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九回 天付與大清朝升平萬歲

關燈


    太宗又料明兵經此一陣,勢必退走,當令諸将分路埋伏。

     且說明洪承疇,因糧被襲,諒難久持,遂傳令六總兵陸續退去。

    将到杏山,忽閃出清兵截住去路,明軍吓得毛發皆豎,莫可奈何,退入松山城去了。

    清兵也不追趕,收兵回禦營報功。

     太宗命範文程一一記功,并議論招降洪承疇。

    文程道:“欲招承疇,多寫幾分招降書,分投他部下,令他軍心搖動,各生疑忌,方可下手。

    ”太宗稱善。

     且說洪承疇,經此番大挫之後,又兼無饷,正在躊躇,不如一死為妙。

    承疇正尋自缢,不料背後有人将他一抱,登時繩捆而去。

    列公,你道抱承疇的是誰,原來是夏承德、李永芳,他二人已經投降太宗,太宗命他回城,以作内應。

    此時承疇正尋自盡,他二人趕來,将他擒住,捆送清營。

    承疇自分必死,啞口不言。

    太宗令将繩解開,勸令歸降。

    承疇不允。

    經文程再三解勸,忽報明朝差官持書乞和。

    太宗道:“明朝既來求和,理應恭敬。

    ”遂差官迎入。

    太宗退殿,時方過午,忽有永福宮太臨入見,奏說洪承疇已被娘娘說降了。

    太宗喜道:“此真奇事呢?”你說這位娘娘何人,就是入關定鼎祖章皇帝的生母,太宗最得寵的妃子。

    原來承躊不降,被囚别室。

    到了巳牌,心中正在胡思,忽然一陣異香,沁人心脾,不由心中一動,擡頭一看,見一個絕色女子,如出水芙蓉,将門開了。

    手中捧着一把玉壺,走進前來,開口輕輕叫了一聲“将軍”。

    承疇本愛色,此時一見,骨軟筋麻,答又不好,不答又不忍,也就輕輕應了一聲。

    那曉承疇不應猶可,這一應,倒引出那女子長長短短多少話來,打動了承疇的心事,說得承疇心悅誠服,隻得投降。

     太宗大喜,遂封他貴爵,又賜他美女十人。

    承疇感激萬分,也就安心。

     且說明朝馬紹愉,奉命前來議和,太宗設宴相待,席間叙起和議,太宗贊成,彼此簽約。

    過一日,馬紹愉謝别,太宗賜他貂裘白金,命李永芳送至五十裡外。

    馬紹愉回國,将和議情形,密報于兵部尚書陳新甲。

    新甲擱置幾上,被家僮誤認塘報,發了抄,緻使通國皆知。

    朝上主戰的人,皆劾新甲主和賣國。

     新甲不服,被崇祯将他正法。

    原來新甲因承疇兵敗,與崇祯帝密商和議。

    崇祯着他秘密,保全體面。

    及至和議發抄,崇祯帝恨新甲不遵谕首,惱羞成怒,将他斬首。

    從此,明、清和議永遠斷絕了。

    太宗得此消息,遂令貝勒阿巴泰等率師攻明,毀長城,入薊州,轉至山東,共破八十八座城池,掠子女玉帛不可數。

    阿巴泰又由北趨南,從南轉北,縱橫中國,毫無阻滞。

    這回明廷真吓得了不得,阿巴泰搶劫已滿,明朝算被他搜括三分之一,此時從從容容,領兵回國去了。

    清太宗聞阿巴泰旋師,照例論功,擺酒慰勞。

    宴畢,太宗回至永福宮,這位最聰明絕色的吉特氏,又陪太宗飲酒數杯,是夕就宿在永福宮,不料半夜竟起寒熱,頭昏目眩,次日,召太醫診視,漸漸沉重,一切朝政竟命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衮代理。

    多爾衮因手足關系,不時入宮問候。

    一夕,太宗自知不起,握住吉特氏手,氣籲籲道:“我不能再至中原,與愛妃同享快樂,未免恨恨。

     現在福臨已立為太子,我死後,應他嗣位。

    可惜他年幼不能親政,諒來定要委托親王了。

    ”吉特氏聞言,悲哀不已。

    太宗即命宣召鄭親王、睿親王兩人入宮。

    不多時,兩人入内,先請了安,太宗道:“我今病已不起,将與二王永别,因太子年幼,不能親政,一朝嗣位,望二王念宗祖一脈,同心輔導,我雖死無恨也。

    ”二王道:“奴才敢不盡心。

    ”太宗又命吉特氏将福臨攜至牀前,以手指二王道:“他母子二人,都托付二王身上。

    ” 二王道:“如背谕言,皇天不佑。

    ”正說時,忽聽嬌滴滴一聲道:“福兒過來,請王爺安。

    ”此時多爾衮方俯視太子,濟爾哈朗同在旁,與太子行禮。

    多爾衮自覺失儀,慌忙答禮。

    禮畢,與濟爾哈朗同到禦牀前告辭。

    回府後,一夜不曾安寝。

    次日,有太監前來召二人入宮,及見太宗,已是奄奄一息。

    太宗命二人代草遺诏,草畢,呈與太宗一閱,将紙一擲,瞌然長逝。

    阖宮舉哀。

    親王等随即出宮。

    命大學士範文程先草喜诏,後草憂诏。

    喜诏是太子登位,憂诏是大行皇帝宴駕。

    二親王一面率百官舉哀,一面奉太子福臨嗣位。

     且說太子福臨,奉遺诏嗣位,由攝政兩親王,率文武百官朝賀,行三跪九叩禮儀。

    由閣臣宣诏,尊皇考為太宗文皇帝,嫡母生母并為皇太後。

    以明年為順治元年,王公大臣以下,各加一級,新皇退殿入官。

    自是皇太後吉特氏,因母以子貴,尊榮無比。

    但她聰明蓋世,自念孤兒寡婦,終久不安,幸奈有多爾衮心心相印,一切政事,比鄭親王尤竭力。

    一日,多爾衮舉發科達禮碩托諸人大逆不道,暗勸攝政王自立。

    多爾衮着交刑部責訊,當時正法。

    太後聞知,格外感激,傳出懿旨,令多爾衮便宜行事,不必避嫌。

    多爾衮出入宮闱,毫無顧忌,從此就生出了不尴不尬多少言語來,連鄭親王也有閑言。

    多爾衮奏明太後,令鄭親王出師攻明,鄭親王隻得奉旨前去。

     此時吳三桂正為甯遠守将,清兵屢攻不下,騷擾一番,即班師回國。

    過年即是大清順治元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元旦。

     清順治受百官朝賀,各國紛紛入貢,别有一種興旺氣象。

    這日,攝政王多爾衮正在書房批閱文書,忽大學士範文程進來說道:“聞探報說,明京已被李闖攻破,崇祯自缢,李闖已在明京稱帝,國号大順,改元永昌。

    ”多爾衮驚道:“有這等事。

    我國正當乘此出師,驅逐流賊,定鼎中原。

    ”正當此時,一面奏知太後,一面簡閱兵馬,擇日由順治祭告天地太廟,不日啟行。

    要知清國如何得天下,何時統一海内,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