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一回 大清朝膺景命二百六八
關燈
小
中
大
詩曰:
神州誰是主人翁,保衛生民化大同。
立志共籌謀國策,富強定不讓西東。
卻說清世祖順治自入關以來,東征西讨,造成二百數十年基業。
其中聖凡相繼,曆曆落落,非逐次叙述,不能詳明。
及至康熙嗣位,有四位輔政大臣,盡心佐理,所有一切内弊,首先除去,此谕一出,宮廷内外,讀之無不同聲稱頌。
到了元年三月,平西王吳三桂因緬甸送獻桂王朱由榔眷屬到營,當令拘禁别室,與受星阿商議,請旨發落。
愛星阿不敢另議,由三桂寫折奏聞。
旨下,明朱桂王思免獻俘,着即傳旨賜死。
三桂立即将桂王全眷二十多口,令即絞死。
不意桂王儲嗣,年十二,指三桂罵道:“我朱家何負于汝?天道有知,豈能令你善終。
” 時李定國聞緬人将桂王獻與三桂,遂引兵追劫,途中聞桂王兇耗,望北大哭,嘔血數升,不日而死。
定國雖死,惟張煌言、鄭成功二人,煌言隐居南田島,成功占據台灣。
時有信促鄭成功進兵,不料成功一病身亡,及至聞訃,遂捶胸大痛道:“成功一死,吾無望矣!”遂窮居深島,作避世計。
一日,正在莊前閑眺,見有無數的人,穿着明朝主服,走進前來,向煌言恭而有禮,開口便問道:“君家莫非張煌言先生麼?”煌言見問,大為詫異,不敢具道真名實姓。
來人見煌言猶疑,便說道:“我等皆是明朝遺民,因被清國逼得無地,避難深島。
今見清國疏于防範,聞先生避居于此,特糾集同志,約有數千,來請先生出山,同倡議師,恢複明室。
先生莫道我等是清朝使來奸細,不敢說出姓名。
”煌言見來人口口忠義,句句思明,諒無有詐,與來人暢談。
來人并雲現在海口有數号大舟,舟中同志靜候先生一會,以訂盟約,共圖恢複。
煌言因急于思複,遂同來人行至海口,果見有數隻大船停泊海岸。
将要上船,忽然從舟出來多人,皆是拖辮清兵,上前捆起。
煌言一見,始知中計。
煌言大聲道:“匹夫不可奪志,要殺便殺。
”隻見岸上引煌言來的人,上前止道:“不可不可。
”遂同上船,乘風解纜,一路順風,到了甯波,轉由杭州上岸,将煌言擡起一直撲奔巡撫署中而來。
巡撫趙廷臣一見煌言,百般開導,勸他降靖。
煌言義不苟屈。
巡撫無法,隻得令兵送出,使他自盡。
且說康熙帝因鄭芝龍之子成功據守台灣,成功死,其于鄭經複據台地,清帝遂将芝龍并其三子成恩、世恩、世蔭一律斬首。
其孫鄭經聞乃祖被殺,情急無法,隻得暫行隐忍,再作計較。
其時康熙在位已是四年,真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口。
直到康熙六年秋季,鳌拜專政,捏奏蘇克薩哈藐上,将他處死。
後又捏害薩哈子孫,康熙帝未準,竟敢揮拳毆主。
康熙帝回宮,奏與太後知道,太後百般勸慰,隻得含隐。
雖然如此,奈康熙帝别具一般心思,過數月,單召鳌拜入内,宣他樹黨營私,陷害賢能。
鳌拜不服,仍發攘背故态,被康熙帝喝令左右将他拿下,先将他痛責一頓,然後命兩人拖出複訊,叫據實訊斷,不得徇私。
這兩人遵旨,複奏整拜三十條大罪,旨下,應即正法。
幸有二三大臣請旨從輕議處。
康熙帝亦因是勳舊老臣,遂免重從輕,将他削職收押。
康熙帝将鳌拜這一辦,内外臣僚都知康熙帝英明,皆不敢妄為。
此事一傳,獨有功高位重老柱國吳三桂等,倒覺心中不安。
這吳三桂自從降清,順治帝封他平西王位,留他鎮守雲南,其子應熊又招為十四公主驸馬,其榮耀真算第一。
他見康熙帝将鳌拜一辦,心中忐忑,惟恐身蹈危機。
遂遣官到廣東,會同尚可喜到福建,會同耿繼茂之于精忠,一同上控,奏請撤兵。
那知此折一上,康熙帝随即批準,遂派欽差前往各藩,經理撤兵事宜。
三桂一聞此信,大驚道:“此事如何設施?”忽有部将馬寶道:“王爺主見如何,若願歸田,也就罷了。
不然,當謀自立可也。
”三桂道:“我請撤兵,原是試探主上之意,不料竟行批準。
俟差官到來再處。
”馬寶道:“然則請王爺先簡兵閱馬,候來使到,看軍心如何,便好行事。
”三桂即日升座,傳齊将士并兩婿,均至校場聽令。
一面召集将士,百般邀勵,說主上将他調藩,不知兇吉。
衆将士被他一片謊詞,遂群然而起,将兩欽差殺害,并巡撫朱國治一并殺訖。
三桂假意道:“你等如此胡為,叫我何以辦理。
”衆将道:“王爺本是明臣,清帝如此寡恩,不如反正,殺往北京,滅去清國,複恢明室,有何難為。
”三桂道:“倘北京兵來如何?”衆将大呼道:“我等願死拒之。
” 次日,三桂即傳檄所屬,捏造一個甚麼崇祯的三太子,國号大周,并遣人到福建、廣東,約會耿、尚兩人,擇日率兵前來會
立志共籌謀國策,富強定不讓西東。
卻說清世祖順治自入關以來,東征西讨,造成二百數十年基業。
其中聖凡相繼,曆曆落落,非逐次叙述,不能詳明。
及至康熙嗣位,有四位輔政大臣,盡心佐理,所有一切内弊,首先除去,此谕一出,宮廷内外,讀之無不同聲稱頌。
到了元年三月,平西王吳三桂因緬甸送獻桂王朱由榔眷屬到營,當令拘禁别室,與受星阿商議,請旨發落。
愛星阿不敢另議,由三桂寫折奏聞。
旨下,明朱桂王思免獻俘,着即傳旨賜死。
三桂立即将桂王全眷二十多口,令即絞死。
不意桂王儲嗣,年十二,指三桂罵道:“我朱家何負于汝?天道有知,豈能令你善終。
” 時李定國聞緬人将桂王獻與三桂,遂引兵追劫,途中聞桂王兇耗,望北大哭,嘔血數升,不日而死。
定國雖死,惟張煌言、鄭成功二人,煌言隐居南田島,成功占據台灣。
時有信促鄭成功進兵,不料成功一病身亡,及至聞訃,遂捶胸大痛道:“成功一死,吾無望矣!”遂窮居深島,作避世計。
一日,正在莊前閑眺,見有無數的人,穿着明朝主服,走進前來,向煌言恭而有禮,開口便問道:“君家莫非張煌言先生麼?”煌言見問,大為詫異,不敢具道真名實姓。
來人見煌言猶疑,便說道:“我等皆是明朝遺民,因被清國逼得無地,避難深島。
今見清國疏于防範,聞先生避居于此,特糾集同志,約有數千,來請先生出山,同倡議師,恢複明室。
先生莫道我等是清朝使來奸細,不敢說出姓名。
”煌言見來人口口忠義,句句思明,諒無有詐,與來人暢談。
來人并雲現在海口有數号大舟,舟中同志靜候先生一會,以訂盟約,共圖恢複。
煌言因急于思複,遂同來人行至海口,果見有數隻大船停泊海岸。
将要上船,忽然從舟出來多人,皆是拖辮清兵,上前捆起。
煌言一見,始知中計。
煌言大聲道:“匹夫不可奪志,要殺便殺。
”隻見岸上引煌言來的人,上前止道:“不可不可。
”遂同上船,乘風解纜,一路順風,到了甯波,轉由杭州上岸,将煌言擡起一直撲奔巡撫署中而來。
巡撫趙廷臣一見煌言,百般開導,勸他降靖。
煌言義不苟屈。
巡撫無法,隻得令兵送出,使他自盡。
且說康熙帝因鄭芝龍之子成功據守台灣,成功死,其于鄭經複據台地,清帝遂将芝龍并其三子成恩、世恩、世蔭一律斬首。
其孫鄭經聞乃祖被殺,情急無法,隻得暫行隐忍,再作計較。
其時康熙在位已是四年,真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口。
直到康熙六年秋季,鳌拜專政,捏奏蘇克薩哈藐上,将他處死。
後又捏害薩哈子孫,康熙帝未準,竟敢揮拳毆主。
康熙帝回宮,奏與太後知道,太後百般勸慰,隻得含隐。
雖然如此,奈康熙帝别具一般心思,過數月,單召鳌拜入内,宣他樹黨營私,陷害賢能。
鳌拜不服,仍發攘背故态,被康熙帝喝令左右将他拿下,先将他痛責一頓,然後命兩人拖出複訊,叫據實訊斷,不得徇私。
這兩人遵旨,複奏整拜三十條大罪,旨下,應即正法。
幸有二三大臣請旨從輕議處。
康熙帝亦因是勳舊老臣,遂免重從輕,将他削職收押。
康熙帝将鳌拜這一辦,内外臣僚都知康熙帝英明,皆不敢妄為。
此事一傳,獨有功高位重老柱國吳三桂等,倒覺心中不安。
這吳三桂自從降清,順治帝封他平西王位,留他鎮守雲南,其子應熊又招為十四公主驸馬,其榮耀真算第一。
他見康熙帝将鳌拜一辦,心中忐忑,惟恐身蹈危機。
遂遣官到廣東,會同尚可喜到福建,會同耿繼茂之于精忠,一同上控,奏請撤兵。
那知此折一上,康熙帝随即批準,遂派欽差前往各藩,經理撤兵事宜。
三桂一聞此信,大驚道:“此事如何設施?”忽有部将馬寶道:“王爺主見如何,若願歸田,也就罷了。
不然,當謀自立可也。
”三桂道:“我請撤兵,原是試探主上之意,不料竟行批準。
俟差官到來再處。
”馬寶道:“然則請王爺先簡兵閱馬,候來使到,看軍心如何,便好行事。
”三桂即日升座,傳齊将士并兩婿,均至校場聽令。
一面召集将士,百般邀勵,說主上将他調藩,不知兇吉。
衆将士被他一片謊詞,遂群然而起,将兩欽差殺害,并巡撫朱國治一并殺訖。
三桂假意道:“你等如此胡為,叫我何以辦理。
”衆将道:“王爺本是明臣,清帝如此寡恩,不如反正,殺往北京,滅去清國,複恢明室,有何難為。
”三桂道:“倘北京兵來如何?”衆将大呼道:“我等願死拒之。
” 次日,三桂即傳檄所屬,捏造一個甚麼崇祯的三太子,國号大周,并遣人到福建、廣東,約會耿、尚兩人,擇日率兵前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