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關燈
情不自禁流下眼淚來。

    據說那位最有才氣的英國詩人①是從來不流淚的。

    于是莫黛斯特不僅靠理解作品,而且靠理解她最喜愛的作家的性格,又生活了一段時間。

    《世界公民》的作者哥爾斯密②,《奧貝曼》的作者③,夏爾·諾迪耶④,麥圖林⑤,最貧窮、最受苦的作家,是她的神隻。

    她揣度着他們的痛苦,設法體會他們那種摻雜着卓越的思考的、缺吃少穿的境況的滋味,她将自己心靈中最寶貴的東西都傾注進去。

    她想象自己給這些為才能而殉道的藝術家帶來舒适的物質生活。

    這種高尚的恻隐之心,這種對勞動艱辛的直覺,這種對天才的崇拜,在女子心靈中萦繞,委實是一種罕見的古怪念頭。

    首先,這很象是女子與上帝之間的秘密。

    因為這裡面沒有任何光彩奪目的東西,沒有任何可以使虛榮心得到滿足的東西。

    而虛榮心在法國,對人的行動來說,是極大的推動力。

    這就是莫黛斯特思想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在這個階段中,她産生了一種強烈的願望,要深入到一個過着這種反常生活的男子内心中去,要了解他的思想契機,要了解天才人物私生活中的不幸,要了解他需要什麼,他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她頭腦中的幻想一旦湧現,她的靈魂便在太空中遨遊,于是她對尚捉摸不定的未來進行探索,迫不及待地要享受一下集千種柔情于一身的愛情。

    她對生活的看法高超,打定主意甯願在一個高雅的環境中受苦,也不願象她母親那樣在外省生活的泥沼中艱難行進。

    她遵守自己發下的誓言,決心做到不堕落,愛惜父親家族的榮譽,隻給父母家中帶來快樂。

    所有這一切情感終于以一種形式表現了出來:她想作一位詩人、一位藝術家,總之是一個出類拔萃的男子的伴侶。

    但是她希望自己選擇,而且要在對他進行了深入的考察之後,才将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自己從愛情的苦悶中迸發出來的無限柔情奉獻給他。

    這部優美的小說,她一開始創作便從中得到快樂。

    最深沉的甯靜籠罩着她的心。

    她的面色漸漸紅潤起來,她成了諸位所見過的美麗而高尚的德國少女形象,木屋别墅的光榮,拉圖奈爾夫人和杜梅夫婦的驕傲。

    此時莫黛斯特過的是雙重的生活。

     ①指拜倫。

     ②哥爾斯密(1730—1774),英國作家。

    《世界公民》是他的書信體小說。

     ③指塞南古(1770—1846),法國作家。

     ④夏爾·諾迪耶(1780—1844),法國作家。

     ⑤麥圖林(1782—1824),愛爾蘭小說家,劇作家。

     一方面,她老老實實地懷着熱愛的心情做好木屋别墅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瑣事,象使用車閘一樣利用這些瑣事來控制她的精神生活的詩意,就象修道士對物質生活加以節制,而全心全意讓靈魂在祈禱中發展一般。

    凡是有高度智慧的人,都強制自己從事某種簡單機械的勞動,以便保持清醒的頭腦。

    斯賓諾莎①對眼鏡片進行粗加工,貝爾②數房頂上的瓦片,孟德斯鸠修整花草樹木。

    這樣降服了肉體,心靈才能安全地展開翅膀。

    米尼翁夫人看透了女兒的内心活動,她說得很有道理。

    莫黛斯特是在戀愛,但她的愛情,是很罕見、很少能為人理解的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少女的首次幻想,是各種情感中最微妙的情感,是内心的甜食。

    她用未知、不可能和夢幻的酒杯開懷暢飲。

    她贊美少女天堂的青鳥。

    青鳥在遠處歌唱,可望而不可即,任何槍支的子彈都打不着它,它那色彩絢麗的羽毛,象寶石在閃光,使你眼花缭亂。

    可是現實——由證婚人和市長先生伴随的兇惡的鷹鹫一旦出現,那青鳥便無影無蹤了。

    享有愛情的一切詩情畫意,而又看不見情人,這是多麼甜蜜的随心所欲的生活!是怎樣的異想天開啊! ①斯賓諾莎(1632—1677),荷蘭哲學家。

     ②貝爾(1647—1706),法國哲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