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古典文明的終結

關燈
動力。

    由于歐亞大一陸各文明地區農業基礎相同,因此,誰也沒有占絕對優勢的能力和組織來戰勝各地所形成的地區自尊心和自我意識。

    看看中國佛教高僧玄奘的情況,便知這一點是何等強烈。

    玄奘在629年到645年的十幾年中,參觀了印度許多佛寺,然後,他決定回國。

     那爛陀(佛寺)的僧侶們聽說他要走,都懇求他留下,說道:"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佛雖離開塵世,但卻留下許多遺迹。

    我們依次朝觐,崇拜他,贊美他,有什麼比這更令人幸福的呢?你既千裡迢迢而來,又為何要走呢?況且,中國是個&hellip微不足道的蠻族的國家;他們鄙視宗教和(佛教)信仰,這就是佛陀為何不降生那裡的原因。

    那裡的人們思想狹隘,秉一性一極為粗一暴,聖賢之人都不去;那裡的氣候寒冷,國土崎岖,你應三思。

    " 法師(中國僧人)答道:"佛祖既然創立了教義,就應傳播于天下,豈能獨自享有,而忘卻那些無知的人呢?此外,在我的國家裡,法官享有尊嚴,法律處處受到尊重;君主賢明,臣民忠誠;父母慈一愛一,子女孝順;人道和正義被推崇備至,年高望重之人受到尊敬;而且他們知識淵博,其智慧不亞于神明;他們以天堂為楷模,知道如何計算天體七星的運動;他們發明了各種器一具,确定了一年四季&hellip&hellip你們怎能說佛祖未去我的國家,是因為它無足輕重呢?" 這件事清楚地說明各古典文明保持到近代的原因。

    隻是由于西方的分裂擴張主義,古典時期的哲學、宗教和社會制度才開始在歐亞大一陸各地區衰退。

    即便如此,這些宗教、哲學和社會制度今天仍富有極大的生命力,羅馬法律和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方、印度教及種娃制度在印度延續不斷的生命力,恰好說明了這一點。

     二、衰落的根源 諸古典文明之所以能保持其同一一性一,是因為它們都是農業文明。

    或換句話說,幾千年來,它們始終處于生産技術停滞不前的狀态之中。

    約翰·梅納特·凱因斯察覺并着重強調了這一停滞狀态: 史前至近代初期,使本上缺乏重要發明的情況是很引人注目的。

    近代史開始時,世界擁有的每一項重大成就,已為曆史發端期的人們所知曉。

    &hellip&hellip史前一定有某個時期&hellip&hellip與我們今天所生活的時代一樣,技術進步,發明衆多。

    而人類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曆史以來較長一段時期内,這種盛況卻不複存在。

     凱因斯這一論點是完全有道理的。

    事實上,文明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技術已明顯成熟。

    正是在這一時代,人們發明了帶輪子的車,帆船和犁,發現了冶金化學工藝,計算出準确的一陽一曆,學會了怎樣使用畜力和利用風力。

    城市革命後,這一急速發展随即受阻。

    以後幾千年中,隻有三大發明具有重大意義,能與早期的發明相媲美,它們是:鐵、字母和鑄币。

    意味深長的是,這三者都不是發明于尼羅河流域,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流域這些古老的文明中心,而是發明于束縛較少的邊緣地區,即:高加索山脈的邊沿地區和一愛一琴海沿岸的商業城市。

     除這三大發明外,這一時期的進步都以早期發現為基礎,隻不過是進一步提高原有技術,或擴大其應用範圍而已。

    盡避這些不大的改進能産生極大的效益,但在許多情況下仍被人們所忽略。

    例如:上古時期用于套牛的挽具,當時被用來套馬,這樣,馬在拉重物時容易窒息,結果至少一浪一費了馬匹三分之二的力氣。

    直到中世紀,一種合理、實用的挽具才被發明。

    在此之前,馬匹僅用于運載較輕的貨物,而沉重的貨物則靠人拖運。

    在描繪建造金字塔和塔廟的古代雕刻品中,成千上萬的人搬運石頭的場最便可證明這一點。

    再如,公元前1世紀,在小亞細亞和中國出現了水磨。

    這一發明對長時間從事碾米勞動的婦女和奴隸來說,可能是一個大大節省勞力的裝置。

    可是,直到4世紀,羅馬才建造水磨,即使那時,也較為罕見。

     意味深長的是,唯有戰争提一供的動力,能稍微抵消這一普遍存在的技術上的蕭條狀态。

    希臘人發明了一精一巧的帶有棘輪裝置的石一弩一,靠滑車驅動的輪式攻城車合,以及所謂的"希臘火"(公元8世紀),即一種能有效地燒毀敵船和攻城機械的汽油燃一燒劑。

    但這些發明顯然不能創造财富,不能解決文明古代的基本經濟問題。

     既然新發明沒有提高勞動生産率,那麼,隻有靠開墾荒地,或靠征服和剝削增加财富。

    但未開墾的土地畢竟有限;富饒遼闊的地中海盆地,由于日益嚴重的大面積土壤侵蝕,已不再是主要的産糧地。

    同樣,帝國也不可能無限擴大,因為有些嚴格的界限,憑借他們的軍事技術水平是無法突破的。

    于是,當軍事和官僚機構急速發展,給生産力造成過大壓力時,必然會出現報酬遞減的情況。

    如上所述,當時開始了惡一性一循環,尤其在漢王朝和羅馬帝國衰亡之際,這種情況更有證可查。

    捐稅提高,貧困增加,激起了城鄉的暴動,從而招緻蠻族入侵。

    最終,不是内部起義成功,就是外來侵略得逞,或兩者兼備。

    因而形成了近代史前帝國曆史周而複始的一性一質。

    一位曆史學家分析了羅馬帝國衰落的原因,最後着重強調了它的技術落後。

    他說: 不應忘記,羅馬帝國技術上比中世紀更為落後。

    農業上,它通常采用一種耕種和休閑交替的雙田制,潛在的最肥沃的土地很少得到利用。

    這時,馬轭還沒有發明,隻得用牛耕地推車;水磨雖已出現,但似乎為數很少,一般用手推磨,靠牲畜和人力碾磨谷物。

    然而,技術如此落後的農業,卻要擔負起一個比中世紀任何國家都要龐大得多的野心勃勃的上層建築。

    中世紀,沒有一個王國家羅馬帝國那樣,既要供養一支專業常備軍和拿薪水的官僚階層,又要負擔土地貴族和教會的開支。

     曆史清楚地表明,隻有發展技術,為帝國大廈提一供必要的經濟基礎,才能打破這種惡一性一循環。

    但技術已瀕于崩潰,其根本原因是,各地統治集一團一隻知道剝削現有的财富,不知道開發新的生産力,創造更多的财富。

    就建造金字塔、塔廟、天主教堂和宮殿所消耗的大批人力、物力而言,顯然可見,統治者從農民身上榨取了大量的剩餘價值。

    但是,技術革命除需有力的組織和高一壓統治外,還需要某種更為重要的東西,而所有農業文明都未能得到這一重要的東西,這就是它們之所以停留在農業階段的原因。

     奴隸制的普遍存在,是造成技術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

    使用奴隸從事勞動,一般比設計、制造新機器簡單,成本也更低廉,因此,那時發明家制造某些新裝置,通常不是為了節省勞力,而是為了娛樂,或為了便利宗教儀式。

    公元1世紀,希羅用他掌握的有關蒸汽動力的知識,建造了一種能打開聖堂大門的裝置。

    同一世紀,羅馬皇帝韋斯巴芗禁止使用一種廉價的可豎石柱的機械,并說:'為百姓們提一供食物吧!"盡避盛情可嘉,但實際上,正是這種觀點使古典時期帝國的城市變成了鄉村的寄生蟲,而不是産業中心。

     另外,奴隸制對勞動持否定态度,也阻止了技術的發展。

    勞動既然是奴隸的事情,自一由民便以此為辱。

    即使在奴隸制不很盛行的文明地區,這種輕視勞動的觀念依然存在。

    在中國,人們熱中于蓄長指甲就是例證。

    社會階層等級分明,自然導緻上層階級輕視勞動,鄙視勞動者,而奴隸制隻不過進一步加強了這種觀念。

    正如亞裡士多德在其《政治學》中所述的那樣:"在治理得最好的城邦中&hellip&hellip市民們既不從事手工業,也不經商,因為這種生活缺乏高貴的色彩,與美好的名聲背道而馳。

    "公元65年,羅馬哲學家塞内加在給盧齊利烏斯的一封信中,對體力勞動表示了同樣的輕蔑,認為,體力勞動者應當"俯首垂目,畢恭畢敬",他寫道: 衆所周知,有些東西僅僅出現在我們的記憶中。

    如玻璃窗的使用,它能讓克發的一陽一光透過一塊透明的玻璃照進房間;浴池下層結構及其嵌在牆上的管道,能發出熱量,便池内上下水溫相等。

    &hellip&hellip還有速記,它能記下最快的演講,手舌并駕齊驅。

    但所有這些都是最卑賤的奴隸發明的。

    哲學則處于更高的地位,她并不訓練人的手,而是一精一神的導師。

    &hellip&hellip是的,我說,她決不是一個僅僅為生産日常必需品而制造工具的工區。

     正是這種哲學家與工匠相分離,阻止了歐亞大一陸諸文明的技術發展,也正是哲學家的有條理的思維與工匠的實踐經驗及傳統知識這兩者間的相互影響,使得西方在近代完成了偉大的科學和工業革命,從而為人類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但由于明顯的社會分裂,以及由此産生的社會觀念,這種相互影響在諸古典文明中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高雅的知識分子沒有興趣,下層工匠缺乏動力。

     這種技術上的停滞狀态,說明了近代以前幾千年中,歐亞大一陸帝國曆史周而複始的原因。

    各帝國的興亡,情勢基本相同。

    沒有一個帝國能加以突破,以達到一個新的發展水平。

    因而,由此形成的反複循環與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工業社會通然不同。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