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1929年以前歐洲的革命與和解

關燈
同樣嚴重的是新成立的蘇聯與西方世界之間的關系惡化了。

    蘇聯領一導一人懷有的"被資本主義包圍"這種馬克思主義的擔心進一步加深,而西方政治家則對1919年建立的共産國際的無用的宣言過于認真。

    這種相互的不信任既深刻又持久,因此毒化了随後10年的國際關系,大大地促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到來。

     二、共産主義在中歐的失敗 德國的勢力均衡當内戰在蘇俄猛烈進行時,歐洲面臨的關鍵一性一問題是共産主義是否會向西方傳播。

    列甯及其布爾什維克認為,如果共産主義不能向西方傳播,他們的事業注定要失敗。

    根據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體系,他們不能想象他們的革命會在一個國家、尤其是在以農業為主的俄國生存并紮根,因此,他們密切地、滿懷希望地注視着中歐、尤其是德國的事态發展,因為德國顯然是關鍵一性一的國家。

    如果德國變成共産主義國家,那麼它的工業實力和俄國的自然資源結合起來,就會是不可摧毀的,革命的前途也就會有保障。

     最初,布爾什維克的這些希望似乎有可能實現。

    在海軍發生兵變和革命從波羅的海諸港口傳入内地以後(見第二十章第六節),德國皇帝不得不于1918年11月9日退位。

    與俄國蘇維埃相類似的工人士兵委員會出現在包括柏林在内的各大城市。

    革命運動非常強大,共産主義似乎很有可能容沒歐洲大一陸,至少抵達萊茵河。

    然而,最後的結果并不是産生一個蘇維埃德國,而是産生一個資産階級的德意志共和國。

     有幾個當時未被注意到的因素可解釋這一重大結果,一個因素是戰前德國的繁榮,它使工人階級比較心滿意足、無心革命。

    誠然,1914年時的錯國社會民一主一黨一是歐洲最強大的政一黨一,但它很保守,專心緻力于社會改革而不是緻力于革命。

    同樣重要的是德國農民的富裕,他們的境況比俄國農民要好得多。

    在戰争的幾年中,他們的日子也過得并不太壞,因此,布爾什維克的"把士地分給農民"的口号雖然在俄國非常有效,但對德國的影響卻很小。

    而且,戰争在德國革命的時候已結束,這又與俄國的情況截然不同。

    對和平的要求也許比其他任何東西更多地幫助了布爾什維克,但在德國卻毫無意義。

    此外,盡避德國軍隊被打敗,但它決沒有象1917年的俄國軍隊那樣士氣沮喪、進行叛亂。

    在德國,當最後的較量到來時,革命的反對者能号召可靠的軍隊支持他們。

     最後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因素是德國社會主義者陣線的分裂。

    當然,這決不是唯一的分裂。

    1914年,在支持還是反對戰争的問題上,歐洲所有的社會主義政一黨一都不同程度地分裂了。

    在德國,弗裡德裡希·艾伯特和菲利普·謝德曼領導的社會民一主一黨一多數派從一開始就支持德國的戰争努力。

    由于他們比較保守,他們這時拚命反對革命的工人士兵委員會。

    "我憎恨社會革命",艾伯特坦率地宣布,"我非常憎恨社會革命"。

    社會民一主一黨一的另一派是斯巴達克斯同盟,它相當于列甯的布爾什維克,由兩位傑出、能幹的革命者卡爾·李蔔克内西和羅莎·盧森堡領導;前者出身于著名的德國社會主義者家庭,後者的祖先為波蘭-猶太人。

    正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斯巴達克思同盟支持工人士兵委員會,希望在德國建立一個蘇維埃式的政權。

    在社會民一主一黨一多數派和斯巴達克斯同盟之間的是獨立社會民一主一黨一;它也贊成建立蘇維埃德國,但又希望同社會民一主一黨一多數派合作。

     魏瑪共和國的建立當馬克斯親王宣布德皇退位時,他自己也辭去了首相職務,将政權交給了弗裡德裡希·艾伯特。

    艾伯特成立了由"6位委員"組成的内閣即人民代表會議,其中3名為社會民一主一黨一多數派成員,3名為獨立往會民一主一黨一黨一人。

    斯巴達克思同盟情願呆在内閣外面,其原因很簡單,他們隻對使革命進一步向左的方向發展感興趣。

    菲利普·謝德曼在議會大廈的一陽一台上宣布德意志共和國成立,但與此同時,李蔔克内西也在一哩以外的帝國宮殿的一陽一台上宣布蘇維埃德國成立。

    這時,最大的問題是哪一派會取勝。

     1917年3月,臨時政一府成立,當時的形勢可與俄國的形勢相比。

    艾伯特十分潭楚俄國的結果,他不想成為第二個克倫斯基。

    因此,11月10日即德皇退位的第二天。

    他為了鎮壓斯巴達克思同盟和工人士兵委員會而與總參謀長威廉·格勒納将軍結成了秘密同盟。

    每天晚上11點到淩晨1點,這兩個人都要用連接柏林的總理公署和斯帕的司令部的專用電話進行交談。

    由于有了這一強有力的支持,艾伯特開始積極反對極左派。

    獨立社會民一主一黨一拒絕一起行動,并退出了内閣,但這無關緊要。

    11月30日,斯巴達克思同盟改名為德國共産主義勞動一黨一,并制訂了起義計劃,但在這些計劃完成之前,卡爾·李蔔克内西和羅莎·盧态堡已被逮捕,并"在企圖逃跑時"被擊斃。

    他們的1,000多名追随者在随後爆發的殘酷的巷戰中被殺害。

    到1919年1月中旬時,來自左派的危險已經消除。

     德國已度過了極為關鍵的時刻,1919年1月19日,全國舉行了國民議會而非蘇維埃代表大會的選舉。

    當選的代表絕大多數為溫和的左派。

    國民議會在魏瑪召開,一方面是為了避開柏林的一騷一亂,一方面是為了把世界輿論中的新德國與和平的文化象征如歌德和席勒聯系在一起。

    艾伯特當選為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謝德曼為第一任總理。

     1919年7月通過的憲法無疑是民一主主義的憲法,至少大體上如此。

    它包含了當時各民一主國家所贊成的一切方法,其中包括普選制、比例代表制、權利法案、政教分離和學教分離。

    當選的總統任期為7年,由他任命總理,又由總理遴選人員,組成一個必須得到國民議會即下院多數成員支持的内閣。

    參議院即上院由18個州的代表組成,它可以延遲但不能阻止立法。

     在這新憲法的幌子背後,舊德國的許多東西依然如故。

    官僚機構、司法系統和警察局完好無損地存留下來。

    在大學裡,最不民一主的和反猶太人的教授會和學生組織以學術自一由為理由繼續保持原狀。

    新組成的國際軍是舊帝國軍隊的縮影。

    除法定的八小時工作日外,實際上沒有推行任何社會改革。

    工業上的卡特爾和壟斷公司依然如故;東普魯士的容克地主同德皇和各地方統治者一樣仍保留着他們的地産。

    總之,德國革命保留的東西要比它改變的東西多。

    權力主要落在舊統治者手中,而這些舊統治者永遠不會接受新秩序。

    最初,魏瑪共和國在外國的财政援助下确能成功地保持自身的穩定。

    但是,當大蕭條削弱了國家的基礎時,這些不順從的官僚、軍官和擁有土地的紳士大多攻擊起共和國,加快了共和國的滅亡。

    美國一位觀察家對魏瑪共和國的這一内在的緻命弱點作了如下描述: 想象一下一個讓擁護君主制度的法官解釋法律、讓在忠于舊政權的環境中培養起來的舊官員管理政一府的共和國吧;想象一下一個消極地聽任反動的教師和教授教孩子們藐視現有的自一由、贊成被美化的封建時代的共和國吧。

    ……這個驚人的共和國向成千成萬名毫無顧忌地希望推翻共和國的前官員和文職人員支付了大量的津貼。

     中歐的革命與倒退對斯巴達克思同盟的鎮壓和魏瑪共和國的建立确保了中歐其餘國家不會變成共産主義國家。

    然而,許多年裡,歐洲的這一地區一直充滿着一騷一亂和起義。

    波羅的海和一愛一琴海之間的廣大農民政治上的覺醒和活躍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一個原因是無數的農民新兵已因其戰争經曆而大大地擴大了視野。

    他們不僅觀察到了城市和農村生活之間的差别,而且觀察到了各國生活水平和社會制度的不同。

    哈布斯堡王朝、霍亨索倫王朝和羅曼諾夫王朝的推翻也給農民以深刻影響。

    按照長期以來的傳統,這種推翻是喚一起民族主義願望和階級意識的大地震。

    最後,長年的戰争造成的空前的破壞和苦難使革命形勢更趨嚴重,尤其是在那些已遭受失敗的國家裡。

     這種革命一騷一動的确切表現因各國當地情況的不同而不同。

    各國共一産一黨一并沒有起着突出的作用,隻有匈牙利例外;在匈牙利,具有教會主義與和平主義學識的貴族哈伊·卡羅伊伯爵已于1918年11月16日宣布成立匈牙利人民共和國。

    卡羅伊切斷了同奧地利的聯系,然後試圖通過諸如普選制、言論自一由、集會自一由、政教分離和沒收大地産之類的改革來使匈牙利自一由化。

    但這樣做未能把捷克、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的少數民族争取餅來,這些少數民族需要的是獨立而不是改革,因此他們指望布拉格、貝爾格萊德和布加勒斯特而不是指望布達佩斯。

    此外,協約國要求的停戰條款非常苛刻,卡羅伊無法接受。

    1919年3月,他辭職并離開了這個國家。

     包括共一産一黨一人和社會一黨一人在内的匈牙利國際革命社會一黨一填補了這一空白。

    在工人士兵委員會的支持下,這一政一黨一創立了蘇維埃共和國。

    它的主要人物是庫恩·貝洛,他是一位中産階級的猶太人,過去曾是匈牙利軍隊中的一名軍官,曾作為戰俘在俄國生活過。

    在俄國,他遇見了列甯和其他布爾什維克,回國後成為一位職業革命者。

    由于是事态的發展使他一步登天取得政權,他不能保住他的權力。

    鄉村的農民通常仍懷有敵意,他們拒絕出一售糧食來換取輩産一黨一的紙币。

    與此同時,羅馬尼亞軍隊正侵入匈牙利,1919年8月4日,他們占領了布達佩斯,迫使庫恩·貝洛逃往維也納。

    1920年2月,當羅軍撤離時,以霍爾蒂·米克洛什海軍上将為首的右翼政一府在協約國的支持下宣告成立。

    霍爾蒂在兩次大戰之間的整個時期裡一直執政;在這段時期裡,匈牙利是中歐唯一幾乎完全沒有進行土地改革或其他改革的國家。

     在其他大多數中歐國家中,農民政一黨一道出了人民大衆的不滿。

    下列農民領袖曾在戰後數年中就職:1919年亞曆山大·斯塔姆博利伊斯基在保加利亞就職;1925年斯蒂芬·拉迪奇在南斯拉夫就職21926年文森特·維托斯在波蘭就職;1928年尤利烏·馬紐在羅馬尼亞就職。

    然而,由于他們奉行和平主義、不喜歡暴力,他們中沒有一個人能長期保住自己的權力。

    他們很易受到那些處于牢固地位的軍人和官員的傷害,那些人在其利益受到威脅時就毫不猶豫地盡力争奪政權。

    農民領袖失敗的另一原因在于為政治機會所吸引的律師和城市知識分子愈來愈控制了農民政一黨一。

    在這種領導下。

    各農民政一黨一通常代表富農的利益。

    與廣大貧農幾乎沒有什麼聯系。

     農民領袖一個接一個地被革職。

    1923年,斯塔姆博利伊斯基遭暗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