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古代文明的結束

關燈
裡安人出現于公元前120O年前後,他們用鐵武器裝備自己,一個接一個地攻占了邁西尼的城堡和城市。

    于是,希臘的行政制度瓦解,農業人口消散,對外貿易蕭條,希臘又回複到農業和畜牧的經濟狀态。

    黑暗時代降臨了,籠罩了整個希臘,直到約公元前800年造城邦崛起。

     多裡安人的主要據點在伯羅奔尼撒半島,入侵者由此向海外推進,在克裡特島、羅得島和小亞細亞沿海一帶建立起殖民地。

    其他希臘人,可能是邁西尼的難民,從雅典渡海到基克拉澤斯群島,再渡海到小亞細亞西海岸的中部,在那裡建立起以一愛一奧尼亞聞名的居留地,這些居留地在一段時間裡成為整個希臘世界最先進的地區。

    再往北,一些一操一伊奧裡斯語的希臘人從色薩利和希臘中部航海到萊斯博斯島,再由此航海到小亞細亞北部。

    小亞細亞這些新建的希臘殖民地由于遭到為數衆多的當地居民的抵抗,隻能局限在沿海地區,從未能擴張到内地,不過,這些殖民地很繁榮,在希臘人的曆史上起了較大的作用。

     現對希臘的這一黑暗時代的了解,比對印度相應的遭受入侵後那一時期的了解,要詳盡得多。

    這部分地是由于希臘人與古代中東文明的接觸比印度人要密切。

    從考古遺物和文獻資料中可找到這方面的蹤迹,找到了解希臘早期的曆史和文化的線索。

    其中較重要的是希臘人自己留下的寶貴遺産&mdash&mdash四大史詩,即荷馬的《伊裡亞特》和《奧德賽》,赫希奧德的《工作與時日》和《神譜》。

    荷馬描寫了戰争、冒險以及貴族和國王的生活,而赫希奧德則描寫了農夫的生活和知識以及衆神的家譜。

    這些詩篇展現了那些世紀中原始的農牧業社會的生動畫面。

    那時的家庭大多自給自足,自己生産糧食,用羊一毛一織成衣料。

    專門經商的都是些外國人&mdash&mdash腓尼基人或塞浦路斯島人。

    他們時常來,來時總是攜帶着供平民用的零碎日用品和供貴族用的更為值錢的貨物。

    這種單調沉寂的田園生活有時也為偶爾來訪的行吟詩人所打破,他彈唱着戰争的榮耀和傑出先人的豐功偉績。

     每個公社均由貴族家庭和平民組成。

    前者居統治地位,并領導戰争;後者包括自耕農、佃農、為數不多的工匠、雇工和奴隸。

    地位最高的是國王,國王的權威取決于他指揮戰争和領導貴族院會議的才能。

    偶爾,國王也召集包括全體成年男子在内的民衆大會,但召集大會的目的通常是動員人民支持已由國王與貴族們共同作出的決定。

    這些簡單的制度在處于這一發展水平的印歐語系的部落中具有典型一性一,表明了希臘城邦的政一府機構處于萌芽狀态中的情景。

    印度 在印度,印度河流域的文明經曆了與克裡特島的米諾斯文明相同的命運。

    約公元前1500年,它遭到了一些軍事上占有優勢,即擁有馬和戰車的部落的蹂一躏。

    這些入侵者自稱為雅利安人,稱他們安家定居的地方為雅利瓦爾塔,即雅利安人之國,他們均屬于印歐語系的民族。

    其中位于西方的一些部落入侵了美索不達米亞和希臘,而位于東方的一些部落則入侵了伊朗。

    進入伊朗後,有些部落在那裡安居下來,其餘的則繼續向東進至印度河流域。

    雅利安人的入侵與較後幾個世紀裡穆斯林發動的有計劃有部署的戰役不同,确切地說,他們是小群小群地滲入已盛極而衰、無力進行有效抵抗的文明地區。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印度河文明的衰亡,主要是由于雅利安人的猛烈進攻,還是由于地震造成的災變?目前尚不清楚(見第五章第四節)。

    但不管原因何在,事實是,公元前二千紀下半期,印度河流域出現了一個原始的新社會。

    有關這一社會的情況現了解得很不夠,因為雅利安人其住房是用木頭或泥土建造的,沒有大城市,未留下任何有形的廢墟和遺迹。

    因而,可用來設想雅利安人生活的材料與可據以設想印度河文明的材料正相反。

    印度河文明留下的是大量實在的遺物,但沒有任何可釋讀的文字記載;而雅利安人留下的是大量以吠陀的形式出現的文獻材料,但沒有任何别的遺物。

     吠陀一詞意為知識。

    古文獻《吠陀》對于印度教徒來說,正如《聖經》之于基督教徒、《可蘭經》之于伊斯蘭教徒,是其宗教信仰的主要來源。

    最早的。

    《吠陀本集》共四部。

    其中最重要、也最古老的一部是《梨俱吠陀》。

    随着時間的流逝,一些别的著作也加到這四部吠陀中,獲得與後者相似的神聖一地位。

    荷馬史詩是了解希臘邁西尼文化的主要原始資料,同樣,《梨俱吠陀》是研究早期雅利安人的主要原始資料。

    它共有十卷,收集贊歌1028首,其篇幅之龐大,大抵與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加在一起相當。

     雅利安人身材較高、藍眼睛、膚色白皙,他們很清楚,自己的體态特征和他們所征服的土著大不相同。

    吠陀文獻在提到後者時,說他們身材矮小、膚色暗黑,沒有鼻子,稱他們為"達薩",即奴隸;而在描述前者時,則把他們說成是頗有男子氣概的人,一愛一好戰争、飲酒、賽車和賭一博。

    雅利安人的戰争之神因陀羅是理想化的雅利安武士;他快活地沖鋒陷陣,身披金色盔甲,一餐能吃30O頭水牛的肉,能喝三大湖的酒。

     雅利安人剛到印度時,還是遊牧民,主要依畜牛為生,财富的多寡根據牛群的大小來判斷。

    在肥沃的大河流域定居下來後,他們逐漸轉向農業。

    若幹有親屬關系的家庭聚居一處,形成村莊;若幹村莊組成氏族,若幹氏族結成部落。

    部落的首領是國王。

    同希臘情況相仿,國王的權威取決于他個人的才能和開創一精一神,不過,也受到貴族會議的限制,在某些部落,還受到自一由民的限制。

     這一早期的雅利安人社會的顯著特點,在于它與後來的印度教根本不同;食牛肉,而不将牛作為崇拜的對象;快活地飲用醉人的烈酒,而不将其棄絕;有階級,然無種姓;祭士居于貴族之下,而不是位于社會金字塔之颠。

    總之,雅利安人社會與當時其他印歐語系為社會極為相似,而與較後救世紀中發展起來的古典印度教則有很大的差别。

    中國 約公元前1500年前後,手執青銅武器的戰車兵也入侵了遙遠的中國北部的黃河流域。

    在那裡,他們發現了一種繁盛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商文明就是由這種文化發展而來的。

    外族人侵與商文明的出現,這兩者間究竟有何關系,當前的考古學研究尚不能給于明确的結論。

    不過,一般都同意,商文明的出現,不是緣于大規模地移植外來成分,相反,是由于本士的新石器時代的文化提一供了堅實的基礎,而入侵者隻是賦予了某種變革一性一的力量,起了促進的作用。

    因此,前一章在分析商文明時,說它是世界古代文明之一。

    可見,戰車兵侵入中國北部時,與他們侵入希臘和印度時的情況不同,沒有造成明顯的文化中止。

    相反,獨特的中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連續地發展為獨特的中國文明,這一文明從商時期一直持續到現在。

     這種連續一性一在公元前1027年由商朝到周朝的轉變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周人曾長期居住在文明邊緣區的渭水流域,所以他們在借用西、北方牧羊"蠻族"的軍事技術的同時,也分享到商的語言和主要文化。

    因而,當周人侵占中國北部時,中國文明的發展并沒有中斷。

    文字系統同祖先崇拜、占蔔術一起,依舊保存管社會依然分裂為貴族武士和農民群衆兩大階級;分封制也依然存在,而且在周統治下,變得更為明顯。

    周統治者将所征占的廣大領土分封給許多諸侯,諸侯們定期到周朝廷觐見述職,不過,這一制度以後漸被廢止。

    随着朝廷對地方的控制力日漸衰微,居住在圍有城牆的城市裡的諸侯們,開始統治周圍的農村。

     公元前771年,周都被"蠻族"和反叛諸侯聯合攻占。

    周朝遷往不易遭受邊境蠻族進攻的東都繼續它的統治。

    因而,周朝公元前771年之前的一段時期,中國人稱為"西周";之後的一段時期,稱為"東周"。

    東周時,周王隻是名義上的統治者。

    雖然他們仍履行某些宗教職責,并受到某種形式上的尊敬,但擁有的土地比其名義上的諸侯們要少,所以他們的勢力更弱了。

    實際上,周王之所以能幸存到公元前256年,主要是因為他們提一供了一精一神上的領導。

    周正朝還起了高級祭士的作用,而且,周王朝本身就被當作民族統一的象征。

     雖然東周時期政治不穩定,但文化大發展。

    這是一個生氣勃勃、富有創造一性一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裡,人們寫下了偉大的文學、哲學和社會理論著作。

    這也是中國古典文明形成的時代;在這一時代裡,希臘古典文明和印度古典文明也大約同時發展起來。

    這些古典文明的起源和一性一質是第三篇所要論述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