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九回 天付與大清朝升平萬歲

關燈
所有要塞,俱被清兵攻入,直到朝鮮都城。

    朝鮮國王李倧慌得無法,急遣使迎降,奉書請罪。

    太宗把書擲還,喝退來使。

    李倧聞此消息,吓得魂不在身,親率文武,獻上子女玉帛,迎降馬首。

    太宗有心懷遠,禁止兵士淫掠,入城三日,犒賞三軍,已是殘冬。

    太宗就在朝鮮國都大開筵宴,祝賀新年。

    過了數天,太宗複率大兵渡漢江,拟攻南漢山。

    朝鮮國内全羅、忠清二道,各發援兵到南漢城。

     太宗令軍士駐江東,負水立寨,命先鋒多铎率兵迎敵。

    朝鮮援兵,不數合陣角已亂。

    李倧聞援兵又敗,再遣臣到滿營乞和。

     太宗命英俄爾岱、馬福塔二人,赍敕往谕,令李驚出城觐見,并縛獻首魁前來。

    李倧答書稱臣,乞免觐見并縛獻首魁二事。

     太宗不允,令大兵進攻,由長山口克昌州,敗安黃、甯遠等援兵。

    太宗命多爾衮督造小舟,往襲江華島。

    朝鮮兵聞清兵到來,勉強應戰,怎擋得大清兵一股銳氣,霎時間将朝鮮兵掃盡,插上大清旗幟,一面差人到禦營報捷。

    太宗又谕李倧速遵前旨,将罪魁縛獻,方可姑容。

    李倧無法,隻得上表乞降,一一遵旨,并将世子為質。

    太宗又谕以後應奉大清的儀注,所有事明的禮制,移作事清。

    李倧到此地步,隻得俯首聽命。

    當下在漢江東岸築起壇來,約日朝見。

    至期,多爾衮率李倧出城,到南漢山相近,步行至壇前。

     見旌旗耀日,壇上坐着一位至尊。

    李倧到此,隻是呆立。

    忽聽喝道:“至尊在上,何不叩拜。

    ”李倧連忙跪下,行九叩首禮。

     兩邊鼓樂疊奏。

    奏畢,壇上宣诏道:“爾既歸順,每年朝貢一次,不得逾約。

    ”李倧唯唯聽命,令送長子窪來為質,大犒三軍。

    次日,太宗下令班師,李倧跪送十裡外,又與兩子話别,情慘可憐。

    太宗令免今明兩年貢稅,由後年照例入貢。

    李倧謝恩,垂頭喪氣去了。

    太宗亦振旅回國,并将朝鮮倡議敗盟的罪魁,帶回滿洲正法。

    太宗既服朝鮮,無東顧憂,遂欲一意攻明。

     不意此時适值李闖、張獻忠等分擾陝西、河南、四川各省,聲勢甚大。

    明朝将官多去調剿,無暇顧邊。

    太宗命孔、耿、尚三降将攻入東邊,明總兵金日觀戰死。

    崇德三年,授多爾衮為奉命大将軍,嶽托為揚武大将軍,統左右翼,分道攻明,入長城青山口,到蘇州會齊。

    是時,所有守邊主将,一見清兵到來,皆是逃的逃,走的走,不到月餘,連拔四十八城,直至高陽縣。

     有明故督帥孫承恩,時正家居,聞清兵入城,手無寸鐵,如何拒敵,竟服毒身亡。

    子孫十數人,各執器械,悉力赴敵,清兵未及提防,被殺死數十人,後終因衆寡不敵,陸續身亡。

    清兵又從德州南下山東,入濟南,擄明德王。

    這德王是明宗室,名叫由樞,崇祯帝兄弟,授封濟南王。

    此時山東巡撫顔繼祖,山西總督盧象升,帶兵入衛京畿。

    此時,大清兵已渡河北行。

    繼祖入奏道:“清兵深入,勝負未蔔,不如請和。

    ”盧象升一意主戰。

    崇祯帝令二人會議,一和一戰,終是不合。

    旋奏請與楊、高二人,各分兵權,不相節制。

    表上,發兵部複議,把宣大山西兵屬象升,山海關、甯遠兵屬高起潛。

    崇祯帝準議,加象升尚書銜,克日出師。

    象升奉命,竟向涿州進發,途中聞清兵分三路入攻,自己亦分三路防堵。

    總奈清兵勢大,馳防不及,到處皆望風逃走。

    嗣昌奏削象升尚書銜,又按饷不發,種種反對。

     象升至保定,與清兵相遇,初無勝敗,因軍饷不接,不數日,軍中缺糧,軍士各彩菜餬口。

    象升自知必死,次早出帳,向兵将四面拜道:“盧某與爾等同受國恩,不患不生,隻患不死。

    ”言詞感慨,衆兵士不由大哭道:“願随主将出去殺敵。

    ”象升出城,至巨鹿,顧手下兵士,隻剩五千名,正見清兵前來,把象升五千人圍住。

     象升将左右中分三隊,自己領中軍,直沖清營死鬥。

    清兵合圍數次,被象升殺開數次。

    清兵見他勇決,亦漸退去。

    象升亦收兵紮營。

    是夜三鼓,營外喊殺連天。

    象升知清兵圍攻,忙率将士迎戰。

    看看兵盡力竭,象升道:“吾受命出師,早知必死,請諸君突圍而出,吾從此與君長别。

    ”遂手執佩劍,把清兵殺死數十名,身受重傷,嘔血而死。

    清兵大獲勝仗,正欲前進。

    忽太宗寄谕,命回本國。

    多爾衮不敢違命,隻得仍由青山口回國。

    歸國,多爾衮問太宗何故班師,太宗道:“欲奪中原,必須先奪甯、錦諸城,然後再奪山海關,此關一得,便可長驅直攻。

    不然,我兵深入,那關内外,把我後路塞斷,兵饷不繼,豈不是自讨虧吃麼?”多爾衮即奏請出攻甯錦。

    太宗準奏,即令發兵,直抵錦州。

    錦州守将是降将祖大壽,屢卻清兵。

    崇德五年,太宗親征,亦攻錦州不下,彼此相持,未有勝負。

     範文程進策道:“何不前去襲他辎重?”遂把地圖仔細一看,便多爾衮等入帳,令他率兵,去襲明軍辎重。

    多爾衮領令,遂按圖覓路,來到杏山左側,盤旋過去,到了塔山。

    上山看視,見前面岡下有七個營盤,寂寂無聲。

    多爾衮道:“我看前面七營,定是護着糧草人馬,正好乘其不備,殺将過去。

    ”遂分兵兩路,直撲明營。

    明軍正在夢中,哪裡能抵敵,霎時七座營盤統已潰散。

    清兵上山,将數百輛辎重搬運下山,從原路馳回。

    及至洪承疇聞報,已是不及。

    清太宗料明兵必定前來拼命。

    次日,承疇率将士沖殺數次,毫不見效。

    遂想出一個偷營法子,故意退兵三十裡,随令軍士飽餐,分兵四路,令王樸、唐通為第一隊,白廣思、王廷臣為第二隊,馬科、楊國柱為第三隊,曹變蛟、吳三桂為第四隊,自己與巡撫邱民仰守住大營。

    清太宗見明營未敗而退,必有詐謀,令豪格、阿濟格等從間道出兵,抄明兵背後,襲擊明營。

    又令多爾衮埋伏營外,所以明軍不能得手,反受清兵攻擊,受了損失