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六回 滅拳會訂和約太後回銮

關燈
約了案。

    法人貪心不足,得步進尺。

    越兩年,法人又起兵釁,說越南虐待教士。

    其時惱了越南一個好漢,姓劉名永福,系洪、楊餘黨,勾結越人黃崇英,幫越王抗拒法人。

    永福聞法将安邺屯兵河内,竟出間道攻破法兵,将安邺殺死。

    越王恐法報仇,遂遣使至法議和,法人認越南為獨立國,令與他國斷絕。

    越邊兩次有亂,皆向清廷求助,清兵一出,即為平定。

    ”越王甚感中國,奈法人得知,據約切責,越王毫不答複。

    法國遣将李威利進攻河内,被黑旗兵劉永福殺敗,連法将李威利一齊殺死。

    法人大舉入越,海陸并進,攻陷數縣,隻山西一帶是劉永福把守,不能攻入。

    法遂轉攻越南都城。

    守城兵見法兵來攻,吓得魂飛天外,一齊保着越南王出都逃難,法兵遂進越都。

    越王又遣使求和,法人要越南降為保護國,且割東京與法。

    越王應允。

    此事傳入清廷,大驚,急檄駐法公使曾紀澤與法交涉,不認法越條約;令岑毓英調督雲貴,出關督師,與劉永福協力防法;饬一班老臣宿将,分地任事。

    法人見清廷布置完密,不敢暴動,差艦長福祿諾等到天津訪直督李鴻章,說願歸和好。

    但越南總要歸法保護。

    鴻章也不允,也不拒,用兩可手段對付外交。

    粵關稅司、美國人德摧林居中調停,與鴻章訂約五條。

    雙方允議,申表朝廷,随即批準,着鴻章訂約簽字。

    此事雲南兵将尚未得知,滇兵已至諒山,法兵亦入諒山駐紮。

    兩下相遇,竟起沖突,約半日,法兵損失甚多。

    中國聞此捷音,個個主戰。

    法人行文總署,硬要賠款一千萬磅,總署不允,法愈增兵,攻陷北甯,複督艦進攻台灣,奪去基隆。

    幸劉銘傳奉旨督辦台灣軍務,似守為戰,法人才不敢犯,法提督孤拔轉入閩海。

    駐守大員張佩綸有虛名而無實學,時為福建船政大臣。

    及法規入口,他毫不在意,至法兵攻毀炮艦,他才焦灼起來,帶了親兵二人,暗暗的逃走了。

    法艦乘勝進攻,破了福州炮台,占領各塞要口。

     朝廷聞報,急令左宗棠飛速赴閩,饬故陝甘總督楊嶽斌幫辦閩省軍務。

    宗棠到閩後,即查辦張佩綸在彭田鄉,尋着己非從前氣習,遂自拟一篇奏表,請求處分。

    清廷遂傳旨,逮京治罪,谪戍黑龍江了案。

    忽報馬江敗仗,諒山失守,鎮南關守将楊玉科陣亡。

    慈禧犬怒,将統兵主将分别治罪;另有懿旨一道,把恭親王罷免。

    清廷另用一班人物,與法會戰,如浙撫潘鼎新,提督馮子材、王孝祺等,皆英勇異常,任你法人槍炮厲害,隻是直前。

    法人見此猛勇,心中反懼怕起來,遂棄諒山,退出境内。

    此次殺死法将七人,法兵三四千名,所得器械不計。

    法将孤拔聞敗,遂上書請兵再戰,法政府和戰不決。

    孤拔大憤,遂率艦闖入浙江三門灣。

    宵深月朗,爬上桅竿,想觀内地形勢。

     忽一聲炮響,由桅上跌下,登時斃命。

    提督歐陽利表奏戰績,旨下甚為嘉獎,以下将弁皆有升叙。

    孤拔一死,法軍氣沮。

    清将弁聞此捷音,個個興勃,恨不得立複全越。

    忽接得天津議和消息,個個又歎息,卻把個彭督玉麟氣得須發皆乍,說:“這是哪個和事佬做的事?”遂上一回《五不可和,五可戰》的表章,申奏朝廷。

    朝廷因和議已成,也沒有甚說法。

    由此一事,惹出後來多少事情,如越南、朝鮮、緬甸、暹羅相繼喪失,皆由此而緻,這且不提。

     且說光緒十四年,光緒帝年已十八,屆期冊立皇後,總由慈禧太後主持。

    此番非比前日,心想胞弟桂祥有一女,與光緒年紀相仿,遂與光緒帝定婚,即下一道懿旨:立副都統桂祥女葉赫那拉氏為皇後,并選長叙兩女備作妃嫔。

    次年大婚,一切儀注如前,不必再表。

    越年,醇王病殁,慈禧太後因是光緒帝生父,又兼向來順意,一切葬禮自然格外優崇。

    醇王殁後,光緒帝自然就要親政,慈禧太後恐蹈同治覆轍,時常派李蓮英窺探。

    光緒帝倒也沒甚違忤。

     自十五年至二十年,其中與英吉利、俄羅斯稍有交涉,中國派出使大臣先後定議:無非是英、俄二國得利,中國吃虧,不過把不疼不癢地皮割些了事。

    不料又因朝鮮國釀成中日交涉,兵艦被日本擊沉五艘,逃回海口避鋒。

    陸軍一敗塗地,真為中國大恥。

    警報疊入北京,光緒帝大加懊惱。

    旨下,即将統兵主将革職,嚴責李鴻章,鴻章自請處分。

    日兵連夜進兵,攻破威海衛等要塞數處。

    光緒帝派北京大臣李鴻章赴日本議和。

    鴻章至日本,日本要山海關、大沽口、天津三處,才允議和。

    鴻章正在為難,心中忐忑,不意為刺客擊傷顴面,動各國公憤,皆說日人不是。

    日本自知理屈,先向各國謝罪,後至李寓道歉,才允轉圜和議,訂立條款十一條,于光緒二十一年三月簽約。

     中日戰争,至此結局。

    不料又生出中德交涉,亦提出六條要約,将膠州灣周圍百裡租與德國,限期九十九年。

    起初本是先允租與俄國,今又轉給德人,俄人自然要向總署诘問。

    總署無言,隻得令李鴻章出來,把膠州灣一處換了旅順、大連兩處,租期二十五年,才算了結。

    英國要租威海衛,拓九龍司租界,照膠州灣期限。

    德國又租廣州灣,亦如德國期限。

    意大利也無故來索租江浙三門灣。

    總署見此行為,免得饒舌,索性将門開放,給各國通商,任各國愛哪處租哪處。

    各國亦見各海口全行開辟,也再沒有要索,自此中國也就不能再振了。

     光緒二十四年二月,恭王得了肺病,至四月病殁。

    即令恭王孫溥偉承襲親王。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醇王福晉又生成一病,竟爾長逝。

    光緒帝内喪生母,外失賢輔,勢成孤立,又被太後壓制,及李蓮英百般讒構,甚為抑郁,隻有翁師傅還可談談。

    翁師傅見帝憂悶,遂保薦工部主事康有為。

    光緒立時召見,遂洋洋數萬言,俱皆采納。

    于是有為立陳三疏,統是維新政策。

     光緒帝有心變政,連下數旨:廢時文,立學堂,裁冗員。

    又下決意變法的上谕,先往頤和園禀白太後,太後也未阻撓。

    光緒遂實行新政。

    有為又薦梁啟超等多人,說均是學問淵博,光緒各賞四品銜,令在軍機處行走。

    自康有為一進,遂分出兩派來:一派維新黨,就是康有為等人;一派守舊黨,就是一班舊臣。

     維新黨以欲行新政,必斥太監。

    李蓮英無法,帶着妹子至頤和園,泣求太後。

    太後遂與蓮英定汁,密寄榮祿。

    榮祿即上一折,請帝奉太後赴天津閱兵。

    光緒入奏太後,太後很是歡樂,命光緒即行傳旨,定期九月初五日,奉太後赴津閱操。

    光緒心中不決,遂召維新黨入見。

    康主事縷晰陳奏,此番閱操前途艱險。

    光緒搖手,令出去會議,商妥再奏。

    有為退出,與同志商議:先殺榮祿,後劫太後。

    商定後,即由康有為入宮密奏。

    光緒聽了康有為話,心想:畿内兵權握在榮祿手内,非得先奪榮祿兵權,不能成事,就無這樣一個人能做到。

    适直隸按察使袁世凱入觐,光緒想他膽木敢為,立即召見。

    先探問他新政何如,袁極力贊成。

    光緒又道:“倘給你統兵,你肯盡心麼?”袁奏道:“願盡微忱。

    ”次日,即下谕道:“直隸按察使袁世凱辦事勤勞,校練認真,着開缺以侍郎補用,專任校操。

    ”此谕一下,守舊黨甚為諱異,急入宮奏知太後。

    太後即令光緒下谕:凡二品以上官受任,須至頤和園謝恩。

    世凱遵饬奉行,到頤和園謝恩。

    太後召見,袁一一答對。

    太後令他謹慎小心,袁自然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