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類——食物生産者

關燈
種極其多樣的原因在于,在一個極小的區域裡,其海拔高度、氣溫和降雨量的分布卻殊為不同,極其多樣,從而造成了各式各樣的植物生長環境。

    因此在中美洲,能成功地栽培植物,品種達幾十種之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玉米、苋、蠶豆和南瓜之類。

     各種植物從各自原有的産地到适應各式各樣的環境,進而在某個地區形成植物品種多樣的農業,是經過了許多世紀的。

    這樣形成的先進農業具有生産率水平高、使"人類生存有保障"的巨大優點。

    在這種地區,若一種作物因氣候原因而不能生存,其他對天時地理要求不同的作物則可以生長,從而使密集的人口有可靠的食物來源,使人類文明成為可能。

     有一點應該強調:從最早的植物栽培過渡到農業革命,是一個漸進的、漫長的過程,稱之為"原始農業"階段。

    在中東,這一階段從約公元前9500年起,至公元前7500年止。

    在美洲大一陸,這一階段似乎更長。

    墨西哥的特瓦坎山谷是美洲大一陸最早的植物栽培中心之一,那裡的原始農業從公元前70O0年前後開始。

    據估計,200O年後,當地印第安人從以玉米為主的植物栽培中得到的食物,僅占他們食物來源的10%;到公元前3000年時,也隻占食物來源的三分之-。

    直到公元前1500年前後,由于玉米和其他植物雜一交,使産量大大提高,才成為當地人食物來源的主要部分,從而完成了從原始農亞到農業單命的過渡。

     新的生活方式從這兩個已初具規模的農業發源地&mdash&mdash也許還有其比發源地,隻是現在還不能确定&mdash&mdash逐漸傳播到全球各地。

    原始農業有兩個特點促進了這一傳播過程。

    一個特點是,在原始農業階段,植物的栽培時斷時續,常要轉換地方。

    一塊土地經開墾、種植若幹年之後,就得放棄,讓它在八年、十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處于自然生長狀态,以恢複土壤的肥力。

    農業的這種粗放一性一,使被放棄即養生的土地與正在種植的土地在任何時候總是處于5~10:1的關系。

    這一點再加上人口不斷增長,就産生了這樣一種必要一性一,須經常進入新的區域,以擴大耕地面積。

    所以,人口過剩是一個密切相關的擴張因素。

    植物品種多樣的農業擴大了食物來源,使食物來源更加可靠,于是,人口也相應地增多。

    當人口增長超過農業生産率水平所能支待的人口限度時,一個很自然的解決辦法就是移居其他地方。

    因而,有了一個連續的發展,即"脫離"原來的農業居留地,進入食物采集者居住的人口比較稀少的地區。

    農業就是以這種方式從發源地向四面八方傳布。

     這裡并不意味着農業已最終推廣到全球各地。

    哪些地方的農業出現得早些,哪些地方的農業出現得晚些,哪些地方根本沒有農業,這完全由極其多樣的當地環境所決定。

    在亞非沙漠帶和北極地區,由于顯而早見的原因,農業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非洲、南北美洲的部分地區及整個澳大利亞,由于與世隔絕造成的愚昧閉塞和不利的自然環境,農業也是很缺乏的。

    在中歐和西歐等其他地區,由于那時還沒進入鐵器時代,沒有造價低廉且有效的工具,茂密的森林成了幾乎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農業的出現也推遲到很久之後。

    當石斧為鐵斧取而代之時,植物栽培的疆域大大擴展了,不僅從地中海沿海地區擴展到歐洲内地,而且從印度河流域擴展到.恒河流域,從黃河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從非洲的大草原擴展到熱帶雨林地區。

    最後,某些地區的農業之所以推遲很久的另一原因是,那裡的動植物極其豐富,向人類提一供的食物比原始農業所能提一供的還要多。

    例如:在美國西南部,隻有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裡有選擇地培育中美洲盛産的玉米、蠶豆和瓜類,才有可能使它們的産量抵得上那裡所有的大量的橡樹果和小動物。

    這就說明了為什麼美國西南部的印第安人雖然居住在早期農業中心的附近,卻依然長期過着食物采集者的生活。

     農業在諸地區間傳播的詳細情況,現還了解得很不夠。

    隻有從中東傳播到歐洲的情況知道得最清楚。

    這一傳播是沿着好幾條路線進行的。

    一條路線朝北,經過土耳其到烏克蘭平原,并從那裡穿過東歐到波羅的海和斯堪的那維亞半島。

    另一條路線向西,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到巴爾幹半島,再沿着多瑙河流域進入中歐,最後達大西洋。

    第三條路線也向西,越過一愛一琴海諸島到希臘,再從希臘到意大利、法國南部、西班牙,并沿着大西洋海岸達不列颠島。

    此外。

    由中東向東,越過伊朗高原到印度河流域;由中東朝東北,沿着裡海海岸進入中亞平原;這兩條傳播路線也是為大家所一緻公認的。

     除了這幾條路線外,由于考古發掘所提一供的證據不足,其他方面的情形隻能憑推測了。

    中國的小麥和大麥是約公元前1300年前後從中東引進的。

    不過最近的研究表明,早在那時以前,中國當地生長的植物已被馴化,并已有了3000年的栽培史。

    要證明中國是最早的、獨立的農業發源地之一,是完全可能的,因為中國北部的黃土平原土質半幹燥,上面稀稀疏疏地覆蓋着一層草,即使隻有古代挖掘用的木棍,也能夠進行植物栽培。

    所以,中國的土生植物如黍、高梁、稻、大豆、大麻和桑樹等早在公元前5000年時已作為旱地作物得到種植。

    這也就說明了最後出現的小麥和大麥為什麼在中國也被當作旱地作物進行栽培,而不象在它們的發源地中東,種植在水田裡。

     非洲農業産生的情況至今仍不十分清楚。

    有些人堅持認為,非洲的農業是公元前5000前後在西非尼日爾河上遊附近獨自發展起來的。

    還有一些人同意這一看法,隻是認為日期應大大向後推,約在公元前15O0年前後。

    不過,多數人認為,非洲的農業是約公元前40O0年時從中東傳入尼羅河流域,約公元前3000年時傳播到蘇丹的黑人那裡,然後再傳播到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草原。

    向大草原的傳播在柏柏爾人和阿拉伯人将黑人朝南面和西面驅趕時,表現得特别明顯。

     在許多世紀裡,農業一直局限在遼闊的大草原,而不能向南穿過熱帶雨林地區。

    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通常種植在大草原的粟和高粱在雨林地區不能很好地生長。

    公元初,這些障礙因兩個重大發展而得到克服,這就是在非洲大一陸上出現了鐵器與芭蕉屬植物和亞洲薯蓣屬植物。

    前者是從它的發源地中東傳入非洲的;而後者則顯然是從東南亞傳入的。

    這兩種植物在雨林地區也能茂盛地生長,所以,它們和鐵器的傳入成為農業迅速傳播到非洲大一陸南部的原因。

     農業在美洲大一陸的發展情況由于美國考古學家新近的調查結果而比較清楚。

    約公元前7000年時,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凹地裡,開始了對玉米的栽培。

    在其後的數千年間,通過雜一交得到了玉米的兩個新品種;一個品種适應于半幹旱的墨西哥高原,另一品種适應于潮一濕的熱帶沿海地帶。

    與此同時,其他植物如兩種不同品種的南瓜、葫蘆、寬葉菜豆、紅番椒、苋和鳄梨等也都得到栽培。

    農業就是從中美洲這一中心發源地向南面和北面傳播的。

    玉米傳到美洲西南部的時間大約是公元前3000年,不過,在公元750年之前,玉米的傳入并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