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希臘和羅馬的文明(上)

關燈
>中庸的基本思想。

    若将帕台濃神廟與埃及的金字塔、美索不達米亞的塔廟,或者比較原始的希臘雕像和那時以前中東各族的浮誇的雕塑品作一比較,這一點就顯得更加明顯。

     同樣的對比也明顯地存在于哲學思辨中。

    在世界的本質這一問題上,公元前6世紀小亞細亞沿海的一愛一奧尼亞的理一性一主義哲學家首先起來向傳統的超自然的解釋挑戰。

    他們提出了"世界究竟是由什麼組成的"這一根本問題。

    泰勒斯推測萬物始源于水,因為液體、固體和蒸汽都是水的存在形式。

    赫拉克利特認為萬物的始基是火,因為火非常活躍,能轉變成萬物。

    阿那克西米尼主張氣為萬物的始基。

    他論證說,氣稀薄化,便成為火;氣逐漸凝聚就決策成為風、雲、水、土、石頭。

    據現代科學看來,這些觀點似乎是樸素的,但重要的是,他們不求神的幫助,是通過自一由地運用理一性一來提出問題、尋找答案。

    這一時期的希臘人還以同樣方式采用了埃及人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在天文學方面的觀測資料,并将其中的占星術成份加以清除;而且,後者的仍處于經驗主義階段的數學知識,他們也汲取了,并加以發展,使其具有很有條理的邏輯結構。

     約公元前5世紀中葉,随希臘社會的情況日漸複雜,哲學家們将他們的注意中心從物質世界轉移到人和有關人的各種問題上。

    就智者派而言,尤其如此。

    其最傑出的代言人是普羅塔哥拉。

    他有一句名言:"人是萬物的尺度";他說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切事物皆因人的需要而異,所以,世界上決沒有絕對真理可言。

    對人的強調使智者派遣責奴隸制度和戰争,并支持民衆的大部分事業。

    但另一方面,又有許多希臘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對智者派的相對主義很顧忌,擔心它會危及社會秩序和道德。

    蘇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

    當時腐敗的政治和沒有任何明确的生活準則使他深為憂慮。

    他永無休止地和朋友們談話,發展起一套辯證科學,即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考查一切已有見解,直至确立普遍公認的真理。

    他堅持認為,用這種方法可以發現有關絕對真理、絕對善或絕對美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與成為個人放縱不羁、公共道德敗壞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對主義大不相同,将為個人行為提一供永久一性一的指導。

     蘇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圖(公元前427-374年)出身貴族,他和他的朋友們引雅典為自豪,可對雅典人民并不信任。

    當雅典民一主政體判處蘇格拉底死刑時,這種不信任加深而為仇恨。

    因此,柏拉圖的目标是要實現一個既能維持貴族特權、又可為貧苦階級接受的社會。

    他的"理想國"把人分為四等:護國者、哲學家、士兵和勞動群衆。

    這種等級劃分是永久的;柏拉圖用一則神話即"高尚的謊言"作為其理論根據,這則神話說,這四個等級是神用金、銀、銅、鐵四種金屬創造出來的。

    柏拉圖曾希望叙拉古的統治者能接受他的學說,付諸實踐,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但未能如願,他隻好回到雅典,繪一批批弟子講學,達40年之久。

    他教導弟子們說,世界上存在的每一樣事物都是相應的理念的不完善的摹本,所以,整個現實世界是完善的理念世界的不完善的摹本。

    柏拉圖認為,善不是變動不盡的現實世界的知識,而是真實的理念世界的知識。

     這一曆史時期的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亞裡土多德(公元前384-322年)。

    他開始時是柏拉圖的弟子,但是,老師去世後,他創辦了萊森學院。

    亞裡士多德是一個收集者和理一性一主義者,而不是一個神秘主義者;是一位邏輯學家和科學家,而不是一位哲學家。

    他為了創立自己的學說,汲取了所有各方面的知識涉及的知識領域之廣泛,可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他的卓越貢獻主要在邏輯學、物理學、生物學和人文學科諸領域,他實際上是這些學科的創始人。

    作為一個偉大的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尋求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秩序。

    他認為,整個自然界,最低級的是礦物,位于礦物之上的是植物,位于植物之上的是動物,人類處于最高級。

    他将人類社會的各個階級與自然界的各個等級相對應,從而證明,人類劃分為天生的主人和天生的奴隸是天經地義的。

    他說: 有些人生來就注定應該服從,另有些人生來就注定應該統治;……戰争的藝術是一門關于獲取的自然藝術,因為它包括狩獵;是一門用來對付野獸和那些生來應該受統治、卻不願服從的人的藝術。

    這種戰争當然是正義的。

     論述古典希臘不能不提到希羅多德和修昔底德。

    他們叙述了他們那個時代各種激動人心的事件,并在叙述過程中,創立了一種新的文學類型——曆史。

    希羅多德早先生活在曾淪于波斯人統治下的小亞細亞的希臘人中間,以後來到使波斯人遭到破天荒的慘敗的雅典。

    希羅多德把雅典人的這一重大勝利歸因于他們的民一主政體,所以,他的《曆史》一書是最早讴歌民一主政體的一篇偉大的領辭。

    這部作品隐含的意思可以用他贊同的某希臘人的幾句話來說明。

    那位希臘人在對波斯國王談及自己的同胞時說:'雖然他們是自一由人,但并非在各個方面都是自一由的;法律是他們的主人,他們畏懼這位主人甚于你的臣民害怕你。

    法律規定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法律的條文始終如一。

    法律禁止他們臨戰逃脫,不管遇到的敵人有多少;要求他們作戰時堅如磐石,或者戰勝敵人,或者死于敵手。

    " 與希羅多德不同,修音底德撰寫的曆史是記述伯羅奔尼撒戰争的。

    在這場戰争中,雅典經過27年的苦戰,最後屈膝投降了。

    希羅多德頌揚了雅典的勝利和榮耀,而修昔底德則分析了雅典的失敗和苦難。

    毫無疑問,修昔底德是同情雅典的;他曾任雅典将軍,領導過雅典軍隊。

    但是,他堅決抑制自己的情感,為自己提出這樣一個任務:實事求是地弄清這場災難的原因。

    雖然他從未用過社會科學一詞,不過,他的某些話實際上已表明,他正在試圖創造一門社會科學。

    他寫道: 關于戰争事件的叙述,我确定了一個原則,不要偶然聽到一個故事就寫下來,甚至也不單憑我自己的一般印象作為根據;我所描述的事件,或是我親自看見的,或是我從親自看見這些事情的人那裡聽到後,經過我仔細考核過了的。

    就是這樣,真理還是不容易發現的:不同的目擊者對于同一事件有不同的說法,因為他們或者偏袒這一邊,或者偏袒那一邊,或者由于記憶的不完全。

    我這部曆史著作很可能讀起來不引人入勝,因為書中缺少虛構的故事。

    但是如果那些想要清楚地了解過去所發生的事件和将來也會發生的類似的事件(因為人一性一總是人一性一)的人,認為我的著作還有一點益處的話,那麼,我就心滿意足了。

    我的著作不是隻想迎一合群衆一時的嗜好,而是想垂諸永遠的。

     在描述了希臘人在如此衆多領域裡的非凡成就之後,按照通常的做法,須指出他們的一些缺點。

    這就是,婦女的社會地位很低;奴隸們受到剝削;雖然奴隸和客籍民即居留的外邦人構成居民的大多數,但他們絕無雅典公民權。

    所有這些情況都是真實的,但無關大局。

    評價古典希臘,應該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應該依據現在的做法,或者更糟,按照烏托邦的标準。

     在公民權這一問題上,雅典人和其他所有希臘人一樣,認為他們自己是一個大家庭,隻有同一血統的人才能成為公民,外邦人居留時間再長也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客籍民都是自願前來的移民,隻要他們願意,随時可以離開,但許多人還是長期地居住在雅典,為收養他們的這座城市慷慨地貢獻自己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對雅典的滿意和忠誠。

    同樣,奴隸制度盡避造成許多不好的後果(本章最後一書将予以分析),但并沒有象通常所設想的那樣廣泛。

    絕大多數公民——三分之二到四分之三的公民——沒有奴隸,靠當農民、工匠、店主或水手謀生。

    常有人說,普通雅典人因有奴隸來養活,能夠整天看戲、擔任公職、讨論哲學和政治,這是不符合實際的。

     評價古典希臘,不應看它哪些沒做到,而應看它做了些什麼。

    如果這條标準可以确立,那麼古典希臘的貢獻及其曆史意義也就極其明顯而突出。

    自一由探究的一精一神,民一主政體的理論和實踐,多種形式的藝術、文學和哲學思想,對個人自一由和個人責任心的強調——所有這些構成了希臘留給人類的光輝遺産。

     四、希臘化時代,公元前336-31年 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以後,古典希臘文化普及整個中東,形成一個新文明;希臘化時代一詞就來源于這一新文明(見第七章第三節)。

    公元前336年,亞曆山大繼承其父親腓力二世的王位後,首先嚴厲地鎮壓了底比斯的反抗,使其他希臘城邦隻好默認他的統治;接着,于公元前334年,他率領馬其頓士兵向東方的波斯人發動進攻。

    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後,首先侵占小亞細亞,然後攻占叙利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公元前330年,占領大流士的國都波斯波利斯,征服整個波斯。

    第二年,征服者繼續東進至興都庫什山和大夏,再從那裡向印度進發,深入旁遮普。

    隻是由于士兵們拒絕再前進,亞曆山大才不得不從印度退回巴比倫;公元前323年思惡一性一虐疾病逝,終年33歲。

     亞曆山大病逝後,他的部将為争奪對大帝國的控制權而長期彼此征戰;到公元前3世紀初,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