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

關燈
植到另一地區的建議。

    信中寫道:"你提出将幼發拉底河對岸的果樹移植到亞洲更多的地方,以改善我的國家,這一計劃我很贊同。

    ……"當時,交換的範圍有多廣闊,可由以下事實來表明。

    在這一時期裡,印度最先種養的棉花、甘蔗和雞傳播到了中國和西歐。

    中國在這些世紀裡第一次獲得了葡萄藤、苜蓿、細香蔥、黃瓜、無花果、芝麻、石榴樹和胡桃樹;作為報答,中國人将自己的橘樹、桃樹、梨樹、牡丹、杜鵑花、山茶和菊花傳給了歐亞其他地區。

    與此同時,技術方面也發生了相似的交流。

    水車這一重大發明的傳播情況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西亞的第一部水車是在約公元前65年、本都國王米思裡代蒂茲統治時期誕生的,本都位于黑海南岸;中國的第一部水車是其後不久、約公元前30年制造的。

    這兩個日期靠得太近了,水車無論是從西亞直接傳到中國,還是從中國直接傳到西亞,都是不可能的;而隻能是由它們之間某一未為人知的中間發源地傳往兩地。

    歐亞各地區的這種相互影響和貿易有密切聯系,要不是地方貿易和長途貿易在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裡達到全面繁盛,毫無疑問,這種地區間的相互影響會小得多。

     貿易的進行主要是通過穿越歐亞大一陸中部的陸路和環繞歐亞大一陸邊緣的海路。

    這兩條總的路線決不相互排斥,也不相互獨立。

    大部分貨物的運輸既靠陸路,也靠海路;通常是埃及和印度之間取道海路,印度和中國之間取道幾條陸路中的某一條。

    此外,各條陸路和海路均處于相互競争的狀态;如果走某一條路線費用太高,或者極不安全,那麼,通常會使貿易轉向其他路線。

     海上貿易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便已進行。

    埃及商人一大膽地順着紅海航行到東非,沿着地中海東部海岸航行至黎巴嫩。

    同樣,蘇美爾商人順着波斯灣、沿阿拉伯半島航行,而印度河流域的商人則以至今尚不清楚的某些方法,努力向西行進,直到和前者建立聯系,其地點可能是波斯灣的巴林群島。

    但是,所有這些早期航海者與克裡特島上那些既能在陸上、又能在水上生活的克裡特島人相比,僅僅是一些外行水手。

    古代的克裡特島人象希臘神話中的亞爾古英雄,是古代偉大的海上貿易者;他們往來于地中海兩端,成為這一内海至高無上的主人。

     随着亞該亞人和多裡安人的入侵,這一範圍廣泛的貿易活動逐漸停止,地中海東部的人們退回到了自給自足的小農生活中。

    最早恢複克裡特島人的貿易活動的是腓尼基人。

    這個一操一閃語、沿地中海東部狹窄的海岸平原定居下來的民族,很快發展起繁盛的中介貿易(見第六章第三節)。

    他們向東來的商隊大宗買進沒藥、香料和美索不達米亞的各種工藝品,從海外國家進口各種金屬、獸皮、谷物、橄榄油和奴隸;而他們自己則制作一精一緻的家具、珠寶飾物、金屬器皿和紡織品運銷外地。

    其中紡織品占主要地位,是用他們自己畜養的羊身上的羊一毛一織成的,并用從沿岸海生介殼動物中提取的負有盛名的紫紅染料加以染色。

     在發展貿易的過程中,腓尼基人逐漸制造出一種由好幾排水手劃槳的船,這種船速度快,适于越來越向西推進的遠航。

    公元前11世紀,他們開始與塞浦路斯進行貿易,還在該地建立了殖民地;然後,又從那裡向一愛一琴海擴展。

    到公元前九世紀末,他們已進入地中海西部,并在非洲西北岸、西班牙南岸、西西裡島,馬耳他島和巴利阿裡群島,建立起商業據點和殖民地。

    腓尼基人甚至還大膽地超過直布羅陀海峽,遠航到英格蘭的康沃爾,因為那裡盛産他們一心追求的錫。

    胖尼基人在伊比利亞半島西岸的商業據點加的斯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作為冒風險的大西洋貿易中的一個小站而建立的。

     從約公元前11世紀到8世紀後期,眯尼基的水手和商人控制了地中海海上貿易的大部分。

    那時以後,希臘人在人口壓力的刺激下,以競争者的面目出現了。

    他們首先設立商業據點;這些商業據點後來在土地資源許可的地方,都發展成為農業殖民地。

    盡避殖民地居民們仍采用母邦的制度和宗教習俗,但這些殖民地完全不受母邦的控制。

    因而,希臘殖民擴張運動的結果,是産生了大量獨立的城邦,而不是一個強迫人接受的帝國主義統治。

     希臘的一個主要殖民區是在西西裡島和意大利南部;那裡建有許多殖民地,以緻這一地區後來被稱為"大希臘"。

    在大一陸上,希臘人向北推進,遠達那不勒斯;在那裡,他們和來自小亞細亞的移民埃達魯斯坎人建立了聯系。

    這些埃達魯斯坎人由于受當地鐵資源為吸引,早在公元前九世紀便已前來定居,并發展起意大利最早的城市文明。

    在地中海西部,希臘人雖然受到曾長期居于領先地位的腓尼基人的束縛,但還是在西班牙東北部和法國南部建立了牢固的根據尬馬賽是他們在那裡的主要殖民地。

    最後,希臘人發現黑海地區是一塊自一由地;剛進入黑海地區時,他們曾為事冷、多霧的氣候所阻擋,但最終還是大批地定居下來,因為在那裡經濟上可獲得很好的機會:黑海本身提一供了每年一度成群洄遊的金槍魚;此外,希臘人用自己制造的貨物可向居住在相當于今日俄國南部的土著西徐亞人交換到各種原料。

    到公元前5世紀,整個黑海流域已為繁榮的希臘商業據點和殖民地所環繞。

     當希臘人在海上一帆風順時,波斯人正在營建最後從尼羅河流域一直擴展到印度河流域的龐大帝國。

    雖然波斯人原居山區,對海上的事一竅不通,但為了促進其東部省區和西部省區之間的交往,對開辟航線的事仍很關心。

    他們利用其臣民中有航海經驗的腓尼基人和小亞細亞的希臘人來實現這一目的。

    他們曾派一個叫做斯西拉克思的希臘水手率領一支探險隊,于約公元前510年從印度河啟航,駛往位于紅海入口處的阿爾西諾。

    波斯人還計劃從尼羅河到紅海開一條運河,似乎還為這一計劃的實現做了相當多的工作。

    在這種情況下,貿易大大地繁榮起來,無論就貿易額還是貿易活動的地理範圍,都超過了已知的過去。

    希臘、腓尼基、阿拉伯和印度的水手川流不息地往返于印度、波斯灣、埃及以及地中海的許多港口之間。

     波斯人的工作,亞曆山大和他的繼承者又繼續進行下去。

    他們派出了更多的、地理知識更為豐富的探險隊,并在紅海沿岸建造了一連串的港口;貨物可以通過港口、由陸路運送到尼羅河,裝上船,再順尼羅河運到亞曆山大港。

    這一時期的印度洋貿易分兩個階段進行。

    首先,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從印度諸港口啟航,緊一靠海岸線西行到阿拉伯半島;再西繞半島,抵達目的地亞丁或穆哈。

    在那裡,他們與希臘和埃及的商人相遇。

    後者用自己的貨物交換前者的東方貨物,再将東方貨物經由紅海沿岸請港口運往亞曆山大港。

     所有這一切僅僅是東西方之間貿易大發展的序幕。

    這一大發展于公元前不久開始,約持續了兩個世紀。

    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向西面的大力擴張,打通了好幾條陸上商路,促進了地區間貿易的最重要一項絲織品的運銷。

    中國在這方面所起的确切作用将在下文闡述陸上貿易時論及。

    貿易大發展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包括整個地中海區域以及歐洲中部和西北部大部分地區的羅馬帝國的統治得到了加強,出現了所謂的"羅馬和平"時期;在這一時期裡,過去一直阻礙貿易的土匪和海盜行徑已絕迹,關稅壁壘也幾乎全都消除。

    此外,帝國的富庶也促進了貿易的發展,特别是由于富裕的羅馬統治階級喜一愛一奇特的外國貨,又有錢購置。

     因此,羅馬人和所有鄰近地區——北面的斯堪的納維亞、萊茵河對岸的日耳曼、多瑙河對岸的達契亞和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的貿易關系都很興旺。

    這對歐亞地區産生了廣泛的影響,不過,影響最為重大的,還是和東方的貿易交往。

    東西方貿易關系的迅速發展,與公元前一世紀某希臘水手的發現分不開。

    他發現,季風可用來加快輪船來回橫越印度洋的速度(這很可能是一個重新發現,因為阿拉伯水手似乎早在希臘人之前便已知道這情況。

    季風一詞就是從阿拉伯人的季節一詞派生來的)。

    每年十月至第二年四月,東北季風即冬季風從印度吹向東非,六月至九月,西南季風即夏季風以相反風向從東非吹向印度。

    現在,水手們可以順風直接橫渡大洋了,再也無須化費很多時間緊一靠寬闊、弧形的海岸航行。

    一個商人從羅馬旅行到印度,包括陸上穿越埃及的時間,隻需16個星期就夠了。

     "羅馬"商人多半是希臘人和叙利亞人,他們不僅進行這樣的旅行,有些人還永久地在印度各城市安居下來;這已為印度的文獻資料所證實。

    "羅馬"商人随身攜帶的主要是金币,此外還有玻璃、銅、錫、亞麻布和羊一毛一織品等,用來換取胡椒及其他香料、棉紡織品、寶石和他們最需要的。

    經由陸上絲綢之路運至印度諸港口的中國絲織品。

    有幾個更富有冒險一精一神的"羅馬"商人,即他們時代的馬可波羅,還進一步東越印度,于公元2世紀和3世紀到達緬甸、馬來亞、蘇門答臘,然後經馬六甲海峽抵達河内,進而終于和中國取得了直接聯系。

    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他們聲稱自己是羅馬的官方使者。

    這種欺騙,漢朝廷無疑是能察覺的,因為他們帶來的帝國"禮物"僅僅是一些早已由商人買來過的、附近東南亞的産品。

    不過,奉獻"貢品"這一行為本身頗讨中國人喜歡,因而,中國人很可能就允許這些西方人裝載可緻厚利的絲織品而歸。

     羅馬帝國與漢帝國之間的直接交往,似乎預示着一個經濟大發展的新時代即将來臨。

    人們也許會以為,在公元3世紀和4世紀時,歐亞大一陸周圍諸海上的貿易量會空前增加。

    但實際上,情況恰恰相反,因為這時羅馬帝國和漢帝國内部動亂疊起,外部遭到了蠻族進攻。

    不過,雖然埃及和印度之間的貿易在2世紀以後衰落下去了,但印度和東南亞之間的貿易并未因此受挫。

    在羅馬和中國因陷于困境而軟弱無能時,印度情況正相反,在笈多王朝(公元320-647年)統治下,正達到極盛階段。

    印度文明也如同第九章中将提到的,這時進入了全盛時期,并對鄰近地區和國家産生着巨大影響。

    印度文明對北疆以北地區的影響主要在宗教和文化方面;對孟加拉灣對岸東南地區的影響則在經濟和政治方面(見下一節)。

     對古代遺迹的考古研究表明,印度和東南亞的交往從遠古時代就已開始。

    公元一世紀時,由于受香料和礦物資源的吸引,前往東南亞諸島嶼和沿海地區的印度商人愈來愈多,兩地之間的交往也愈來愈廣泛。

    當時的印度文獻常提到商人們航海到黃金之地——蘇瓦那拜赫米的事,說那地方的人比較原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