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關燈
小
中
大
情是人世間各種事物中真正絕對的東西,它從來不願意承認自己錯了。
喬治·德·埃斯圖尼,這個賭徒、淫棍、罪犯,在兩位姑娘的記憶中,總是以勒阿弗爾盛大招待會上的巴黎花花公子的形象出現,是每一個女子都貪婪地盯着瞧的對象(貝蒂娜還以為自己是從賣弄風騷的維勒幹夫人那裡,把喬治·德·埃斯圖尼奪到了自己手中),總而言之,是貝蒂娜幸福的情人。
一位少女的崇拜,比社會上的任何譴責都更強烈。
在貝蒂娜看來,法院弄錯了: 她眼見這個年輕人愛過自己,而且狂熱地愛過六個月,怎麼能将他判刑呢!喬治為了保持自己的行動自由,将她藏在巴黎一個神秘的寓所裡,與世隔絕。
垂死的貝蒂娜于是将愛情灌輸給她的妹妹。
兩個姑娘常常談論這出激情的偉大悲劇,她們的想象力使這出悲劇變得更加偉大。
貝蒂娜的死亡也将莫黛斯特的天真無邪帶進了墳墓,留下的莫黛斯特,不說是已知就裡,至少是充滿了好奇心。
然而,悔恨的利齒常常深深咬齧貝蒂娜的心,她不會不對她的妹妹進行規勸。
她道出知心話的時候,沒有一次不規勸莫黛斯特,沒有一次不叮囑她對家庭要絕對服從。
貝蒂娜去世的前一天,懇求妹妹一定要記住這淚水浸濕的床鋪,絕對不要重蹈這多少痛苦都難以補贖其罪愆的行為的覆轍。
貝蒂娜自責是她給家庭引來了災星。
她因沒有得到父親的寬恕而在傷心絕望中死去。
雖然她悔恨異常,感動了上帝,宗教給她帶來了最後的安慰,臨終時刻她仍然以令人肝腸寸斷的聲音呼喊着:“父親!父親!”才閉上了眼睛。
“在父母沒有将你許配給那個人以前,決不要以心相許,” 卡羅琳娜死前一小時對莫黛斯特說道:“沒有母親或爸爸的同意,切不要接受任何好意的表示……” 這些字字句句是真理的動人話語,在垂危之際道出,在莫黛斯特心中産生的反響,比貝蒂娜叫她發下最莊重的誓言,還要強烈。
可憐的貝蒂娜姑娘,象預言家一樣早有預見,她從枕下取出一枚戒指。
她早已吩咐她忠誠的使女弗朗索娃·珂歇叫人在戒指上刻銘言的地方刻上了“思念貝蒂娜吧!一八二七”的字樣。
在她快要咽氣的時候,她把這枚戒指戴在妹妹的手指上,請她一直戴到她結婚的那一天。
就這樣,刺心的悔恨和對短暫愛情生活所作的天真描繪,将兩位姑娘奇異地結合在一起。
那短促的愛情季節之後,随之而來的是遭到遺棄的緻命寒風。
就在這種時刻,在痛哭、悔恨和回憶往事之中,對作惡的恐懼始終占了上風。
然而,受人引誘,又回到父母身旁,貧病交加而死的少女的悲劇,父親遭難飄泊他鄉的苦難,後來成為維勒幹家女婿的那個人的卑鄙行為,母親因痛苦過度而失明,——莫黛斯特隻是在表面上适應了這一切。
杜梅夫婦、拉圖奈爾夫婦對此也就心滿意足了,因為任何忠心耿耿都無法代替母親!這小巧玲珑的木屋别墅的單調生活,這漫步于杜梅種植的美麗花草之間的生活,這些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規律猶如鐘表的習慣,這外省的循規蹈矩,這守在近旁編織毛線的牌局,這隻有春分或秋分時節大海的喧嚣才能打破的沉寂,這寺院一般的平靜,都掩蓋着最動蕩不安的生活,通過思想來進行的生活,思維天地的生活。
有時人們對一些少女犯下的過失驚詫莫名,那正是因為她們身邊沒有一位盲母親用她的手杖在處女的心扉上敲擊,而奇思異想的地道早已掘進了處女的心。
當杜梅夫婦安睡的時候,莫黛斯特推開窗戶,想象着可能正好有一個男子從窗下走過。
那正是她夢寐以求的男子,是她期待着的、冒着挨杜梅子彈的危險、騎着馬将她放在身後帶走的騎士。
姐姐死後,莫黛斯特精神沮喪,她埋頭讀書,讀得癡癡呆呆,她在講兩種語言的環境中長大,既掌握了德語,又掌握了法語。
後來她和姐姐又跟杜梅夫人學會了英語。
在這方面,那些沒受過教育的人并不怎麼監視她,于是她把英、德、法三國文學的當代傑作當作自己的精神食糧。
拜倫爵士、歌德、席勒、瓦爾特·司各特、雨果、拉馬丁、克拉勃①、莫爾②,十七、十八世紀的偉大作品、曆史和戲劇,從拉伯雷的小說直到《曼侬·萊斯戈》,從蒙泰涅的《随筆集》直到狄德羅,從法國中世紀的韻文故事直到《新愛洛伊絲》,三個國家的思想以其混雜的形象充塞了這顆頭腦,冷靜的天真純樸和壓抑着自己情感的童貞,使這顆頭腦仍然純潔高尚。
①克拉勃(1754—1832),英國詩人。
②托馬斯·莫爾(1779—1852),愛爾蘭詩人。
喬治·德·埃斯圖尼,這個賭徒、淫棍、罪犯,在兩位姑娘的記憶中,總是以勒阿弗爾盛大招待會上的巴黎花花公子的形象出現,是每一個女子都貪婪地盯着瞧的對象(貝蒂娜還以為自己是從賣弄風騷的維勒幹夫人那裡,把喬治·德·埃斯圖尼奪到了自己手中),總而言之,是貝蒂娜幸福的情人。
一位少女的崇拜,比社會上的任何譴責都更強烈。
在貝蒂娜看來,法院弄錯了: 她眼見這個年輕人愛過自己,而且狂熱地愛過六個月,怎麼能将他判刑呢!喬治為了保持自己的行動自由,将她藏在巴黎一個神秘的寓所裡,與世隔絕。
垂死的貝蒂娜于是将愛情灌輸給她的妹妹。
兩個姑娘常常談論這出激情的偉大悲劇,她們的想象力使這出悲劇變得更加偉大。
貝蒂娜的死亡也将莫黛斯特的天真無邪帶進了墳墓,留下的莫黛斯特,不說是已知就裡,至少是充滿了好奇心。
然而,悔恨的利齒常常深深咬齧貝蒂娜的心,她不會不對她的妹妹進行規勸。
她道出知心話的時候,沒有一次不規勸莫黛斯特,沒有一次不叮囑她對家庭要絕對服從。
貝蒂娜去世的前一天,懇求妹妹一定要記住這淚水浸濕的床鋪,絕對不要重蹈這多少痛苦都難以補贖其罪愆的行為的覆轍。
貝蒂娜自責是她給家庭引來了災星。
她因沒有得到父親的寬恕而在傷心絕望中死去。
雖然她悔恨異常,感動了上帝,宗教給她帶來了最後的安慰,臨終時刻她仍然以令人肝腸寸斷的聲音呼喊着:“父親!父親!”才閉上了眼睛。
“在父母沒有将你許配給那個人以前,決不要以心相許,” 卡羅琳娜死前一小時對莫黛斯特說道:“沒有母親或爸爸的同意,切不要接受任何好意的表示……” 這些字字句句是真理的動人話語,在垂危之際道出,在莫黛斯特心中産生的反響,比貝蒂娜叫她發下最莊重的誓言,還要強烈。
可憐的貝蒂娜姑娘,象預言家一樣早有預見,她從枕下取出一枚戒指。
她早已吩咐她忠誠的使女弗朗索娃·珂歇叫人在戒指上刻銘言的地方刻上了“思念貝蒂娜吧!一八二七”的字樣。
在她快要咽氣的時候,她把這枚戒指戴在妹妹的手指上,請她一直戴到她結婚的那一天。
就這樣,刺心的悔恨和對短暫愛情生活所作的天真描繪,将兩位姑娘奇異地結合在一起。
那短促的愛情季節之後,随之而來的是遭到遺棄的緻命寒風。
就在這種時刻,在痛哭、悔恨和回憶往事之中,對作惡的恐懼始終占了上風。
然而,受人引誘,又回到父母身旁,貧病交加而死的少女的悲劇,父親遭難飄泊他鄉的苦難,後來成為維勒幹家女婿的那個人的卑鄙行為,母親因痛苦過度而失明,——莫黛斯特隻是在表面上适應了這一切。
杜梅夫婦、拉圖奈爾夫婦對此也就心滿意足了,因為任何忠心耿耿都無法代替母親!這小巧玲珑的木屋别墅的單調生活,這漫步于杜梅種植的美麗花草之間的生活,這些到什麼時候做什麼事、規律猶如鐘表的習慣,這外省的循規蹈矩,這守在近旁編織毛線的牌局,這隻有春分或秋分時節大海的喧嚣才能打破的沉寂,這寺院一般的平靜,都掩蓋着最動蕩不安的生活,通過思想來進行的生活,思維天地的生活。
有時人們對一些少女犯下的過失驚詫莫名,那正是因為她們身邊沒有一位盲母親用她的手杖在處女的心扉上敲擊,而奇思異想的地道早已掘進了處女的心。
當杜梅夫婦安睡的時候,莫黛斯特推開窗戶,想象着可能正好有一個男子從窗下走過。
那正是她夢寐以求的男子,是她期待着的、冒着挨杜梅子彈的危險、騎着馬将她放在身後帶走的騎士。
姐姐死後,莫黛斯特精神沮喪,她埋頭讀書,讀得癡癡呆呆,她在講兩種語言的環境中長大,既掌握了德語,又掌握了法語。
後來她和姐姐又跟杜梅夫人學會了英語。
在這方面,那些沒受過教育的人并不怎麼監視她,于是她把英、德、法三國文學的當代傑作當作自己的精神食糧。
拜倫爵士、歌德、席勒、瓦爾特·司各特、雨果、拉馬丁、克拉勃①、莫爾②,十七、十八世紀的偉大作品、曆史和戲劇,從拉伯雷的小說直到《曼侬·萊斯戈》,從蒙泰涅的《随筆集》直到狄德羅,從法國中世紀的韻文故事直到《新愛洛伊絲》,三個國家的思想以其混雜的形象充塞了這顆頭腦,冷靜的天真純樸和壓抑着自己情感的童貞,使這顆頭腦仍然純潔高尚。
①克拉勃(1754—1832),英國詩人。
②托馬斯·莫爾(1779—1852),愛爾蘭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