羅奔尼撤的米斯特拉和小亞細亞北部的特雷比藏德。

     這個可憐、殘存的帝國的前景,并不比前拉丁帝國更有希望。

    在亞洲,它所面臨的是難以對付的突厥人;在歐洲,它被殘留在希臘的諸拉丁小一柄一,被北面的塞爾維亞人和保加利亞人包圍着。

    除這些外部威脅外,還有内部危機。

    這時,帝國的經濟已經破産;意大利人對貿易的束縛仍在繼續。

    因此,14世紀中葉,君主坦丁堡熱那亞居民區的收入是帝國政一府關稅收入的七倍。

    皇帝們被迫使自己的貨币貶值,被迫将王冠珠寶典當給威尼斯銀行家。

    不斷增長的捐稅對政治上有權勢的言人通貨無效。

    為反抗出身高貴的富有貴族,窮人們舉行起義,結果,社會沖突使城市四分五裂。

     1342年1349年,被稱為"狂一熱派"的革命派領袖們統治了塞薩洛尼基。

    他們減輕窮人的捐稅,廢除窮人的債務,沒收寺院的土地,分給窮人;他們采取分享民一主制,讓市民參加民衆會議,由公衆選舉官吏。

    他們的政治綱領似乎受意大利共和制城邦的綱領的影響。

    但垂死的拜占廷帝國,不能忍受蓬勃一發展的西部所自然形成的這一政治和社會改革。

    在塞爾維亞人和突厥人的援助下,皇帝鎮壓了"狂一熱派",消滅了他們的共和政體。

    然而,這一事件表明了當時深刻且普遍的沖突,以下這段同時代的叙述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起義象可怕、殘酷的時疫席卷全國,沖擊着許多過去曾是溫和、穩健的人。

    ……于是,所有城市都起來反對貴族。

    ……整個帝國處于最為殘酷、最為激烈的鬥争的痛苦之中。

    ……人民動不動就發動武裝起義,行為兇暴,因為他們憎恨富人。

    … 除這一社會經濟的脆弱之外,帝國還因宗教糾紛而受到削弱。

    為了得到西方人的援助,反對日益一逼一近的土耳其人,皇帝曾分别三次(1274年在裡昂聯合王國;136一9年在羅馬;1439年在佛羅倫薩)許諾,讓東正教會歸順羅馬教皇。

    但這些許諾毫無意義,因為西方給予的援助微不足道,而拜占廷則因民衆激烈反對向可僧的拉丁人作任何讓步而進一步四分五裂。

    "伊斯蘭教比羅馬教皇更好,這就是人民大衆對第四次十字軍東征的暴行,對意大利商人的剝削的針鋒相對的回答。

     認為土耳其人更好的呼聲過去時常聽到,但15世紀中葉情況獨特,當時的土耳其人已能夠接受邀請。

    如第十四章第六節所述,奧斯曼土耳其人從塞爾柱人手中接管并占領了殘留在小亞細亞的拜占廷領土;渡過達達尼爾海峽,進入歐洲,打敗了保加利亞人和塞爾維亞人。

    到1453年,他們已做好最後進攻被圍困的拜占廷首都的準備。

     這時,君士坦丁堡的人口已減少到50000至70000。

    所有能護城的力量,包括一小部分西方人在内,總共不過9000人。

    僅這些人要守住一道道城牆、修複被敵人一大炮摧毀的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