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時宋太師童貫在太原,聞金将入寇,大驚。
天會三年十月,粘罕與兀室餘睹引兵自雲中入太原,謂之國相軍,斡離不與撻懶阇母劉彥宗引兵自平州入燕京,謂之太子軍,皆不戮一人,傳檄而已。
金使者赍軍書尚在宋,勸童貫速割河東北以大河為界而和。
貫懮懑不知所為,遁歸汴。
粘罕發自河陰,遂取代、忻四州,由石嶺關徑至太原。
太原堅守不下。
乃留數萬人守太原,而以其半趨京師。
粘罕遇城必攻,故比斡離不行稍緩。
至中路聞議和诏,遂止而不行。
斡離不軍初至薊州,知燕山府蔡靖命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出戰,令徽遁歸,宋師敗績,藥師遂鎖呂頤浩等決意降金。
先是,藥師以降将為徽宗寵遇,錫赉之厚至不可殚言,或引之出入宮禁,藥師浸驕态,識者知其必為中國懮,至是果叛。
斡離不至燕郊,藥師率軍官迎降。
斡離不遂留蔡靖于燕,而使軍官止部呂頤浩等以行。
斡離不攻中山府,不克,遂引兵趨慶源府。
金太史占帝星複明,怪之。
已而聞徽宗内禅,軍中大驚,欲回。
郭藥師曰:『南朝皆是書生,少帝複無英斷,未必有備,不如姑行。
』宋聞金驚失色,使梁方平守浚州,何灌守河。
斡離不既陷信德府,留兵守之,而自将諸軍渡河。
梁方平燒橋遁,何灌亦潰,宋師在河南者無一人。
金人用小舟濟師,舟不過數人,五日始畢。
既渡,一夕馳至城下,屯天驷監,獲馬二萬匹。
斡離不笑謂宋被虜者曰:『汝家可謂無人,使三千騎守河,吾屬可渡哉?』遂移壁萬勝門,責問張覺事,且求執送童貫。
欽宗大懼,願為伯侄國,而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和,兼請以康王構、太宰張邦昌為質。
斡離不遂與宋平,退軍孟湯。
是夜,宋将姚平仲劫金營,大敗。
斡離不複進攻汴城,問見襲之故。
欽宗謝以不知,乃罷去,而改肅王樞為質,遣康王構歸。
粘罕、斡離不既以宋許割三鎮,皆班師。
而宋使以割太原诏書至太原,太原人不受。
及斡離不兵還河北,兩鎮複不下。
于是,粘罕複留銀術可圍太原,而自還雲中。
斡離不亦分兵攻河間、中山,而自引軍與粘罕會師,複謀南伐。
會欽宗以書與餘睹,令叛金興遼,金人大怒,遂複舉入宋。
天會四年八月,粘罕自雲中,斡離不自保州,兩路複如前以進,遂克太原、真定,而渡河,徑趨汴。
二軍皆集城下,宋複請畫淮為界而和,金人不聽。
十一月丙辰,汴京陷,金兵入城。
粘罕請兩宮幸其營而議和及割地事,凡城中圖籍、禮器皆卷取之無遺,又于坊巷中選十三以下女子一千五百人赴北。
粘罕遣人入城雲:『奉指揮,令契丹國海濱侯耶律延禧,及西夏侯李智先,與南宋皇帝等,并大元帥粘罕,同上大金皇帝徽号,請皇帝詣營署名奏表。
』少帝不肯出,粘罕乃遣人持表入城下書雲:『侄,南宋皇帝請署禦名。
』帝觀之泣下,且曰:『苟屈已以存生靈,朕複何辱?』金持筆進,書名乃去。
繼又傳語上皇曰:『皇帝起居南朝皇帝今已結好為兄弟,請一切勿生疑,可罷兵。
今将真珠袍一領,是國主皇帝朝服,今獻上皇帝,請收領。
』因請進上謝表,上皇曰:『今兩國通和,且可稱書不可稱表。
』使者強之,遂從焉。
粘罕出榜通衢曰:『元帥奉北國皇帝聖旨,今者兵馬遠來,所議事理今已兩國通和,要得金一百二十萬兩,銀一百五十萬兩。
』于是金人執開封府尹何■,分廂搜括民戶金、銀、钗、钏、環、钿等星珠無遺。
粘罕複請少帝到軍前面議可否,曰:『奏上赍到北國書曰:「今已破汴京,二主不可複居,宜于族中别立一人為宋國主,仍去皇帝号,但稱宋王。
」』令二帝于東宮外築室居之。
粘罕因固請,少帝不出,乃使一将引七百騎直至内門,厲聲邀請少帝曰『已降指揮,今月十一日出城見元師說及。
』十一月辛酉,少帝出幸金營,粘罕下階執帝手呼曰『臣遠國酋長,不知中國禮義。
』曲折乃揖,升階既坐,粘罕以國主所降别立賢君诏書示帝,帝視之不語。
粘罕使左右白帝,帝曰:『敢不從命?苟利生靈以息兵革,顧何事不可?』遂留帝宿于幕次。
次日造表,令帝同發其詞曰『臣侄南宋國主趙桓,今蒙叔北國皇帝聖旨,令桓同父退避大位,别選宗中賢者,立以為君,敢不遵從?今同元帥申發前去,其次居止及别擇到賢族,未敢先次奏聞,候允從日,别具申請。
』署畢,帳下馳一騎,黃旗素馬前去,帝因祈粘罕乞歸。
粘罕首肯,促左右進酒,帳下有伶人作樂。
奉粘罕為太公伊尹,粘罕不喜,曰『太公伊尹,古聖人也,吾安可繼其萬一?』觀其人而語帝曰『這幾個樂人,是大宋人,今日煞好公事。
』笑而止曰:『來日教陛下入京城安撫上皇。
五七日間,北國皇帝诏到,再來請陛下到軍前,不可相推。
』帝遂入城。
三月,粘罕遣二人持書,一詣上皇,一詣少帝,曰:『今日北國皇帝已有施行事件,請皇帝及上皇并到軍前聽候指揮。
』遣使相促不絕,又雲:『若上皇未出城,不妨先請皇帝至軍
天會三年十月,粘罕與兀室餘睹引兵自雲中入太原,謂之國相軍,斡離不與撻懶阇母劉彥宗引兵自平州入燕京,謂之太子軍,皆不戮一人,傳檄而已。
金使者赍軍書尚在宋,勸童貫速割河東北以大河為界而和。
貫懮懑不知所為,遁歸汴。
粘罕發自河陰,遂取代、忻四州,由石嶺關徑至太原。
太原堅守不下。
乃留數萬人守太原,而以其半趨京師。
粘罕遇城必攻,故比斡離不行稍緩。
至中路聞議和诏,遂止而不行。
斡離不軍初至薊州,知燕山府蔡靖命郭藥師、張令徽、劉舜仁出戰,令徽遁歸,宋師敗績,藥師遂鎖呂頤浩等決意降金。
先是,藥師以降将為徽宗寵遇,錫赉之厚至不可殚言,或引之出入宮禁,藥師浸驕态,識者知其必為中國懮,至是果叛。
斡離不至燕郊,藥師率軍官迎降。
斡離不遂留蔡靖于燕,而使軍官止部呂頤浩等以行。
斡離不攻中山府,不克,遂引兵趨慶源府。
金太史占帝星複明,怪之。
已而聞徽宗内禅,軍中大驚,欲回。
郭藥師曰:『南朝皆是書生,少帝複無英斷,未必有備,不如姑行。
』宋聞金驚失色,使梁方平守浚州,何灌守河。
斡離不既陷信德府,留兵守之,而自将諸軍渡河。
梁方平燒橋遁,何灌亦潰,宋師在河南者無一人。
金人用小舟濟師,舟不過數人,五日始畢。
既渡,一夕馳至城下,屯天驷監,獲馬二萬匹。
斡離不笑謂宋被虜者曰:『汝家可謂無人,使三千騎守河,吾屬可渡哉?』遂移壁萬勝門,責問張覺事,且求執送童貫。
欽宗大懼,願為伯侄國,而割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以和,兼請以康王構、太宰張邦昌為質。
斡離不遂與宋平,退軍孟湯。
是夜,宋将姚平仲劫金營,大敗。
斡離不複進攻汴城,問見襲之故。
欽宗謝以不知,乃罷去,而改肅王樞為質,遣康王構歸。
粘罕、斡離不既以宋許割三鎮,皆班師。
而宋使以割太原诏書至太原,太原人不受。
及斡離不兵還河北,兩鎮複不下。
于是,粘罕複留銀術可圍太原,而自還雲中。
斡離不亦分兵攻河間、中山,而自引軍與粘罕會師,複謀南伐。
會欽宗以書與餘睹,令叛金興遼,金人大怒,遂複舉入宋。
天會四年八月,粘罕自雲中,斡離不自保州,兩路複如前以進,遂克太原、真定,而渡河,徑趨汴。
二軍皆集城下,宋複請畫淮為界而和,金人不聽。
十一月丙辰,汴京陷,金兵入城。
粘罕請兩宮幸其營而議和及割地事,凡城中圖籍、禮器皆卷取之無遺,又于坊巷中選十三以下女子一千五百人赴北。
粘罕遣人入城雲:『奉指揮,令契丹國海濱侯耶律延禧,及西夏侯李智先,與南宋皇帝等,并大元帥粘罕,同上大金皇帝徽号,請皇帝詣營署名奏表。
』少帝不肯出,粘罕乃遣人持表入城下書雲:『侄,南宋皇帝請署禦名。
』帝觀之泣下,且曰:『苟屈已以存生靈,朕複何辱?』金持筆進,書名乃去。
繼又傳語上皇曰:『皇帝起居南朝皇帝今已結好為兄弟,請一切勿生疑,可罷兵。
今将真珠袍一領,是國主皇帝朝服,今獻上皇帝,請收領。
』因請進上謝表,上皇曰:『今兩國通和,且可稱書不可稱表。
』使者強之,遂從焉。
粘罕出榜通衢曰:『元帥奉北國皇帝聖旨,今者兵馬遠來,所議事理今已兩國通和,要得金一百二十萬兩,銀一百五十萬兩。
』于是金人執開封府尹何■,分廂搜括民戶金、銀、钗、钏、環、钿等星珠無遺。
粘罕複請少帝到軍前面議可否,曰:『奏上赍到北國書曰:「今已破汴京,二主不可複居,宜于族中别立一人為宋國主,仍去皇帝号,但稱宋王。
」』令二帝于東宮外築室居之。
粘罕因固請,少帝不出,乃使一将引七百騎直至内門,厲聲邀請少帝曰『已降指揮,今月十一日出城見元師說及。
』十一月辛酉,少帝出幸金營,粘罕下階執帝手呼曰『臣遠國酋長,不知中國禮義。
』曲折乃揖,升階既坐,粘罕以國主所降别立賢君诏書示帝,帝視之不語。
粘罕使左右白帝,帝曰:『敢不從命?苟利生靈以息兵革,顧何事不可?』遂留帝宿于幕次。
次日造表,令帝同發其詞曰『臣侄南宋國主趙桓,今蒙叔北國皇帝聖旨,令桓同父退避大位,别選宗中賢者,立以為君,敢不遵從?今同元帥申發前去,其次居止及别擇到賢族,未敢先次奏聞,候允從日,别具申請。
』署畢,帳下馳一騎,黃旗素馬前去,帝因祈粘罕乞歸。
粘罕首肯,促左右進酒,帳下有伶人作樂。
奉粘罕為太公伊尹,粘罕不喜,曰『太公伊尹,古聖人也,吾安可繼其萬一?』觀其人而語帝曰『這幾個樂人,是大宋人,今日煞好公事。
』笑而止曰:『來日教陛下入京城安撫上皇。
五七日間,北國皇帝诏到,再來請陛下到軍前,不可相推。
』帝遂入城。
三月,粘罕遣二人持書,一詣上皇,一詣少帝,曰:『今日北國皇帝已有施行事件,請皇帝及上皇并到軍前聽候指揮。
』遣使相促不絕,又雲:『若上皇未出城,不妨先請皇帝至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