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古代文明的起源

關燈
最早出現文明之光的是烈日蒸曬、底格裡斯河和幼發拉底河養育的一片荒原。

    有一時期,人們曾認為文明的搖籃是尼羅河流域,但現在一緻同意,最早的文明中心是蘇美爾,也就是《舊約全書》中的"希納國"(LandofShinar)。

    蘇美爾位于過去稱為"美索不達米亞"——大緻相當于現在的伊拉克共和國——的南部,南臨波斯灣,由若幹塊荒蕪的、被風亂吹的小一平原組成。

    約公元前3500年時,一些已改進生産技術,正在耕種這片幹旱的荒原的農業公社,成功地完成了從新石器時代的部落文化到文明的過渡。

     公元前3500年隻是個大概的日期,确定這樣一個日期僅是為了方便起見。

    實際上,過渡的時間無論指定為一年、十年還是100年,都沒有任何意義。

    我們知道,從食物采集轉變到食物生産,并不是因為某人偶然想起農業而突然發生的。

    同樣,從部落文化過渡到文明,也不是因為當時有人想象出城市中心和城市文明才發生的。

    總之,當時發生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一個過程。

    本章的目的就是考察這一過程的一性一質和起源。

     一、文明的一性一質 文明一詞的含義确切地說,究竟是指什麼呢?人類學者指出了将文明與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區别開來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國家的政治權力,納貢或稅收,文字,社會分為階級或等級,巨大的建築物,各種專門的藝術和科學,等等。

    并非所有的文明都具備這一切特征。

    例如:南美安第斯山脈的文明是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而埃及文明和瑪雅人文明則沒有通常所說的城市。

    但是,這一組特征在确定世界各地各時期的文明的一性一質時,可用作一般的指南。

     最終形成的不是同一種文明,而是"類型"極其多樣的文明。

    正如前一章所提到的,較早的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是與各特定的環境相适應的;因此,随着各環境中耕種和畜牧所居的地位的不同,随着各環境中栽培的植物和畜養的動物的種類的不同,新石器時代的各種文化也彼此顯著地不同。

    現在,文明的情況也是如此,各種文明由于各自發展時與世隔絕的程度不等而相應地不同。

    美洲的瑪雅人文明、阿茲特克人文明和印加人文明是獨自發展起來的,因而,可以很清楚地将它們與歐亞大一陸上較早形成的那些文明區别開來。

    歐亞大一陸上的文明也是多種多樣的,它們的獨特一性一取決于各自的所在地與中東最早的文明中心地相隔之遠近。

    中國與中東之間相隔一片遼闊的、荒漠的地區,并有大山作屏障,因此,從古代最早時候起直至今天,中國文明一直與歐亞大一陸的其他文明彼此相異。

     現在的問題是為什麼首先要走向文明,尤其是考慮到實行平等主義的新石器時代的社會有許多方面是很吸引人的。

    現代馬達加斯加島的塔納拉人的經曆對這一問題作出了回答。

    塔納拉人隻是最近才過渡到文明階段,所以人類學者拉爾夫·林頓能把他們的經曆全都記載下來。

    塔納拉人在過渡到文明之前,是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種植早稻。

    第一年他們可以得到豐收,但從第二年起産量逐漸下降。

    因此,每當田地的肥力耗盡時,他們就得遷移,重建村莊。

    經常的遷移使他們不可能實行土地私有制,土地的所有權歸村社掌握。

    村裡的長者盡可能公平地把土地分配給每個同堂家庭。

    每個同堂家庭都由若幹家庭組成,這些家庭一起勞動,然後按需分配産品。

    這是個典型的實行平等主義的部落社會,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社會地位方面。

    都沒有任何重大差别。

     當有些家庭仿效東面的鄰居改種水稻時,這一切全都改變了。

    天然水田的面積很有限,無須投入整個同堂家庭的勞動力,因而這種新型的農業就由某些家庭單獨經營。

    他們一年到頭在水稻田裡勞動,不再把田歸還村莊,重新分配。

    由于适合種水稻的田地很少,從前無階級的塔納拉社會現在分裂了:少數人成為土地所有者階級,而絕大多數人則沒有希望得到這種更能生産糧食的土地。

     當種植旱稻的農夫被迫定期地向新的地方遷移,而種植水稻的農夫仍留在原來的小塊土地上時,這一階級分裂更為明顯了。

    戰争也由于這種新型的經濟而受到影響,那些長期定居的村民現在不惜花費時間,努力建造結構複雜的城堡,來阻擋傳統的搶劫集一團一的侵擾;并緻力于俘虜那些流民,把他們變成奴隸,因為奴隸正顯示出一種新的重要一性一。

    早先用"刀耕火種"的方法經營農業時,奴隸派不上什麼用處,但是現在,可以把奴隸派到田裡,讓他們一年到頭地勞動。

    早先的民一主也由新發展起來的社會取代了;在這新社會的頂端是專制國王,國王的下面是貴族,他們擁有國王分給他們的土地,然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