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類——食物生産者
關燈
小
中
大
現在,倘若我們要對最早出現的有效的食物生産所帶來的種種結果形成完整的概念(或者加以誇大),那麼,也許會感到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因為人類的整個生活範圍,從生物學方面(包括食物、人口統計、疾病,等等)到文化方面(社會組織、政治、宗教、美學,等等人已呈現完全新的面貌。
羅伯特·傑·布雷德伍德 舊石器時代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由于他們學會了說話、制作工具和使用火。
這些本領使他們遠遠地勝過周圍的其他動物;不過就下述這一基本方面而言,他們與其他動物仍是十分相近的。
他們仍象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捉小動物為生;仍象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無數生物那樣,靠采集食物謀生。
由于他們依賴大自然,所以就沒大自然所支配。
為了追獵動物、尋找野果地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經常過着流動的生活;由于一塊地方所能供給的食物有限,他們隻好分成小群行動。
據估計,即使在那些冬季氣候也很溫暖、物産豐饒的地區,每平方英裡也隻能養活一至兩名食物采集者;如果在氣候寒冷的地方,在熱帶叢林區或沙漠地帶,那麼每養活一名食物采集者則需有20至30平方英裡的地盤。
一、農業的起源 正如前章所述,人類對大自然的依附一性一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印記。
但是,當人類作出劃時代的新發現&mdash&mdash不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過栽培植物也可養活自己時,這一依附一性一大大減弱了。
于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面前,使人類的眼界大為開闊;從此,人類告别了舊石器時代,跨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人有兩個方面與他們的前輩&mdash&mdash舊石器時代的人不同。
新石器時代的人不再是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制作石頭工具;他們的食物來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而不是靠狩獵或采集。
這兩方面的變化,以後者更為重要得多。
倒不是故意貶低新石器的重要一性一,新石器較舊石器要更鋒利、更經久耐用;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重大發明如犁和輪子正是由于經過用磨過的石頭制成的各種切削器的加工,使用起來才極為便利。
但是,把打制成的石斧磨得斧身平一滑光亮、斧刃鋒利的技藝,與人類由食物采集者變為食物生産者這一轉變相比,不能不退居到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
這一轉變不是源于突如其來的靈感,不是由于某些史前時期的阿基米得明白了農業是怎麼回事,高喊"我找到了",于是這一轉變就到來了。
确實,早在農業革命之前,人們已普遍知道促使植物生長的方法,就象在哥倫布航海之前人們已知道地球是圓的一樣。
現已查實,現代的原姐人對農業毫無所知,可對當地植物的特一性一和生長情況卻非常熟悉。
他們知道:種一子萌芽,長出植物,有了水分和一陽一光,植物才會茂盛;植物在某種土壤可生長得很好,而在另一種土壤卻不行。
這一類知識的獲得,對現代原始人來說,是必不可免、很自然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的生存取決于對周圍動植物的實際了解。
我們沒有理由可懷疑,但有大量證據可相信,史前時期的人類是在與現代原始人相仿的環境下獲得有關動植物的知識的。
如果有關植物生長的基本原理早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前就已為人類所知道,那麼,為什麼還要推遲如此之久才付諸實踐呢?一個原因是,缺乏這樣做的動力。
與我們通常設想的相反,靠捕捉小動物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況下過的并不是受饑挨餓的生活。
他們從來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長超出食物來源所許可的範圍。
相反,倒是采取堕胎、停止哺一乳一和殺死新生嬰兒等辦法來降低自己的人口數,以度過一年中食物來源不足的月份。
因而,狩獵社會能在供求平衡的狀态下舒舒服服地過上數千年而未生長出一種要求根本變革的推動力。
在正常情況下,原始人不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有大量的空閑時間。
隻要狩獵到足夠的動物,采集到足夠的植物果實,他們就丕再有任何進一步工作的動機。
有位權威人士說,"大量的資料表明,狩獵、采集者不僅有充足的食物,還享有大量的空閑時間,而且事實上,比現代産業工人、農業工人、甚至考古學教授所享有的還要多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問題自然不再是人類為什麼要長期地過漁獵、采集生活,而是為什麼不再過這種生活。
人類所以推遲很久才轉向農業的另一原因是,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馴養的動物為數較少。
有史以來,人類所能馴化的正好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特一性一的植物隻有幾百種,動物隻有幾十種。
因為适于栽培的植物須具有高産的可能一性一,最好能适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如果不具備這些特一性一,即使加以栽培也見不到什麼成效。
美國今日仍處于史前時期的印第安人能栽培苋屬植物、生長在沼澤地帶的接骨木、羊腿藜和向日葵,但是這些植物的産量非常低,對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起不了重大影響。
同樣,适于馴養的動物必須能失去一見人就逃之夭夭的天一性一,能在人類的飼養下繁殖,樂意吃人類提一供的食物。
歐、亞、非三洲的各個民族非常幸運,他們找到了能提一供肉類、牛一奶一、羊一毛一,并可作馱畜的各種動物。
而美洲印第安人則沒有獲得類似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他們隻好與無峰駝、羊駝和駝馬這類産于安第斯山脈、屬于偶蹄目駱駝科的半馴化動物打交道。
由上所述。
可見如果不發生某種變化來破壞使狩獵社會得以安逸舒适地存在下去的平衡,農業的發生是不可設想的;而且,即使當這種變化到來時,農業也隻能發生在那些能找到适于栽培的植物的地區。
實際發生的情況正是這樣。
如前章所述,更新世末期是氣候劇烈變動的時期,氣候的劇烈變動破壞了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由來已久的平衡。
于是,人類适應這一情況。
利用所掌握的有關植物生長的知識,來生産食物。
人類在全球各地區廣泛地試驗馴化各種動植物,曾有着悠久的曆史。
而這時,已能在少數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提高所馴化的動植物的産量,大大地增加它們在食物來源中所占的比例,使原始公社的生活主要以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為中心。
這就是與純粹的馴化截然不同的農業革命一詞的涵義。
正是從這幾個農業革命的中心地區,食物生産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逐漸傳布到全球大部分地區。
二、農業的傳播 我們已确鑿地知道,中東和中美洲是農業革命的獨立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中國北部也是這樣的一個中心。
雖無确切的證據,但我們推測,在東南亞、西非和安第斯山脈,也許還有一些别的這樣的農業中心。
就中東和中美洲來說,這兩個地區都具有某些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似乎可以說明它們在農業革命方面所起的先鋒作用。
這就是它們都擁有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植物和動物。
現代的小麥、燕麥、一裸一麥以及現代的山羊、綿羊、牛、豬均起源于中東。
同樣,中美洲的兩個小輩和國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其面積雖然僅為美國的1%,可盛産的植物品種卻不亞于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所産的品種。
中美洲品
因為人類的整個生活範圍,從生物學方面(包括食物、人口統計、疾病,等等)到文化方面(社會組織、政治、宗教、美學,等等人已呈現完全新的面貌。
羅伯特·傑·布雷德伍德 舊石器時代的人之所以能成為人,是由于他們學會了說話、制作工具和使用火。
這些本領使他們遠遠地勝過周圍的其他動物;不過就下述這一基本方面而言,他們與其他動物仍是十分相近的。
他們仍象獵食其他動物的野獸那樣,靠捕捉小動物為生;仍象完全倚靠大自然施舍的無數生物那樣,靠采集食物謀生。
由于他們依賴大自然,所以就沒大自然所支配。
為了追獵動物、尋找野果地或漁獵場地,他們不得不經常過着流動的生活;由于一塊地方所能供給的食物有限,他們隻好分成小群行動。
據估計,即使在那些冬季氣候也很溫暖、物産豐饒的地區,每平方英裡也隻能養活一至兩名食物采集者;如果在氣候寒冷的地方,在熱帶叢林區或沙漠地帶,那麼每養活一名食物采集者則需有20至30平方英裡的地盤。
一、農業的起源 正如前章所述,人類對大自然的依附一性一在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留下了印記。
但是,當人類作出劃時代的新發現&mdash&mdash不僅靠采集食物,而且通過栽培植物也可養活自己時,這一依附一性一大大減弱了。
于是,一個嶄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面前,使人類的眼界大為開闊;從此,人類告别了舊石器時代,跨入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的人有兩個方面與他們的前輩&mdash&mdash舊石器時代的人不同。
新石器時代的人不再是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制作石頭工具;他們的食物來源大半甚至全部是靠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而不是靠狩獵或采集。
這兩方面的變化,以後者更為重要得多。
倒不是故意貶低新石器的重要一性一,新石器較舊石器要更鋒利、更經久耐用;新石器時代末期的重大發明如犁和輪子正是由于經過用磨過的石頭制成的各種切削器的加工,使用起來才極為便利。
但是,把打制成的石斧磨得斧身平一滑光亮、斧刃鋒利的技藝,與人類由食物采集者變為食物生産者這一轉變相比,不能不退居到一個無足輕重的位置。
這一轉變不是源于突如其來的靈感,不是由于某些史前時期的阿基米得明白了農業是怎麼回事,高喊"我找到了",于是這一轉變就到來了。
确實,早在農業革命之前,人們已普遍知道促使植物生長的方法,就象在哥倫布航海之前人們已知道地球是圓的一樣。
現已查實,現代的原姐人對農業毫無所知,可對當地植物的特一性一和生長情況卻非常熟悉。
他們知道:種一子萌芽,長出植物,有了水分和一陽一光,植物才會茂盛;植物在某種土壤可生長得很好,而在另一種土壤卻不行。
這一類知識的獲得,對現代原始人來說,是必不可免、很自然的。
道理很簡單,因為他們的生存取決于對周圍動植物的實際了解。
我們沒有理由可懷疑,但有大量證據可相信,史前時期的人類是在與現代原始人相仿的環境下獲得有關動植物的知識的。
如果有關植物生長的基本原理早在農業革命之前的數千年前就已為人類所知道,那麼,為什麼還要推遲如此之久才付諸實踐呢?一個原因是,缺乏這樣做的動力。
與我們通常設想的相反,靠捕捉小動物為生的原始人在正常情況下過的并不是受饑挨餓的生活。
他們從來不使自己的人口增長超出食物來源所許可的範圍。
相反,倒是采取堕胎、停止哺一乳一和殺死新生嬰兒等辦法來降低自己的人口數,以度過一年中食物來源不足的月份。
因而,狩獵社會能在供求平衡的狀态下舒舒服服地過上數千年而未生長出一種要求根本變革的推動力。
在正常情況下,原始人不僅有充足的食物,而且還有大量的空閑時間。
隻要狩獵到足夠的動物,采集到足夠的植物果實,他們就丕再有任何進一步工作的動機。
有位權威人士說,"大量的資料表明,狩獵、采集者不僅有充足的食物,還享有大量的空閑時間,而且事實上,比現代産業工人、農業工人、甚至考古學教授所享有的還要多得多"。
在這種情況下,所發生的問題自然不再是人類為什麼要長期地過漁獵、采集生活,而是為什麼不再過這種生活。
人類所以推遲很久才轉向農業的另一原因是,可以栽培的植物和可以馴養的動物為數較少。
有史以來,人類所能馴化的正好具有某些必不可少的特一性一的植物隻有幾百種,動物隻有幾十種。
因為适于栽培的植物須具有高産的可能一性一,最好能适應各種各樣的環境;如果不具備這些特一性一,即使加以栽培也見不到什麼成效。
美國今日仍處于史前時期的印第安人能栽培苋屬植物、生長在沼澤地帶的接骨木、羊腿藜和向日葵,但是這些植物的産量非常低,對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起不了重大影響。
同樣,适于馴養的動物必須能失去一見人就逃之夭夭的天一性一,能在人類的飼養下繁殖,樂意吃人類提一供的食物。
歐、亞、非三洲的各個民族非常幸運,他們找到了能提一供肉類、牛一奶一、羊一毛一,并可作馱畜的各種動物。
而美洲印第安人則沒有獲得類似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發展受到很大的阻礙,他們隻好與無峰駝、羊駝和駝馬這類産于安第斯山脈、屬于偶蹄目駱駝科的半馴化動物打交道。
由上所述。
可見如果不發生某種變化來破壞使狩獵社會得以安逸舒适地存在下去的平衡,農業的發生是不可設想的;而且,即使當這種變化到來時,農業也隻能發生在那些能找到适于栽培的植物的地區。
實際發生的情況正是這樣。
如前章所述,更新世末期是氣候劇烈變動的時期,氣候的劇烈變動破壞了人類和自然界之間由來已久的平衡。
于是,人類适應這一情況。
利用所掌握的有關植物生長的知識,來生産食物。
人類在全球各地區廣泛地試驗馴化各種動植物,曾有着悠久的曆史。
而這時,已能在少數自然條件優越的地區,提高所馴化的動植物的産量,大大地增加它們在食物來源中所占的比例,使原始公社的生活主要以栽培植物和畜養動物為中心。
這就是與純粹的馴化截然不同的農業革命一詞的涵義。
正是從這幾個農業革命的中心地區,食物生産作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逐漸傳布到全球大部分地區。
二、農業的傳播 我們已确鑿地知道,中東和中美洲是農業革命的獨立中心;新近的研究表明,中國北部也是這樣的一個中心。
雖無确切的證據,但我們推測,在東南亞、西非和安第斯山脈,也許還有一些别的這樣的農業中心。
就中東和中美洲來說,這兩個地區都具有某些獨特的特點,這些特點似乎可以說明它們在農業革命方面所起的先鋒作用。
這就是它們都擁有大量的、品種多樣的植物和動物。
現代的小麥、燕麥、一裸一麥以及現代的山羊、綿羊、牛、豬均起源于中東。
同樣,中美洲的兩個小輩和國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其面積雖然僅為美國的1%,可盛産的植物品種卻不亞于美國和加拿大兩國所産的品種。
中美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