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
關燈
小
中
大
古典文明時代最明顯、最引人注目的特點,就是在這一時代裡,首次出現了一個所謂最初的歐亞文化高度發達的核心區——一個内部各地區正開始相互影響、作為一個整體發揮作用的歐亞大一陸。
拿歐亞大一陸約公元前1500年時的地圖與約公元200年時的地圖作一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歐亞核心區的實質(見圖6和圖10)。
早期的各帝國幾乎完全限于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區内,看起來就象汪洋大海般的野蠻狀态中的幾座小島。
不過,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海、橫貫歐亞大一陸的文明地帶。
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
當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也始終存在着某種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如遊牧部落向四面八方的入侵就是一個證明。
但是,在古典時代,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實際上已更為密切、持久、多樣化。
不過,即使到古典時代末期,歐亞東端的中國和歐亞西端的羅馬帝國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聯系,仍未能相互掌握有關對方的具體、可靠的知識。
因此,在整個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裡,歐亞大一陸的普遍一性一影響仍處于早期階段。
這一早期普遍一性一影響的根源、一性一質和意義就是本章要論述的主題。
一、普遍一性一影響的根源 技術的進步是建立在新的歐亞大一陸的普遍一性一影響的基礎之上。
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從人類曆史真正開始之日起,人類的活動範圍就一直取決于它的技術水平。
在人類處于食物采集階段時,人類各群體的活動範圍僅限于它的狩獵場所;當人類學會農業。
冶金術和造船技術時,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舉例說吧,擴大到可包括大河流域的薩爾貢的阿卡德王國和法老們的埃及王國。
到了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使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越過去,因而,有了地區一性一的帝國,這些帝國繼續擴大自己的疆域,彼此鄰接起來,橫貫歐亞大一陸。
這時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為鐵的發明及其日益廣泛的使用。
如前所述,冶鐵技術是公元前二千紀中葉在小亞細亞率先發展起來的,并在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之後,從那裡傳播開來(見第六章第三節)。
我們已經明白,這一技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公元前二千紀末的第二次蠻族人侵一浪一潮,不過,從發明鐵到日常生活中能大量使用鐵器,其間經過了好幾個世紀。
當鋤、斧、犁等農具同武器一樣,也能用鐵來制造時,立即産生了深遠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影響。
不過,這一階段來得較遲——在印度,大約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歐,是公元前750年;在中國,是公元前600年。
廉價的鐵在上述及其他一些地區的出現,首先使從前石斧和木犁對付不了的茂密森林遭到砍伐。
現在,農人們能利用堅固、鋒利的鐵斧和鐵犁,将農業由中東向東,經伊朗高原,推廣到中歐;向西經地中海地區,推廣到北歐。
同樣,新來印度的雅利安人也向東推進,砍伐恒河流域的森林;而中國的農人則将他們的活動範圍從黃河流域向南,擴展到偉大的長江流域。
農業疆域的擴展使文明核心區的範圍也獲得相應的擴大。
文明核心區在公元前1000至500年之間的發展,較過去公元前4000至1000年之間的發展,要快得多。
其根本原因在于這時的生産率獲得了驚人的增長。
不僅經營農業的面積大大增加了,而且,中歐、季風帶的恒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土壤和氣候也使那裡的生産率比起較為幹旱的中東、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要高得多。
農業生産率的急劇增長,意味着這時可取得足夠的剩餘糧食來發展經濟和建立國家。
貿易量也有了增長,尤其是在構成現成的交通幹線的大河沿岸一帶。
各種工匠也愈來愈多地湧現,為新起的農業公社提一供所需的服務,為新興的貿易提一供所需的産品。
最初,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是取物物交換的方式,這對買賣雙方來說,顯然有不便之處。
于是,交換媒介開始發展,比如,以谷物、更常見的是以貴金屬條塊,為支付手段。
不過,每成交一筆買賣,都須檢查貴金屬的重量和純度,以防其重量不足或貶值。
約公元前700年,小亞細亞西部的目底亞人開始在貴金屬塊上加蓋印戳以保證其質量和重量。
不久,希臘各城邦又加以改進,鑄造扁平的圓形硬币,在硬币的正反兩面印上戳記。
金币和銀币為大規模的批一發貿易或地區間的貿易提一供了便利條件;銅币使農夫們可以出賣自己的産品而無須物物交換,使工匠們能以自己的勞動換取堡資而不是食物。
其最後結果,大大地促進了各種商業,進而相應地促進了制造業和農業的發展,并使經濟專業化随着效率和生産率的提高而全面深化。
這時,廉價商品的制造者第一次得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而小土地所有者則能從自給一性一農業轉向專門一性一農業,如在中國是種桑養蠶,在希臘是生産橄榄油。
新的鐵制工具也使人們能制造較為一精一良、大型的船舶,從而使航海的距離更遠、貿易的規模更大、開拓的殖民地更多。
最初,海外擴張受到海盜行為的阻礙;那時的海盜行為同陸上的土匪行為一樣,被看作是一種正常的活動。
史詩《奧德賽》描述了墨涅拉俄斯和奧德修斯在一愛一琴海上半海盜、半經商的探險活動,說所有參加探險的人在海上和其他人相遇時,總是很自然地問他們是不是海盜。
不過,由于海上貿易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好處,漸漸地在經常的大規模航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海路運輸比起陸路運輸,成本要低廉得多,所以,在中世紀發明有效的馬具和在18世紀修築良好的公路之前,一直是以海路運輸為主。
在公元前二千紀入侵一浪一潮之後,大部分地區盛行地方一性一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到了古典時代末期,情況大為不同,商隊的路線已遍繞整個歐亞大一陸。
除穿越歐亞大一陸内地的商隊路線外,還有環繞整個歐亞大一陸的海上航線——從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東部沿岸諸國和島嶼;從紅海到印度,再到東南亞和中國(到中國的次數較少)。
在海外貿易發展的同時,殖民活動也随之擴張,尤其是在腓尼基人和希臘人獨步的地中海以及稍後由印度人控制的東南亞。
随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和政治也發生了同樣重大的變化。
軍事貴族在公元前二千紀的入侵活動中獲得的顯赫的社會地位由于商人、工匠和海員階級的興起而正在瓦解;舊的部落社會由于鑄币的出現而正在被改變;個人的效勞盡忠也正随着市場需要的産生而消失。
由經濟發展所促成的政治上的統一同樣是一種破壞一性一的力量。
無論在意大利、印度,還是在中國,部落酋長、部落議事會和民衆大會都正在由王國、繼而由帝國所取代。
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權制,這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後者的建立反過來也促進了前者的發展。
這些偉大的跨越歐亞大片陸地的新帝國加強了社會秩序和治安的維持,使陸路和海路的長途貿易得以發展;這些地區一性一帝國還建立并維護整個地區的驿道網,為商業的發展提一供了便利的條件。
例如,波斯帝國修築的所謂的"禦道",從波斯灣北面的蘇撒城向西通到底格裡斯河,再由此經叙利亞和小亞細亞,抵達一愛一琴海沿岸的以弗所,全長1677哩。
沿途設有111個驿站,每個驿站都備有供宮廷信使掉換的馬匹。
商隊走完禦道的全程得化90天時間,而宮廷信使隻需一星期就夠了。
随着帝國疆域的擴大,從禦道上又開辟出幾條岔道,向西南通往埃及,向東南通到印度河流域。
幾個世紀後,羅馬人也修築了一張舉世聞名的驿道網,這張驿道網設計得非常好,其中有些驿道連同道上的橋梁至今仍在使用中。
歐亞大一陸另一端的中國人一精一心修築的交通網是由驿道和運河構成的。
通過水路,可以将貨物從今天的廣州運到長江流域,從而促進了海外貿易。
朝西北方向築的驿道與穿越整個中亞、直抵中東的長長的絲綢之路相連;有關絲綢之路的情況将在下一節中提到。
主要驿道的兩旁種着樹,沿途設有驿站和客棧。
修築并養護驿道,屬于中央和地方官員的職責範圍,要是他們玩忽職責,将會受到彈劾。
印度的禦道也很長,從恒河三角洲直達西北部開伯爾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羅,并在那裡與西抵中東、北達中亞的商路連接起來。
所有這些發展引起社會關系、政治組織、生活方式和謀生之道等方面的深刻變化。
如此根本而全面的大動亂是使人不安、令人不舒适的。
它促使人們内省——提出新問題、尋求新答案;促使思想家們重新考慮他們各自的傳統,或者将其抛棄,或者使之适應過渡時期的需要。
當時引起人們思索的問題有:理想政一府的道德基礎,社會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
約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整個文明核心區到處都在提出、探讨以上這樣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構成了古典時代偉大的哲學、宗教和社會體系。
這些體系的代言人——中國的孔子、印度的佛陀。
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希臘的理一性一主義哲學家,都是同時代的人,這并非偶然之事。
因為上述地區,都遇上了同樣的動亂和挑戰,隻是各自作出的回答極為不同,從而,各自的發展方向也明顯不同。
實際上,這些文明的獨特的哲學觀念和社會制度正是在這一時期裡發展起來的,并在以後數世紀中成為它們各自的特征而一直持續到現代。
這些觀念和制度的特殊一性一質将在以後專論各古典文明的章節中分析。
本章餘下部分将考察這些文明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考察早期的歐亞核心區的實質。
當時的歐亞混血人對各自文明的具體情況相互了解甚少,并未認識到這些文明是平行發展的。
不過,他們肯定意識到,曆史的舞台正在擴大,生活愈來愈複雜,他們正受到大量的内外各種力量的沖擊。
因而,希臘曆史學家波裡比阿在論述從公元前22O至145年清重大事件的曆史時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曆史可說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意大利和利比亞發生的一切與亞洲和希臘發生的一切密切相關,所有各種事件,最終隻歸于一個結局。
" 這一新的"有機整體"有兩個方面表現得特别明顯,即使對當時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這就是地區間的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即以下兩節的論題。
二、商業聯結 地區之間的物質聯結主要是通過商業,盡避商業并非唯一的途徑。
這是一個不僅貨物往返各地,而且身懷技藝、攜帶植物的人們也四處漂移的時期。
例如,有一封波斯統治者大流士寫給他手下一位總督的信可用來說明這一情況。
這封信批準了将植物和樹從一個地區移
拿歐亞大一陸約公元前1500年時的地圖與約公元200年時的地圖作一比較,可以清楚地看出這一歐亞核心區的實質(見圖6和圖10)。
早期的各帝國幾乎完全限于各自所在的大河流域地區内,看起來就象汪洋大海般的野蠻狀态中的幾座小島。
不過,到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安息帝國、貴霜帝國和漢帝國一起,連成了一條從蘇格蘭高地到中國海、橫貫歐亞大一陸的文明地帶。
從而使各帝國在一定程度上能相互影響。
當然,即使早在古代文明時期,也始終存在着某種地區之間的相互接觸,如遊牧部落向四面八方的入侵就是一個證明。
但是,在古典時代,地區之間的相互聯系實際上已更為密切、持久、多樣化。
不過,即使到古典時代末期,歐亞東端的中國和歐亞西端的羅馬帝國仍不能建立直接、正式的聯系,仍未能相互掌握有關對方的具體、可靠的知識。
因此,在整個古典時代的這些世紀裡,歐亞大一陸的普遍一性一影響仍處于早期階段。
這一早期普遍一性一影響的根源、一性一質和意義就是本章要論述的主題。
一、普遍一性一影響的根源 技術的進步是建立在新的歐亞大一陸的普遍一性一影響的基礎之上。
這是可以預料到的,因為從人類曆史真正開始之日起,人類的活動範圍就一直取決于它的技術水平。
在人類處于食物采集階段時,人類各群體的活動範圍僅限于它的狩獵場所;當人類學會農業。
冶金術和造船技術時,人類的活動範圍擴大了,舉例說吧,擴大到可包括大河流域的薩爾貢的阿卡德王國和法老們的埃及王國。
到了古典時代,技術進一步發展,使農業和文明的擴展大大超越過去,因而,有了地區一性一的帝國,這些帝國繼續擴大自己的疆域,彼此鄰接起來,橫貫歐亞大一陸。
這時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為鐵的發明及其日益廣泛的使用。
如前所述,冶鐵技術是公元前二千紀中葉在小亞細亞率先發展起來的,并在約公元前1200年赫梯帝國滅亡之後,從那裡傳播開來(見第六章第三節)。
我們已經明白,這一技術的發明大大促進了公元前二千紀末的第二次蠻族人侵一浪一潮,不過,從發明鐵到日常生活中能大量使用鐵器,其間經過了好幾個世紀。
當鋤、斧、犁等農具同武器一樣,也能用鐵來制造時,立即産生了深遠的經濟、社會和政治影響。
不過,這一階段來得較遲——在印度,大約是公元前800年;在中歐,是公元前750年;在中國,是公元前600年。
廉價的鐵在上述及其他一些地區的出現,首先使從前石斧和木犁對付不了的茂密森林遭到砍伐。
現在,農人們能利用堅固、鋒利的鐵斧和鐵犁,将農業由中東向東,經伊朗高原,推廣到中歐;向西經地中海地區,推廣到北歐。
同樣,新來印度的雅利安人也向東推進,砍伐恒河流域的森林;而中國的農人則将他們的活動範圍從黃河流域向南,擴展到偉大的長江流域。
農業疆域的擴展使文明核心區的範圍也獲得相應的擴大。
文明核心區在公元前1000至500年之間的發展,較過去公元前4000至1000年之間的發展,要快得多。
其根本原因在于這時的生産率獲得了驚人的增長。
不僅經營農業的面積大大增加了,而且,中歐、季風帶的恒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土壤和氣候也使那裡的生産率比起較為幹旱的中東、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要高得多。
農業生産率的急劇增長,意味着這時可取得足夠的剩餘糧食來發展經濟和建立國家。
貿易量也有了增長,尤其是在構成現成的交通幹線的大河沿岸一帶。
各種工匠也愈來愈多地湧現,為新起的農業公社提一供所需的服務,為新興的貿易提一供所需的産品。
最初,商品和勞務的交換是取物物交換的方式,這對買賣雙方來說,顯然有不便之處。
于是,交換媒介開始發展,比如,以谷物、更常見的是以貴金屬條塊,為支付手段。
不過,每成交一筆買賣,都須檢查貴金屬的重量和純度,以防其重量不足或貶值。
約公元前700年,小亞細亞西部的目底亞人開始在貴金屬塊上加蓋印戳以保證其質量和重量。
不久,希臘各城邦又加以改進,鑄造扁平的圓形硬币,在硬币的正反兩面印上戳記。
金币和銀币為大規模的批一發貿易或地區間的貿易提一供了便利條件;銅币使農夫們可以出賣自己的産品而無須物物交換,使工匠們能以自己的勞動換取堡資而不是食物。
其最後結果,大大地促進了各種商業,進而相應地促進了制造業和農業的發展,并使經濟專業化随着效率和生産率的提高而全面深化。
這時,廉價商品的制造者第一次得到了一個巨大的市場,而小土地所有者則能從自給一性一農業轉向專門一性一農業,如在中國是種桑養蠶,在希臘是生産橄榄油。
新的鐵制工具也使人們能制造較為一精一良、大型的船舶,從而使航海的距離更遠、貿易的規模更大、開拓的殖民地更多。
最初,海外擴張受到海盜行為的阻礙;那時的海盜行為同陸上的土匪行為一樣,被看作是一種正常的活動。
史詩《奧德賽》描述了墨涅拉俄斯和奧德修斯在一愛一琴海上半海盜、半經商的探險活動,說所有參加探險的人在海上和其他人相遇時,總是很自然地問他們是不是海盜。
不過,由于海上貿易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好處,漸漸地在經常的大規模航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
海路運輸比起陸路運輸,成本要低廉得多,所以,在中世紀發明有效的馬具和在18世紀修築良好的公路之前,一直是以海路運輸為主。
在公元前二千紀入侵一浪一潮之後,大部分地區盛行地方一性一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到了古典時代末期,情況大為不同,商隊的路線已遍繞整個歐亞大一陸。
除穿越歐亞大一陸内地的商隊路線外,還有環繞整個歐亞大一陸的海上航線——從北海到地中海西部,再到地中海東部沿岸諸國和島嶼;從紅海到印度,再到東南亞和中國(到中國的次數較少)。
在海外貿易發展的同時,殖民活動也随之擴張,尤其是在腓尼基人和希臘人獨步的地中海以及稍後由印度人控制的東南亞。
随着經濟的發展,社會和政治也發生了同樣重大的變化。
軍事貴族在公元前二千紀的入侵活動中獲得的顯赫的社會地位由于商人、工匠和海員階級的興起而正在瓦解;舊的部落社會由于鑄币的出現而正在被改變;個人的效勞盡忠也正随着市場需要的産生而消失。
由經濟發展所促成的政治上的統一同樣是一種破壞一性一的力量。
無論在意大利、印度,還是在中國,部落酋長、部落議事會和民衆大會都正在由王國、繼而由帝國所取代。
經濟的發展促成了政治上的中央集權制,這并不是一個單向的過程;後者的建立反過來也促進了前者的發展。
這些偉大的跨越歐亞大片陸地的新帝國加強了社會秩序和治安的維持,使陸路和海路的長途貿易得以發展;這些地區一性一帝國還建立并維護整個地區的驿道網,為商業的發展提一供了便利的條件。
例如,波斯帝國修築的所謂的"禦道",從波斯灣北面的蘇撒城向西通到底格裡斯河,再由此經叙利亞和小亞細亞,抵達一愛一琴海沿岸的以弗所,全長1677哩。
沿途設有111個驿站,每個驿站都備有供宮廷信使掉換的馬匹。
商隊走完禦道的全程得化90天時間,而宮廷信使隻需一星期就夠了。
随着帝國疆域的擴大,從禦道上又開辟出幾條岔道,向西南通往埃及,向東南通到印度河流域。
幾個世紀後,羅馬人也修築了一張舉世聞名的驿道網,這張驿道網設計得非常好,其中有些驿道連同道上的橋梁至今仍在使用中。
歐亞大一陸另一端的中國人一精一心修築的交通網是由驿道和運河構成的。
通過水路,可以将貨物從今天的廣州運到長江流域,從而促進了海外貿易。
朝西北方向築的驿道與穿越整個中亞、直抵中東的長長的絲綢之路相連;有關絲綢之路的情況将在下一節中提到。
主要驿道的兩旁種着樹,沿途設有驿站和客棧。
修築并養護驿道,屬于中央和地方官員的職責範圍,要是他們玩忽職責,将會受到彈劾。
印度的禦道也很長,從恒河三角洲直達西北部開伯爾山口附近的坦叉始羅,并在那裡與西抵中東、北達中亞的商路連接起來。
所有這些發展引起社會關系、政治組織、生活方式和謀生之道等方面的深刻變化。
如此根本而全面的大動亂是使人不安、令人不舒适的。
它促使人們内省——提出新問題、尋求新答案;促使思想家們重新考慮他們各自的傳統,或者将其抛棄,或者使之适應過渡時期的需要。
當時引起人們思索的問題有:理想政一府的道德基礎,社會制度的作用,以及宇宙和生命的起源和目的,等等。
約公元前六世紀前後,整個文明核心區到處都在提出、探讨以上這樣的問題。
對這些問題的回答構成了古典時代偉大的哲學、宗教和社會體系。
這些體系的代言人——中國的孔子、印度的佛陀。
波斯的瑣羅亞斯德、希臘的理一性一主義哲學家,都是同時代的人,這并非偶然之事。
因為上述地區,都遇上了同樣的動亂和挑戰,隻是各自作出的回答極為不同,從而,各自的發展方向也明顯不同。
實際上,這些文明的獨特的哲學觀念和社會制度正是在這一時期裡發展起來的,并在以後數世紀中成為它們各自的特征而一直持續到現代。
這些觀念和制度的特殊一性一質将在以後專論各古典文明的章節中分析。
本章餘下部分将考察這些文明的相互關系,也就是說,考察早期的歐亞核心區的實質。
當時的歐亞混血人對各自文明的具體情況相互了解甚少,并未認識到這些文明是平行發展的。
不過,他們肯定意識到,曆史的舞台正在擴大,生活愈來愈複雜,他們正受到大量的内外各種力量的沖擊。
因而,希臘曆史學家波裡比阿在論述從公元前22O至145年清重大事件的曆史時說:"在今天這個時代,曆史可說已成為一個有機整體。
意大利和利比亞發生的一切與亞洲和希臘發生的一切密切相關,所有各種事件,最終隻歸于一個結局。
" 這一新的"有機整體"有兩個方面表現得特别明顯,即使對當時的人來說也是如此。
這就是地區間的商業聯結和文化聯結,即以下兩節的論題。
二、商業聯結 地區之間的物質聯結主要是通過商業,盡避商業并非唯一的途徑。
這是一個不僅貨物往返各地,而且身懷技藝、攜帶植物的人們也四處漂移的時期。
例如,有一封波斯統治者大流士寫給他手下一位總督的信可用來說明這一情況。
這封信批準了将植物和樹從一個地區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