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回 救國難慷慨劾群兇 戰列強涕淚告先廟

關燈
無賴棍徒,聚衆千百人,持“義和一團一”三字名貼,即可身入衙署,與該督分庭抗禮,不亦輕朝廷而羞當世之士耶?靜海縣之拳匪張德成、曹福田、韓以禮、文霸之、王德成等,皆平日武斷鄉曲,蔑視短官,聚衆滋事之棍徒,為地方巨害,其名久著,土人莫不知之。

    即京師之人,亦莫不知之。

    該督公然入朝奏報,加以考語,為錄用地步,欺妄君上,莫此為甚!又裕祿奏稱五月二十夜戍刻,洋人索取大沽炮台屯兵。

    提督羅榮光,堅卻不允。

    相持至醜刻,洋人竟先開炮攻取,該提督竭力抵禦,擊壞洋人停泊輪船二艘。

    二十二日,紫竹林洋兵,分路出戰,吾軍随處截堵。

    義和一團一民紛起助戰,合力痛擊,焚毀租界洋房不少。

    臣詢由津避難來京之人,佥謂擊沉洋船,焚毀洋房,實無其事。

    而吾軍及拳匪被洋兵轟斃者,不下數萬人,異口同聲,決非謠傳之訛。

    甚有謂二十八日,洋人攻擊大沽炮台,系裕祿令拳匪攻紫竹林,先行挑釁等語。

    此說或者衆怨攸歸,未可盡信。

    而诳報軍情,竟與提督董福樣,詐稱使館洋人,焚殺盡淨,如出一轍。

    董福樣本系甘肅土匪,窮迫投誠,随營效力,積有微勞,蒙朝廷不次之擢,得有今職。

    應何等束身自一愛一,仰酬厚恩!乃比匪為一奸一,行同寇賊。

    其狂悖之狀,不但辜負天恩,益恐狼子野心,或生他患。

    裕祿曆任兼圻,非董福祥武員可比,而竟愦愦乃爾,令人不可思議!要皆希合在廷諸臣謬見,誤為吾皇太後、皇上聖意所在,遂各例行逆施,肆無忌憚,是皆在廷諸臣欺飾锢蔽,有以召之也。

    大學士徐桐,素一性一糊塗,罔識利害。

    軍機大臣協辦大學士剛毅,比一奸一阿匪,頑固一性一成。

    軍機大臣禮部尚書啟秀,謬執已見,愚而自用。

    軍機大臣刑部尚書趙舒翹,居心狡狯,工于逢迎。

    當拳匪入京師時,仰蒙召見王公以下内外臣工,垂詢剿撫之策,臣等有以一團一民非義民,不可恃以禦敵,無故不可輕與各國開釁之說進者。

    徐桐、剛毅等竟敢于皇太後、皇上前,面斥為逆說。

    夫使十萬橫磨劍,果足制敵,臣等凡有血氣,何嘗不願聚彼族而殲旃?否則自誤以誤國,其逆恐不在臣等也。

     五月間,剛毅、趙舒翹奉旨前往涿州,解散拳匪。

    該匪勒令跪香,語多誣枉。

    趙舒翹明知其妄,語其跟随人等,則歎息痛恨。

    終以剛毅信有神術,不敢立異,僅出示數百紙,含糊了事,以業經解散複命。

    既解散矣,何以群匪如一毛一,不勝猕薙似此?任意妄奏,朝廷盍一責诘之乎?近日天津被陷,洋兵節節内一逼一,曾無拳匪能以邪術阻令前進。

    誠恐旬月之間,勢将直撲京師。

    萬一九廟震驚,兆民塗炭,爾時作何景象?臣等設想及之,悲來填膺。

    而徐桐、剛毅等,談笑漏舟之中,晏然自得,一若仍以拳匪可作長可之恃,盈廷拳惘,如一醉如癡。

    親而天潢責胄,尊而師保樞密,大半尊奉拳匪,神而明之。

    甚至王公府第,亦設有拳壇。

    拳匪愚矣,更以愚徐桐、剛毅等;徐桐、剛毅等愚矣,更以愚王公。

    是徐桐、剛毅等實為釀禍之樞紐!若非皇太後、皇上,立将首先袒護拳匪之大臣,明正其罪,上伸國法,恐朝臣佥為拳匪所惑!外臣之希合者,接踵而起。

    又不止毓賢、裕祿數人!窺家三百年宗社,将任謬妄諸臣,輕信拳匪,為孤注之一擲,何以仰答列祖在天之靈?臣等愚謂時至今日,間不容發,非痛剿拳匪,無詞以止洋兵;非誅袒護拳匪之大臣,不足以剿拳匪。

    拳匪初起時,何嘗敢抗旨辱宜,毀壞官物?亦何嘗敢持械焚劫,殺戮平民?自徐桐、剛毅等稱為義民,拳匪之勢益張,愚民之惑滋甚,無賴之聚愈衆。

    使毓賢去歲能勳,該匪斷不緻蔓延至直隸;使今一春一裕祿能認真防堵,該匪亦不至闖入京師;使徐桐、剛毅等不加以義民之稱,該匪尚不敢大肆其焚掠殺戳之慘。

    推原禍首,罪有攸歸。

    應請旨将徐桐、剛救、啟秀、趙舒翹、裕祿、毓賢、董福祥,先治以重典,其餘袒護拳匪,與徐桐、剛毅等謬妄相若者,一律治以應得之罪,不得援議貴議親為之末滅。

    庶各國恍然于從前縱匪肇釁,皆謬妄諸臣所為,并非國家本意,棄仇尋好,宗社無恙。

    然後誅臣等以謝徐桐、剛毅諸臣。

    臣等雖死,當含笑入地。

    無任流涕具陳,不勝痛憤惶之追至。

     此疏上後,載漪、剛毅等,愈把許、袁兩人,痛恨入骨。

     此時太後已經決意主戰,下诏褒拳民為“義民”,發給内帑十萬兩。

    載漪府裡也設了神壇,晨夕虔拜。

    都城裡頭,曆亂如麻,拳民到處焚劫,火光蔽天,日夜不息。

    車夫小郡,棄業從之。

    近邑無賴,紛趨都下。

    數十萬人,橫行都市。

    夙所不快,無不指為教民,全家皆盡。

    殺人刀矛并下,肢一體分裂,連未匝月的嬰兒,也難幸免。

    京官紛紛摯眷逃避,。

    道梗不通,走匿僻鄉,也往往遇劫,死于此役的,何止十餘萬人。

    真乃千古未有之浩劫也。

    太後在宮中,設了一座神壇,召見義和一團一大師兄,慰勞有加。

    士大夫見太後如此,餡谀幹進,無不以拳民為奇貨。

    知府曾廉,編修王龍文,特獻三策,乞載漪代奏,攻東交民巷,盡殺使臣,上策也;廢舊約,令夷人就我範圍,中策也;若始戰終和,與銜璧輿榇何異?載漪得書,大喜道:“這才是公論。

     ”禦史徐道焜奏言:“洪鈞老祖,已命五龍守大沽,夷船當盡沒。

    ”禦史陳嘉言:“自雲得關壯缪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